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全面禁牧”提高草原的永续利用
2010-08-15黄三霞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畜牧局014400
赵 辉 郝 耀 黄三霞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畜牧局 014400
草原禁牧,顾名思义就是禁止在草原上放牧。这一举措可以分解成五大措施:禁-禁止放牧,让天然草原自然恢复;围-草原围栏封育,给草原以休养生息的机会;退-退牧还草(林);种-人工种植牧草,发展耐旱、高产草种;移-在既不能放牧,又不能种草的地方,实行住户整体搬迁,畜退,人也退,搞生态移民。
1 围封禁牧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人们对草原生态保护认识不足,缺乏科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的思想观念,随着沙尘暴的频率加速延伸,草场沙化和退化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为的因素,另一个是自然的因素。
首先造成草场退化的是人为因素。在发展草原畜牧业生产过程中,长期以来人们没有很好地掌握草场生态规律,没有重视草场环境效益的维护,把草场资源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味地追求暂时的经济效益,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增加牲畜头数上。草场载畜量是反映草场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它是指在一定放牧期内一定的草场面积上,在不影响草场生产能力并保证牲畜正常生长发育需要的情况下,能容纳的牲畜头数。这就要进一步说明,过去在使用草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考虑到草场资源的“负荷”,没有以草定畜、以畜定草场,只是片面地追求发展牲畜头数,重利用、轻视保护而使草场出现严重的超载现象,草畜矛盾日益尖锐而突出。再者是国家、集体对草原投入严重不足,建设速度跟不上退化速度,这是人为因素导致草场退化和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草场退化沙化的自然因素。乌拉特前旗年平均降雨量只有200mm,而蒸发量达2627mm,再加上多年来连续的干旱少雨,沙尘暴频繁发生,是草场急剧退化、沙化的主要自然原因,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
再者就是鼠虫灾害频繁,也是草场退化的自然因素。近年来随着草场逐渐退化,鼠、虫害发生面积也逐年增大,给发展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根据对全旗635万亩草场的检测显示:乌拉特前旗2010年天然鼠害发生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严重发生面积75万亩。平均鼠害密度达到245只/公顷,严重危害区鼠害密度达972只/公顷。虫害危害面积预计达到80万亩,严重危害面积达到50万亩。
旗党委、政府对牧区草原建设从生态治理入手,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对生态极度恶化的白彦花镇9个嘎查和额尔登布拉格苏木11个嘎查采取了退牧转移工程。
2 收缩转移因地制宜
“收缩转移”就是把围封区内的牲畜和从事生产经营的牧民全部转移出来,搬迁到旗所在地和其他建制镇周围,实施移民扩镇,也可以搬迁到已实现水、电、路、广播电视、电话“五通”的苏木所在地进行异地开发。
随着人口增长,人类活动的频繁增加,开发利用的需求增长以及连续多年的严重自然灾害,草原生态急剧恶化。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即造成“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我们将成为罪人。狠抓生态建设,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道路,使广大牧民终于认识到传统的靠天养畜已经到了绝路,广大牧民愿意参与草原建设和保护,真正彻底地转变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使得全旗635万亩草场得以休生养息。
3 集约经营切实可行
发展生态畜牧业就是通过改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牧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紧紧围绕提高畜牧业的抗灾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把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进“三个转变”,即饲养方式由自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长方式由单一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了使牧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抓住“一条主线”,即提高“退牧转移”的科技含量,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服务;把握“三个环节”,即生态优化,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突出“三个重点”,即实施好农牧业种子工程、农牧业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化种养技术;提高“三个水平”,即提高农牧业主要环节的科技含量、集约经营和农牧业科技队伍水平。
综上所述,根据实际情况,对全旗的草场进行围封,采取彻底禁牧、季节性休牧、划区轮牧、退牧还林还草等措施,保护和恢复植被。通过加快畜牧业饲养方式由自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移,农业生产由广种薄收向少种、种好,退耕还林还草转移,生产组织形式由分散经营向产业化经营方式转移,人口布局由农牧区向城镇区二、三产业转移。按照草场适宜载畜量再进行饲养牲畜,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进一步推进草原生态建设的步伐,提高草场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