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经角度探寻《好人难寻》中老祖母的灵魂救赎
2010-08-15蒋敏蓉
蒋敏蓉
(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从圣经角度探寻《好人难寻》中老祖母的灵魂救赎
蒋敏蓉
(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美国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作品《好人难寻》是一部经典著作。从圣经的原罪观和救赎观两个方面对《好人难寻》进行文本解读,以期达到揭示“好人难寻”的本质含义以及理解暴力和死亡是老祖母获得灵魂救赎的方式和手段。
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原罪;救赎;圣经
奥康纳的《好人难寻》以老祖母一家六口外出游玩所遭遇的厄运向人们展示了一条灵魂救赎之路。作家独具匠心之处在于将宗教说道巧妙地融合于一场普通的南方家庭旅行经历之中,这与奥康纳的一贯文风相当一致,她从不用说教来宣扬她的宗教信仰,而是用完美的艺术形象通过隐喻和象征来抒写寓意深刻的主题。
一、圣经的原罪观——揭示“好人难寻”的本质含义
《好人难寻》一文中的老祖母一贯自称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无论面对家庭成员还是不合时宜的人,始终扮演着说教的角色,一如既往用所谓的“善行”来劝诱对方。在小说一开始全家人对旅行目的地的争议中,老祖母担心去佛罗里达州的路上会碰见逃犯不合时宜的人,劝说儿子开车去东田纳西州。在旅途中,当小孙子表现出对家乡乔治亚的反感和鄙夷之情时,老祖母立马纠正他,说自己若是个小孩子,决不会用这种口气数落自己的家乡。老祖母还要求孩子们不要将吃完的餐盒和纸巾扔到窗外,以免影响路面整洁。后来发生车祸,一家人遇见了逃犯不合时宜的人,老祖母面对家庭成员相继遇害,苦口婆心地对逃犯进行开导,劝其信主耶稣,以求罪得赦免。然而,奥康纳对这位表面仁慈,有爱心,看似“行善”的老祖母并未表现出一丝同情,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不得不从作家所坚信的原罪观说起。前面提及老祖母所施的“善行”只能被认为是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与圣经中遵循上帝旨意的“义人”有本质区别。至于老祖母口口声声劝诱不合时宜的人向耶稣祷告,祈求耶稣的帮助,不自觉地担当起不合时宜的人的灵魂救赎的导师,殊不知自己早已抛弃了上帝,在她的心中没有上帝的位置,有的只是自己。她对不合时宜的人的劝诱完全与救赎无关,目的只是希望以耶稣的名义保住自己的性命。而与之相反,不合时宜的人整日面临颠沛流离的境遇,对耶稣的救赎思考更多,可令他倍感愤怒的是上帝抛弃了他,这才使他杀人嗜血的本性一次次暴露无遗。
总之,要么是人抛弃了上帝,要么是被上帝所抛弃,这两类人显然都不是奥康纳眼里真正的“好人”,故而作家发出了“好人难寻”的叹息。
二、圣经的救赎观——揭示老祖母的灵魂救赎
谈及老祖母的灵魂救赎,我们不得不从老祖母身上所犯的罪说起。只可惜奥康纳笔下的老祖母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直到不合时宜的人朝她的胸膛连开三枪的一刹那。对于一个身处文明社会的人,老祖母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尤为关注,全家外出旅行前,老祖母要精心打扮一番:头戴一顶别着紫罗兰的天蓝色草帽,身穿一件小白点的深蓝色长裙,领子和袖口镶着蕾丝,领口处还别着一枝布做的中间带有香囊的紫罗兰。万一发生意外,过往行人看见她死在公路上,就能一眼辨认出她是一位高贵的夫人。由此可见,老祖母认为即便死也得死的有身份和地位,实属一个爱慕虚荣的人。
圣经中提到上帝对人的救赎,首先认为人已经完全堕落,丧失了主动寻找并认识上帝的能力,圣经从神学角度对人进行定性,所讲的“义人”是明白上帝、寻求上帝的人。只可惜在寻求上帝的事情上,人已经变得无能为力,完全败坏,完全堕落。“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对奥康纳,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来说,自然明白这一点,所以她笔下的老祖母虽然身处文明世界,时刻扮演着文明人的模样,有“行善”的能力,在奥康纳眼中也不是一个好人。正如奥古斯丁所言,罪就像一个人背转向神,然后面对世界。神学家马丁路德也说,罪能使一个人扭曲,然后渐渐以自我为中心。老祖母面对一家人的相继遇害,表现出的冷漠是其自私心理的最真实反映,在听到儿子贝雷和孙子被残杀的枪声后,她只喊了句“贝雷,我的儿啊!”[1](P661)然后继续恭维不合时宜的人以求不死。老祖母的自私心理向来被所谓的“善行”所掩盖,但在危急时刻却暴露无遗,一心只顾保全自己的性命。
其次,人既已完全丧失主动认识上帝的能力,那么要想获得救赎,就必须依靠上帝主动施恩。当《好人难寻》中老祖母面对不合时宜的人时,上帝的救恩正“通过不合时宜的人之口一步步传进老祖母的心中”[2]。不合时宜的人跟老祖母谈起他的家庭和人生经历时说世上没有比他妈更好的女人,他爹有颗金子般的心;他说自己不是坏人,没有杀过人,可当局却拿出他杀害父亲的证据,给他判了刑。老祖母一边听着他叙述自己的遭遇,一边借机向他说教:如果你祈祷的话,耶稣会帮助你的。可是不合时宜的人却说自己什么帮助都不要。面对不合时宜的人的无动于衷,老祖母接下来情绪颇显激动,甚至有些歇斯底里,她竟不自觉地念叨起“耶稣啊!耶稣啊!”[1](P664)她的语气不像在乞求耶稣的帮助,倒更像在咒骂耶稣。老祖母开始怀疑起耶稣的救赎,当不合时宜的人和她谈论起“耶稣能否让死人复活”的话题时,她诚惶诚恐地说道:“也许耶稣没有使人起死回生”[1](P665)。对于老祖母的这种怀疑情绪,奥康纳本人曾解释说:怀疑是信仰得以加深的过程。未经怀疑的信仰是一种孩子式的信仰,对孩子们来说是合适的,但人总得经过这么一个过程[2]。一个人怀疑的呼声越高,对上帝的信仰也就越深,可以说老祖母的怀疑是她获得救赎的前奏。当不合时宜的人一再跟老祖母探讨基督信仰时,她的精神世界已然完全决堤,一时间她头昏眼花,扑通一声坐倒在沟里,突然,她看见不合时宜的人的脸歪扭着朝自己凑过来,便喃喃地说道:“唉,你也是我的一个孩子,我的一个亲生儿哟!”[1](P665)老祖母在精神恍惚中认识到自己与不合时宜的人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共同性”[3]。最终在不合时宜的人三声枪响之后,老祖母的灵魂去了天堂。三声枪响是作家的精心用意,“三”象征着“三位一体”。这表明老祖母的灵魂最终得到了救赎,“她半躺半坐在一摊鲜血里,像孩子那样盘着腿,脸上还挂着一丝微笑,仰视着万里无云的晴空”[1](P665)。
三、结论
奥康纳的创作源泉主要来自宗教和教会,创作技巧也主要借用宗教上解释教义的方法:从字面意义之外看其最后的、神秘的含义。《好人难寻》如此耐人寻味也就不足为奇了。作家通过一场家庭旅行向我们展示了一条灵魂救赎的道路,小说的实质乃是一场灵魂救赎之旅。大量隐喻,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极富感染力,使奥康纳成为二战后美国文坛的佼佼者之一。她对小说创作的一腔热情与信仰的执著追求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当人类面临信仰缺失、精神荒原的时候,在暴力和死亡中将获得精神的超越与灵魂的救赎。暴力和死亡的背后是对人类未来前景更深层次的思考。人们应重新审视自己内心和灵魂深处的罪恶,获得救赎,找回我们缺失的信仰和迷失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的世界不再好人难寻。
[1]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1.
[2]Katherine Keil.O’Connor’s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J]. The Explicator,2006(65).
[3]杜以向.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的原型解读[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8).
I207.4
A
1673-1395(2010)01-0137-02
2010-01-10
蒋敏蓉(1982—),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