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博客在高校文献检索课程中的应用*

2010-08-15

长沙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博客学习者交流

金 立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湖南 长沙 410126)

浅谈博客在高校文献检索课程中的应用*

金 立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湖南 长沙 410126)

文献 (信息)检索这门课程,目前在各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而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把互联网上流行的“博客”引入到教学中来,可突破“照本宣科”、“纸上考试”的旧教学模式,打造一个师生互动的学习平台,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博客;高校;文献检索

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不断发展,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显得越发重要。为了培养出既有科技信息检索能力,又具备知识更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各高等院校在教育部的号召下纷纷开设了文献 (信息)检索课程。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使得信息传播发生了改变,相比手工检索,计算机检索比较符合现代的检索趋势与发展方向,对信息检索的技术、思想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样一来,使得教师要不断地改变,推陈出新,将很多新技术运用到这门学科的教学上。笔者曾多次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学,并在教学中大胆地引入了“博客”这一新生事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 博客的概念

“博客”是英文单词 Blog/Blogger的音译。Blog是Weblog的简称,原义是指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简称“网上日志”。一个博客其实就是一个网页,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贴子所构成,张帖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使用者可以对文章进行分类、管理、隐藏、编辑,是“个性化的知识仓库”[1]。“博客”近两年来风靡互联网世界,备受网民的青睐,被形象地比喻认为“信息时代的麦哲伦”、“网络中的信息雷达系统”、“不停息的网上旅程”等,被认为是继 Email、BBS、I 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教育博客是博客在教育教学中加以应用的表现形式。对于教师而言,运用博客的过程主要是整理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讲,使用博客的过程则主要是个人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对于文献检索这门课程来说,学生必须随时掌握最新、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这样一来,合理地使用互联网,把博客引入到教学中来就显得势在必行了[2]。

二 博客的优势所在

博客的出现为网络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最初的寥寥无几到目前的 1200万大军,这一新生事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据统计平均每 74秒就会有一个新的博客诞生。博客这种网络沟通工具以其自身的优势,赢得了众多人的青睐。虽然人们撰写博客的目的各不相同,但却体现了他们对于博客的关注和认同。

(一)不需技术和成本

如今,“博客”的数量出现井喷式增长的原因主要可能要归功于博客“零技术、零成本”的特点了。可以说,成为“博客”不需要任何技术,既不需要懂得 HT ML语言,也不需要懂得图形处理、网页制作、网页发布等相关技术。获得一个博客就如同申请一个免费电子邮箱一样简单,并且日常的写作、编辑、上传照片图片就像发送电子邮件一样容易。“托管型”博客不需要注册域名,不需要租用服务器空间和制作网页,所有一切由相关网站负责完成,并且不需要支付费用。

(二)即时更新、不断积累

博客可以根据博主 (即博客撰写者)的意愿随时进行更新,虽然更新的形式与个人网站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但较之个人网站的更新要容易得多,撰写的过程即是更新的过程。并且可以对以前的文章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

(三)个体性和公众性相结合

博主既可以将发表的博文设置成隐藏状态或设置密码以保护个体的隐私,也可以发表公开博文以达到与人共享的目的。那些被公开发表的博文,可以被其他人阅读、评论,甚至保存、引用和推荐[3]。

三 博客在文献检索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博客,过滤与管理信息

互联网是信息的海洋,但是网上的信息太多、太杂、太乱,学习者往往无法判断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教师可以通过博客将过滤了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博客将信息传递给他的伙伴。通过浏览别人的博客日志,知识获取的效率能得到很大的提高。而通过这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被获得更准确、更有效的信息[4]。

(二)利用博客,打造师生互动的平台

通常的教辅网站,只是提供一些参考资料的链接,而博客则提供更多的评价和更广泛的背景资料。教师通过博客日志反映他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开始可能是粗糙而模糊的,但是他们将这些思想表达出来,然后在博客上发表后续的看法,则将对问题的认识加以深化和量化。同样,这一方式对于学生来讲也是有效的,学生的博客日志可以反映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于问题的想法与思路、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方法,使得教师可以更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5]。

不论是在以学校为组织的课堂教学还是以网络为纽带的虚拟学校虚拟课堂,教师都可以将自己学生的进步情况、相关教学资源的链接地址记录在博客上。学生也各自通过博客记录每一天学习的心得、收集一些有价值的学习资源。通过博客,大家彼此分享心得、分享知识、促进了解、增强理解。

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也可以基于博客形式展开。教师提出研究探讨的主题 (学生提出也可以),然后教师充当引导、帮助者的角色,通过博客将学生对该主题的一些认识、查找的相关资料整合在一起,供所有人来分享,并将对该主题的讨论引向深入。可以说Blog为互联网环境下展开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空间和交流形式。

(三)利用博客,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在每次课后,在博客中写下自己的教学感受,体会教学的成功与不足,并且与周围的群体交流、分享,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认识、促进自身的成长;教师还可把日常教学生活中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过程和体会写成“教学叙事”记录下来,与别人交流,供别人借鉴;通过博客,教师可以记录每一天教学工作的心得、记录一天中使用的优秀教育教学资源、记录一些成功实施效果显著的教学设计过程、记录教学组织过程中运用确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等[6]。博客记录教师对实际工作的观察和思考以及汇集一些教学资源,通过与其他教师的分享,一方面使自己的劳动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也使自己在分享交流中获得更快的提高。这样还能便于今后的研究,这就是博客的最大价值。

针对从教于不同领域的教师,还可以形成基于主题交流的博客,例如学前教育中游戏专题的博客、基础教育中学生心理专题的博客等等。这种基于主题的博客通常需要多个教师共同组织共同参与。基于主题的博客是教师自我培训、自我完善的一个快捷途径和方式。

(四)利用博客,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

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对于学生培养方向上的思想认识,也就是教师为学生所设想的课后收获。但在现实当中学生却认为课程理论实用性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某些教师对于课程重要意义也认识不足,课堂上照本宣科,致使文献检索课程收效甚微。“博客”则可以利用学生对网络的浓厚兴趣,有效地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他们不光是阅读和评论老师或其他同学的博客日志,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博客日志,设置自己的议题,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思想。这样,课程的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

(五)利用博客,突破“照本宣科”、“纸上考试”的旧模式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大部分课时安排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机房内进行,让学生在互联网的信息海洋内尽情地遨游。在第一堂上机课上,我就把自己的教学博客地址告诉学生,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申请一个自己的博客。然后再适时地布置一些任务和习题给学生完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练地掌握大量检索工具及检索方法,以及专利和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同时,课后作业和考核也要求学生在博客上完成。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完成的作业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期末考试,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写作一篇命题论文,张贴在自己的博客上,大部分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学习后,能够顺利地完成自己的论文。教师再在回复中提出评论和修改意见。

(六)利用博客,实现学伴交流

学生通过博客除了记录学习心得,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来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丰富自己的第二课堂生活。目前有报导说中小学生上网,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聊天,而有了博客,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得都记录在博客上,让同学、老师、朋友、父母来分享交流。博客为网络环境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展开提供了可能,博客是网络环境下展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良好的良好组织形式和重要的工具手段[4]。

四 博客在文献检索教学中的局限性

(一)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

博客可以作为电子档案,收集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它可以记录和表现学习者的整个学习历程。但是由于博客在国内发展的时间短,应用于教育的时间更短,因此怎样客观地对博客进行评价?如何利用博客对学习者进行评价?有没有具体的外在或内在的标准?这些问题其实都没有得到解决。而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和评价标准,在教学中,就很难有一个对教学资源和学习者尺度上的要求。

(二)学习者缺乏自主性

虽然学习者可以决定自己博客的内容与风格,但是由教学者搭建的博客学习平台,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缺乏学习者的参与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缺乏一定的自主性。

(三)存在相互交流的距离

作为网络交流工具,博客存在相互交流的距离的问题。首先表现在资源上,大部分的博客都是文本资料的集合,而且缺乏内容的系统性,造成了学习者和学习资源的距离,教学支持者很难整合教学资源,使其在良构和劣构之间达到平衡;其次,在网络上,博客的特点就是使用文本管理器,而单一的交流方式也不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后,阅读者的回复和作者的反馈往往都有所延迟,这也为交流双方造成了更大的交流和沟通的距离,也使得学生很难第一时间理解教师的意图,掌握更新的信息[6]。

五 结语

博客应用于教学,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是整理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是与学生心灵碰撞的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讲,主要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是与人交流、相互评价的过程。对于文献检索这门课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显得更为重要。而实践证明,博客是个交流与沟通的良好平台。它拥有网络平台的一切优点,更由于它的个性化,使其具有竞争性、可比性和个人风格的特点。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说给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带来了深刻变化。相信随着博客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博客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会更加深入和广泛。

[1]陈向东,等.博客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 [J].电化教育研究,2003,(3).

[2]王良辉.博客文化及其教育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2004,(1).

[3]黎加厚.知识管理对网络时代电化教育的启迪(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1,(8).

[4]沈春宝.浅析博客在教学中的应用[EB/OL].http://www.cnier.com/resource_view.php?id=37982,2007-04-20.

[5]王敬稳,等.网络新产物“博客”初探 [J].河北工业科技,2003,(6).

[6]李菲.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教改构想[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

[7]黄新燕.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2005,(10).

(责任编校:简子)

G64

A

1008-4681(2010)01-0147-02

2009-10-18

金立(1972-),男,湖南 长沙 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情报学。

猜你喜欢

博客学习者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博客天下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博客相册
博客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