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发展党内民主的思考

2010-08-15赵兵华

关键词:高层民主决策

赵兵华

对发展党内民主的思考

赵兵华

要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规范党内权力关系和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是发展党内民主的两条主线。提出以保障党员基本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实体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并注意基层民主和高层民主的良性衔接,从而使党内民主的发展呈现渐进与突进循环交替的良好局面。

党的建设;党内民主;党员的主体地位;基层民主;高层民主

党内民主问题越来越不可回避。2008年以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党执政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重大命题,并对党内民主的目标和目的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为推进党内民主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一、党内民主的重要性

党内民主之所以重要,归根结底是由政党本身的特性决定的。政党有两个基本特性:首先,政党是有共同政治意愿的人们自愿组成的政治组织;其次,政党必须是统一的、有纪律的,才能充分发挥组织的力量。统一和纪律必然要求服从,而服从则可能意味着它的成员放弃自己的部分权利,这就使政党有成为专制工具的可能。要避免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出路就在党内民主[1]。

米歇尔斯提出的“寡头政治铁律”证明政党专制不但可能,而且必然。他宣称:无论什么样的政治组织,哪怕是信奉民主意识形态的政党,也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强烈的寡头政治倾向。米歇尔斯对他的论断做了详细的论证。他认为,政党组织之所以会导致寡头政治,原因在于组织本身。在他看来,组织正是构成寡头政治铁律的基本要素。因为,有组织必然有领袖。领袖在长期参与政治的实践中逐渐具备了平常人所不具备的专业技能。这些专业技能客观上和主观上都造成了领袖在组织中长期、稳定的任职要求,加上群众的某些缺陷(如迷信、感恩、自私、对政治冷淡等),寡头政治就成为不可避免的铁律。米歇尔斯的观点显然过于绝对化了,但政党有可能产生寡头这个判断却是正确的。

二、党内民主建设的两条主线

发展党内民主有两条主线:规范党内权力关系和发展基层直接民主[2]。规范党内权力关系实质是发展党内间接民主,是规范党内权力的“委托代理”关系。规范党内权力关系,既要体现党内自下而上的授权权威,又要维护全党自上而下的领导关系和领导秩序。党内权力关系的最大问题在于权力过分集中,在党的整个组织体系中表现为“向上”集中。针对目前权力授受出现“弱化”和“虚化”的问题,必须体现党员对党内重大决策、重大事务和主要干部的终极选择权,提升党代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作用。让党代表真正由党员选择、真正代表党员、真正对党员负责。完善党的委员会制度,由形式上的对下负责向实质性的对下负责转变,彻底改变全委会权力虚化的局面。增强干部选任机制的竞争性,加强党内监督。

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另一条主线。直接民主的基本形式是民主选举,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最主要的举措是推进基层直接选举。没有基层直接选举,就没有真正的党内民主,间接民主也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授权环节的直接民主是构建民主制度的“分水岭”,有了授权民主和真正的直接选举,才有可能建立起一套规范的党内民主制度。协商民主和其它形式的民主是不能取代直接选举的。

发展基层民主的基本方式是竞争性选举,竞争性选举是党内民主的最直接体现。这些年来的基层实践,证实了民主在基层蕴涵着深厚的基础和巨大的动力。全国各地进行的乡镇公推直选探索表明,地方和基层已经不满足于村级直选,希望把民主化的步伐向前推进。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候全面推开乡镇公推直选,并进一步探索进行县(市)层面的党内公推直选试点。

三、发展党内民主的途径

(一)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

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要坚持党员义务和权利的统一,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认真落实党员的选举权,增强党员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建立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在对重大问题、重要事项决策的过程中,认真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并广开言路,充分听取党员意见,接受党员评议,形成民主讨论、民主决策的工作氛围。

监督与被监督是一对矛盾。让普通党员去监督领导干部,让下级去监督上级,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吴官正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党内民主的状况影响和制约着党内监督工作的水平,如果党内民主发扬不够,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气氛不浓,监督就不可能落到实处。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也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基础。要建立健全党内监督制度,确保党内民主渠道有效畅通,使广大党员可以充分行使党组织赋予的各项民主权利。

(二)全面推行基层党务公开

以健全基层党务公开制度为重点,扩大党内民主管理,落实和保障党员的知情权。要进一步明确公开的内容,只要不涉及党和国家机密,都要最大限度的公开。同时要明确公开的途径,提升信息的实效性。做到真实性与及时性结合,增强群众满意度。

(三)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

相对于选举而言,决策是更为经常的活动。完善决策机制是党内民主发展极为迫切的要求和任务。当前决策机制的主要弊端是权力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尤其是集中在“一把手”手中。这难免出现“一言堂”,也是导致决策失误和产生腐败的重要原因。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必须改善集体决策和个人分工负责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委议事和表决规则,保证决策信息的共享和公开,畅通党内意见和建议表达渠道,确保正确意见得到决策者的吸纳。

(四)实体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党内民主的合理运行机制已经基本成型并初具成效。但如果从党内民主的宏观视域来看,党内民主还存在实体民主与程序民主发展脱节的不足[3]。

由于制度的宏观和抽象所决定的制度空间宽广,而给予制度的执行者以自由裁量权,这种自由裁量权可能导致制度执行的偏差。程序民主所具有的权威和理性能最大程度地限制任意裁量权,减少和避免管理和决策过程中的随意性,保证制度规范的贯彻执行,提高其实现的程度。因此,今后党内民主的发展必须致力于两个方面:一是党内实体民主方面的制度设计创新和完善,要精化、细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出台的制度规定可谓不少,但这些规定大多都是精神性的、指导性的。“大家普遍感到所建立的民主制度太原则化了,缺乏必要的程序、细节等操作性的规范,因而无法得到实际的应用。”[4]要在继续推进制度创新的同时,在制度的精细化、实用化、适用化建设上下大工夫,进一步使制度臻于完善。需要出台一些配合制度执行的具体的操作规范、实施细则等,从程序上来保证制度的贯彻和落实。

(五)基层民主和高层民主良性衔接

高层民主表现为党员参与、管理、决策党内重大事务方面的民主。高层民主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力,因而推进高层民主必须十分慎重。贸然推进高层民主,势必造成党内乃至国家的动荡,前苏联在这方面有惨痛的教训。基层民主是党员参与、管理、决策党内日常事务以及基层事务方面的民主。基层民主是高层民主的基础和保证。基层民主作为党内民主的具体化和直接体现,它的实现程度直接体现和反映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相对于高层民主的间接性而言,基层民主具有直接性的特征。要积极推进基层民主的发展,为高层民主的推进培育民主环境和民主土壤。如果基层民主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并不为高层民主所接受即得不到高层民主的肯定,那么基层民主建设的成果由于合法性的缺失,迟早难免功亏一篑。因此,需要高层民主建设与基层民主建设相结合,形成良性衔接。(1)基层民主果断先行。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大胆探索发展民主的新形式和新方法,检验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的科学性,不断积累经验。被基层民主证明是成熟的、可行的,就向高层民主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其深意正在于此。(2)高层民主及时跟进。基层民主建设中的一些成功的制度和经验,通过高层民主及时予以法规化,进而在全党迅速推行,推进党内民主的切实发展。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才能使党内民主的发展呈现渐进中有突进,渐进与突进循环交替的良好的党内民主发展局面。

[1]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王金柱.发展党内民主与完善民主集中制的统一[N].学习时报,2009-11-16.

[3]胡国喜.党内民主60年:成就与展望[J].党政干部学刊,2009(7).

[4]许耀桐.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发展[J].新视野,2008(6).

D26

A

1673-1999(2010)07-0003-02

赵兵华(1983-),男,湖南邵东人,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01)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2009-12-08

猜你喜欢

高层民主决策
高层动态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某超限高层结构设计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高层楼宇灭火装备
好民主 坏民主
遏制暴力伤医高层发力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