普通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
2010-08-15王文建
王文建
普通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
王文建
明确了科学素养的含义,从普通化学教育中实施科学探究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教育,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了探讨。
普通化学;教学;初等教育专业;科学素养
普通化学是初等教育专业(理)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其课程目标一方面拓展学生的化学基本知识,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素养的涵义
科学素养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兴于20世纪50年代。科学素养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针对众多学者对科学素养的理解和认识,2001年我国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总目标,并指出科学素养包括:(1)科学知识与技能;(2)科学探究;(3)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4)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理解四个方面。考虑师范专业和基础教育相衔接的情况,我们认为师范生的科学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知识与技能;(2)科学探究;(3)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4)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认识。
二、《普通化学》教学中科学素养教育的实施
(一)开展科学探究的教育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价值。在普通化学教学中,我们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施过程中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模式:
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充满学术探究精神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领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期待发展的动态过程。通过合作交流和师生间互动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创新精神。
自主研究型教学模式:针对学习的某一问题,在选题指导上,教师只是宏观把握方向,鼓励支持学生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信息资料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之形成对问题的创造性思考,强化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强化科学知识与技能教育
科学知识与技能是科学素养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应该理解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在教育中必须使学生熟练掌握和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定律、原理、法则、化学现象、化学常识和化学发展的动向等。
1.强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尝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避免“给结论”的方法,重视对科学结论获取过程的科学思想的分析和阐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化学实验中技能的培养。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技能的掌握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之更合理地进行创造性学习。这些都是学生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所必备的。
普通化学实验中强化基本实验操作,例如:萃取、过滤、溶液的配制、仪器的配置等。要求这些基本操作要达到“学会”和“熟练”的程度。
(三)加强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教育,促进科学素养的提高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科学素养的核心部分。通过普通化学教育逐渐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审美感等,可以使学生对待事物有一个科学的看法,表现积极热情的态度。
1.重视化学史教育。化学史记录了化学的发展历程,向人们展示了化学的产生、发展、规律等内容,通过化学史教育,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科学素养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掌握化学史知识的多少也是衡量学生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参数。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化学史教育,可以追溯到知识的来源和动态演变。例如:元素周期律理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既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前人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样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从它的孕育生产发展过程去阐述,使学生不仅了解元素周期律的结论,而且知道它的发展过程,知道它的过去与现状,进而考虑如何补充和发展,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在化学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化学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介绍一些化学家的主要事迹,特别对化学家青年时代的重大研究成果的宣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热情。化学家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对学生也是很好的教育。
2.化学实验教学中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化学实验是帮助学生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学生能够逐步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使学生认识对立统一、量变引起质变、现象与本质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和观点。
(2)培养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纵观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发明,任何一项发明研究都凝聚着科学家的心血和汗水,体现着科学家的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例如:诺贝尔通过数百次实验制成了TNT等等。通过这些史实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
(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是科学本质的表现,是科学发展对人的基本要求,其精髓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实事求是。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具有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每一位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首先必须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如实地反映实验中观察的各种现象,即使观察的现象与预期的现象有出入,测得的数据出了偏差,也不能随意制造事实和修改实验数据,因为这些都是违反事实的。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只有认真分析和研究这些情况,必要时可以重做实验。
(四)实施STS教育
STS系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STS教育是国际科学教育界公认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STS教育,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领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普通化学教学中渗透着STS教育的优势。在普通化学教学中,应找准教材与STS教育的结合点,我们选择四个主题进行STS教育:
主题一:诺贝尔奖与现代化学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现代化学所取得的新成就,尤其是诺贝尔化学奖,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课外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杂志刊物,搜索相关网站,以此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科学的学习习惯和为科学事业发展、人类社会进步而奉献的科学素质。
主题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化学
本主题要求学生理清元素理论发展的几个阶段,加深对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让学生对人类化学思想的发展演化过程有一定的认识。并从认识论的角度阐明这些理论是如何从纯哲学思辨一步步向科学真理逼近的。
认识元素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内在关系,了解微量元素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掌握“量”与“度”的关系,树立平衡科学的营养观念。
主题三:环境问题与绿色化学
本主题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考虑问题,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主题四:能源与化学
能源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主题探讨了核能的和平利用,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等,希望学生了解能源科学前沿进展,了解“开源”比“节流”更为重要,并从伦理道德行为和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责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能源的使用做出自己的判断。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梁建军.职业学校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史教育[J].化学教育, 2003(11).
[4]鲍时安,张家矜.化学史教育与教学[J].化学教育,2000(1).
[5]陈世华.化学教学要渗透STS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2(6).
G642.0
文章编号:1673-1999(2010)12-0176-02
王文建(1971-),男,安徽蒙城人,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蒙城233500)讲师,研究方向为化学教学论。
安徽省教育科研课题“新世纪基础教育师资科学素质培养目标研究”。
201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