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教育与高校学生管理探索*

2010-08-15陈兴华

长沙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绿色服务

陈兴华

(武夷学院教育科学系,福建 武夷山 354300)

绿色教育与高校学生管理探索*

陈兴华

(武夷学院教育科学系,福建 武夷山 354300)

绿色教育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即以服务促进学生发展,目标是培养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亟待用绿色教育的理念来引领,这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者放弃“保姆式”的角色,减少行政色彩,加强服务意识,关注学生发展,追求“学生管理”向“学生服务”和“学生发展”的转向。

绿色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发展

绿色教育理念源自于教育的实践。清华大学率先实施“绿色大学计划”,举办了“大学绿色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的有国内外 20多所重点大学。研讨会为我国“绿色教育”实践研究拉开了序幕。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一些知名高等院校相继以不同形式开展大学“绿色教育”。近年来,欧美一些知名大学也先后启动了“绿色教育”计划,如澳大利亚格利福士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GeorgeWashington大学的“绿色大学”、英国 Edinburgh大学等都将“绿色教育”具体化并付诸实施[1]。

一 绿色教育的概念

何谓绿色教育?对其的解答可谓见仁见智。清华大学王大中教授认为,所谓“绿色教育”,就是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即将这种教育思想渗透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与实践环节中,使其成为全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2]。杨叔子认为,绿色教育就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科学求真,是立世之基;人文求善,是为人之本。而科学与人文同源共生,互通互动,相异互补,两者交融则生“绿”[3]。吴丽兵等人通过研究认为,绿色教育不囿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凸显出人对自然的道德和责任,个人对他人、社会的关爱与义务,以及塑造和谐完美人格,以达到教育促进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与美化、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之目的[4]。与此相类似的观点认为,绿色教育是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素质教育所达到的理想状态,其思想与观念的核心就是平衡、协调与发展。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及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意识和能力的人[1]。

上述几位学者对绿色教育概念的阐述,较恰当地把握了其要领,也正是本文“绿色教育”一词语的立意基点。“绿色教育”中的“绿色”最初指的就是大自然的绿,更多的是环境保护、节约能源,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绿色教育理论及实践的发展,绿色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逐渐扩大,正如杨叔子所言,“绿色某某”,源于环境保护,然而,应用日广[3]。绿色教育本质上来说是服务性教育,它立足于服务,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即以服务促进学生发展。它追求“学生管理”向“学生服务”和“学生发展”的转向,要求学校的政策、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等,都要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尊重人、信任人,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围绕生态环境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身心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社会观、价值观,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环境能力,形成健全人格,以达到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二 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理论基础和方针政策方面。高校学生管理理论偏重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关注不够。过于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极易导致对学生的管理只见“社会”不见“人”,造成对人本性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在我国学生工作的实践中,存在着把学生置于被看管、被监督位置的倾向,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体现,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发展,从而造成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不到彰显。

(二)在体制和组织机构方面。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行为很大一部分行使的是行政机关的职能。因而,高校拥有对学生的绝对管理权,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况。学生工作通常借助于党政合一体制,采取校、系、年级 (班级)逐级管理、条块结合的运作方式,缺乏专门化的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及行业协会。学生的自我管理没有得到支持和发展。

(三)在管理内容方面。我国学生工作在过去较长时期内是以政治、思想、纪律和奖惩管理为主,在教育管理规章制度中,充斥的是行为规范、处罚条例和奖惩细则,近年来有很大改善,但是咨询服务、生活服务、帮助服务仍较少。作为准行政机关,高校对学生行使政府的一部分管理职能,学生管理中仍盛行“命令—服从”的行政管理思维,官本位意识仍居于中心地位,服务意识不足。

(四)生态道德教育内容欠缺。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管理中道德行为的领域限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并未进入道德教育的范围,生态道德教育严重欠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上受主客二元对立的影响,强调更多的是人改造自然的一面,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面强调不够。在学生管理实践中表现出环境意识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未能跟上。对学生出现的故意损坏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的行为,只能做一些治标不治本的短期效应的工作。

三 用“绿色教育”引领高校学生管理

(一)减少行政功能,增强服务功能,建立服务体系。近年来,政府对高校的行政干预日益强化,大学越来越像行政单位而非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这导致大学内部高度行政化,权威意识较浓,而服务意识较弱。因而,高校应当减少行政功能,增强服务功能,设立“咨询”、“帮助”、“服务”机构,这些机构提供的是包括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职业指导、个人服务 (诸如妇女服务、成人学生服务、残疾学生服务等)、心理健康 (精神分析)、学生宿舍服务、政策咨询等。“咨询 ”、“帮助 ”、“服务 ”共同构成了以“咨询 ”为起点的服务体系,整合了学校各部门资源,如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校长办公室等。咨询的最大特点是学生有了疑问会主动去寻求帮助与解决,因而,与直接的行政管理相比较,其路径发生了转向,即从高校管理者指向学生转变为学生对教育管理者的反向传输。

(二)创建绿色校园,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环境和生态道德教育是绿色教育的重要内容,它通过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教育形式,向学生传授环境保护知识,灌输可持续发展思想,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实学生的道德品质范畴。高校学生工作在由“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型的同时,其教育和指导职能不能削弱。通过环境哲学教育、生态伦理学教育等,培养大学生的探求科学意识、自然保护意识、生态文明意识、生态管理意识,指导学生树立生态文化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让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对立走向和谐。

生态道德教育离不开绿色校园的创建。教育环境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对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生态文明的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是主体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又制约着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环境又是“主体化”了的环境,环境中必然有主体活动的印记[5]。学生的发展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通过绿色校园的营造,把绿色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一种符合人性的生存方式,一种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一种使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和谐统一的生活方式[6]。

(三)转变管理模式,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实施绿色教育,就要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鼓励学生以“勤工助学”、“创业”和“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以利于消除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从而实现学生发展。另外,给高校学生会更大的自主权,使其摆脱只是单纯遵照、执行校团委及各系团总支命令和任务的机构,让学生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治组织,在更多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为。总之,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以期推动互助互爱的精神,增进组员的自我认识,扩展组员建立人际关系的技巧,学习如何关心与支持有需要的朋友。对学生来说没有组织的束缚和压力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利于自我精神和人格的培养。”[7]

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发展,这一点在美国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体现得很好。“替代父母制”、“学生服务”和“学生发展”是美国学生管理的历史进程。所谓“替代父母制”,顾名思义,是指校方代替学生的父母行使职责,由教师、校长乃至董事对学生在校的活动加以管教和约束,通过精神、肉体和经济手段惩罚学生的违纪行为。“学生服务”就是“学生消费者第一”。所谓“学生消费者第一”,前提是把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作为买方和卖方来看待,是一种注重和保障学生对学校权益的市场管理哲学。它的核心是注重学生的需要和努力保护学生的利益。“学生发展”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体的存在,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强调塑造学生的成人形象,即大学生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向,有权选择自己受教育的内容[8]。“替代父母制”早已被西方所抛弃,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权威,讲究的是“命令”、“服从”、“惩罚”等行政管理,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实现。现在“学生服务”和“学生发展”正成为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学生管理的模式。

(四)融合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注重个性自由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及学生管理奉行的是“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社会需要的重要性。教育的社会价值性固然重要,但教育的本质功能应当是促进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社会也就无从发展,整个社会发展都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绿色教育理念在倡导服务社会、服务社区的同时,也应顾及到学生的个体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统一的,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总是受其个性发展的制约的。

受时代发展及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追求平等,崇尚个性自由,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故学生管理工作不能无视个体差异而采用统一的标准,应有意识地增加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个体的需要,以实现“依靠人、满足人、发展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绿色教育理念。

[1]钟莉华,等.我国高校“两课”绿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绿色中国,2008,(9).

[2]王大中.清华大学建设“绿色大学”研讨会主题报告节录——创建“绿色大学”示范工程,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J].环境教育,1998,(3).

[3]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2002,(11).

[4]吴丽兵,徐再起.面向 21世纪的绿色教育[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0,(6).

[5]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研究述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6]韩明.大学绿色教育:从理念到行动[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4).

[7]焦文铭.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1,(2).

[8]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3).

(责任编校:简子)

G471

A

1008-4681(2010)01-0137-02

2009-10-28

陈兴华 (1977-),男,福建武夷山人,武夷学院教育科学系教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绿色服务
绿色低碳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