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中国奶业可持续发展
2010-08-15内蒙古财经学院010030
王 煜 内蒙古财经学院 010030
建国6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奶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基本实现了从贫奶国到奶业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奶类产量跃居世界第三,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我国奶业经过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后,正处于从单纯的数量扩张向整体优化结构,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转变的关键时期。就我国奶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来讲,奶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一个惠及13亿人民的产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奶业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1 对我国奶业发展状况的基本分析
1.1 奶业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但决不能盲目乐观
2009年是中国奶业浴火重生的一年,是奶业震后重建的关键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改革措施,在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三聚氰胺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了奶业的恢复性增长。2009年,全国奶牛存栏1300万头,牛奶产量3518万吨,同比基本持平;全国规模化乳制品企业实现总产值1650.2亿元,同比增长12.4%;乳制品总量1935.1万吨,同比增长12.9%。大盘走好,大势趋强,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奶业已经摆脱三聚氰胺的影响,驶入发展快车道?这种想法显然过于乐观!奶业较长的周期性决定了它的重整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无论是奶源质量的提高还是消费理念的提升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清醒看到,当前奶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仍然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农民靠奶牛饲养增加收入的渠道仍不畅通,乳品质量安全隐患还未完全消除。
1.2 产业基础基本到位,但很不稳固,结构不合理
以奶牛养殖领域看,目前已形成散户、饲养小区、规模饲养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产业基础,但奶牛饲养头数在20头以下的散户饲养占70%以上,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奶牛养殖“小、散、低”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从乳制品加工领域看,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能力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存在企业盲目发展,产能严重过剩,乳制品结构不合理,产品趋同的问题依然存在。而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明显改观。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投入品支撑体系近两年来有了较快发展,为奶业发展提供保障,但由于政策、投入、技术、从业者素质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其基础仍显不稳。
1.3 产业发展压力与发展潜力并存
就当前看,中国奶业发展的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消费增长缓慢的压力,已成为严重制约中国奶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除了城乡居民收入增加速度放缓,饮奶习惯和饮奶知识的缺乏外,其重要问题就是接二连三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极大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产能和消费的矛盾仍然突出。二是国际市场的压力,特别是国际奶粉的蜂涌而至,将严重冲击基础脆弱的民族奶业。在中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的今天,我们还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和应对措施,包括利用国际贸易规则,筑造保护民族奶业发展的技术壁垒和法律壁垒。尤其近期向中国出口奶粉的国家在增加,数量在增加,品种也在增加,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尽快、有效地加以调控和解决,国际乳制品市场将左右我国奶业的兴衰。三是环境危害对我国奶业持续发展带来的压力是长期的,不可回避的。在环境保护、减排低碳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国际社会都在纷纷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二氧化碳、甲烷等有害气体的产生和排放量。随着我国奶牛饲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奶牛粪便、嗳气对环境的危害程度有增无减。我国发展奶牛生产传统的思维摸式、饲养方式已面临严重的挑战。四是疫病防控及饲草饲料的压力也随着饲养规模扩大和饲养水平低位徘徊也日益突出。这对我国奶业结构优化、整体水平的提高所形成的压力决不可小视。
2 奶业仍为朝阳产业
从世界奶业发展的进程看,我国奶业发展起步晚,现在仍处在初级阶段,当前奶业发展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是奶业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然阶段。我们应该对目前奶业发展所面临形势认真对待,科学分析,正确把握。充分认识我国奶业发展空间、增长潜力和有利因素。
第一,奶业持续发展的基石牢不可破。党中央、国务院为保持我国奶业持续稳定发展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有效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对本区域内奶业发展和乳品质量安全负总责,保持奶业持续稳定发展已成国家行为。这就为奶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是奶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奶牛养殖成为中国农业、畜牧业结构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并具备了相当规模,国家奶业优势区域建设、奶牛改良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为奶牛养殖水平的提高增添了强大后劲。我国乳制品企业规模加工能力、装备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也明显增长。只要我们认真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使中国奶业发展尽快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第三,奶业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支撑已经具备。我国乳制品消费市场的构建正处于初级阶段,消费水平与亚洲和世界平均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差距还相当大,这也正是我国奶业发展的潜力所在。我国正在全面推行国民营养健康计划,《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把奶类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首位。并指出中国居民每天应食用相当于300g鲜奶的奶类及其制品。《指南》具有极强的权威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如果按全国每人每天300g鲜奶计算,每年全国需求量达2.4亿吨,是2009年全国奶类总产量的5.98倍。而目前我国城镇人口每人每天消费的牛奶量只有63g,农村人口则更低,只有41g左右。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四是奶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素初步建立。近两年,国家和地方关于食品、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立法步伐明显加快,《国务院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食品安全法》以及相关配套法规、规章的颁布实施,标志我国奶业的发展和管理开始由人治步入法治轨道。
3 加快奶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刻不容缓
中国奶业作为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优化农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促进产业进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国民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的历史重任,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是推动中国奶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和必经之路。
3.1 奶业发展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型转变,构建消费型奶业
要充分认识消费是拉动奶业发展的持久和根本动力。2009年国家通过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成功应对了金融危机,遏制经济下滑趋势起到持续有力的推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分析10多年来推动我国奶业快速增长的主导因素,除了理念方面的原因之外,主要是靠地方、乳品企业、实业家投入巨量资金,大规模引进奶牛、乳制品加工设备,建设大型超大型奶牛养殖场、乳品加工厂,把无限制地扩大产能作为促进奶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奶业的发展,投资率上升,产能扩大是阶段性发展的需要,符合奶业发展的一般模式,也是必要的。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近几年我国奶牛存栏量、牛奶产量、乳制品加工量成倍地增长与奶制品消费量缓慢增长,徘徊不前,甚至降低的情况形成“剪刀差”越来越大,牛奶消费对奶业增长的拉动明显减弱。近几年来奶业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有关。奶业的发展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变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创建消费型奶业,首先要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推动、社会支持、公众响应的大消费格局。抓消费就等于抓住中国奶业发展的“牛鼻子”。
3.2 提高产业整体水平,由粗放经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构建科技型奶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我国奶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奶牛存养量、奶类产量和乳制品产量看,我国已成为奶业大国,但不是奶业强国。主要是科技贡献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从业者素质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奶业经营粗放,奶牛单产水平低,与奶业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相当大。乳制品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今后,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加快奶牛遗传改良进展,提高牛群种质水平和奶牛个体产奶量。紧密结合我国奶牛改良的现状,创新奶牛繁育体制。尽快制定和实施国家奶牛品种改良计划,力争到2012年达到和超过国家确定的奶牛良种覆盖率提高到60%、奶牛平均单产水平提高到5.5吨的目标。
(2)加大奶牛饲养实用技术的推广,提高奶牛饲养效益。大力推广奶牛场数字化管理技术、人工授精技术、TMR饲喂技术和奶牛“三炎”快速诊断及防治技术等实用技术。
(3)加强减少奶牛碳排放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要从提高奶牛生产性能、调控日粮饲料配方和营养水平、利用沼气技术、降低反刍动物粪尿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建立饲养场生态等四个方面采取技术措施,降低奶牛饲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4)继续实施中国奶农培训计划,全面提升奶农的技术素质。对于中国最为弱势的农民群体而言,必须要遵循三个原则:只有转移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只有组织农民,才能壮大农民;只有提升农民,才能发展农民,而着眼点正在于“农民综合素质全面的发展”。由此,我们要加大村民自治、培育乡村合作组织力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强化农民的主体性力量,要大力提升农民的科技水平和经营素质,就地开辟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不是简单地吸引资本下乡去替代农民经营,从而压缩、剥夺他们发展的权利和机会。
3.3 乳制品企业的发展由盲目发展、无序竞争向诚信经营转变,构建诚信型奶业
“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与乳制品企业盲目发展、无序竞争和社会责任感、诚信理念的严重缺失有着直接关系,所造成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它不仅使企业遭受到毁灭性打击,当事人受到法律的严惩,而且整个乳制品行业的诚信受到社会的强烈置疑,极大打击了消费者信心,同时,使中国整个奶业产业也遭受了空前打击。应该说,这都是诚信缺失惹的祸。这个事件的教训是惨痛而又深刻的。
完达山乳业“让消费者100%的满意”的诚信经营理念给我们的乳制品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榜样。诚信是做人之基、立业之本,是中国奶业的立业之本。今年2月2日,温家宝总理在新华网与网友交流,有网友提到“问题奶粉”时,温总理讲:我们的企业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甚至见利忘义,把自己挣的钱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甚至生命之上,那是可悲的,也是法律不允许的。“企业家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乳制品加工企业,在中国奶业的产业链条中处于主体地位,上连数以百万计的奶农的切身利益,下连数以亿计的消费群体,其社会责任不言而喻。
乳制品行业是最能体现诚信程度的行业。随着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增强企业法律意识,知法、学法、守法应作为诚信经营的重要前提和组成部分。企业要以保障消费者利益为天职,要靠技术、靠质量、靠诚信竞争市场,占领市场。
在生鲜乳的收购价格上,要让利于奶农,把奶牛饲养户、养殖场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保障奶农的收入来源,这应该是最高境界的诚信。企业要杜绝奶多时压级压价减少收购和奶少争抢抬价的不理性经营行为的发生。奶价稳则产业稳,奶农利益受到损害的同时,企业自身利益同样会受到损害。
3.4 加强产业管理,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依法管理转变,构建法制型奶业
市场经济是严格的法制经济。随着奶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奶业主体的多元化,在产业管理方面仍沿用一般性的行政管理、行业协调、道德约束、行业(企业)自律方式,已显然不适应现代奶业经济的发展。今后,对执法主体、生产主体、经营主体活动的规范,对利益各方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对造成重大质量安全事件的处置,都需要奶业法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来实现。
(1)提高产业整体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迫在眉睫。随着《畜牧法》、《条例》、《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实现了奶牛养殖、生鲜乳生产、乳制品加工、质量安全的依法管理。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各种宣传手段,在奶业产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奶业法律、法规和规章,真正做到学法、懂法、守法和依法行政。
(2)加强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确保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各地地方人民政府要对乳品质量安全负全责,乳品企业负主体责任,这是法定职责。农业、卫生、质检、药检、工商等部门是乳品质量监督管理的主体,应做到依法管理,依法监督,依法处置,采取世界各国对食品、药品安全实行监督"阳光法则"的通行做法,最大限度满足公众的知性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的监管的根本手段,实现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的公正、公开、公平、透明,提高政府与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3)当前应把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作为乳品质量安监督管理的重点。2009年以来,各级质检部门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乳企日常生产乳制品连续跟踪监测。在执法检查中,凡发现企业存在主观故意添加违禁物质以及含有违禁物质原料的,一律责成企业停止生产,一律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一律报送司法机关处理,有效地保障了民众的饮奶安全和身体健康,深得社会好评。
(4)加强乳制品销售环节的监督管理。采取日常抽查与事后突击抽检相结合,以日常抽查为主的监管方式,以保持常压态势,发现问题乳制品坚决依法采取下架、召回处理,问题严重的交司法机关处理。同时,加强对标识的管理,发现与标准要求不符的,有迷惑欺骗消费者嫌疑的责令企业限期改正。
4 各级政府是奶业发展方式转变中主导力量
《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促进奶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在地方人民政府。在实现奶业发展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促进奶业可持续发展中,在保障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大牛奶营养知识的宣传的同时,应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1)实现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组织、协调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扩大乳制品消费上大做文章,引导各方面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力求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防止片面追求奶牛、奶类产量和加工量增长速度,防止短期行为。切实把扩大乳制品消费列入奶业发展工作的议事日程。
(2)切实组织好学生奶计划。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好事,认真组织学习借鉴上海、江苏、广州的好经验好做法,实施好学生奶计划,要把培养青少年儿童的饮奶习惯和创建当地名牌乳企工作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组织本区域内的乳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把乳品质量安全控制权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积极消除乳品质量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努力增强城乡居民对乳制品的消费信心。
(4)积极推行乳品质量的第三方检测,建立有效的生鲜乳定价机制,积极协调奶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利益,切实保护奶农的切身利益,使更多的奶农靠发展奶牛走上小康之路。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及监管部门应及时研究奶业发展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新新机制,逐步建立严格规范且灵活适用的执法机制,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切实转变奶业的发展方式,实现奶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