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唐代岳州诗中的洞庭湖

2010-08-15米嘉瑗

关键词:巴陵洞庭洞庭湖

米嘉瑗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湖南理工学院 文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唐代岳州诗中的洞庭湖

米嘉瑗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湖南理工学院 文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唐诗表现洞庭湖的阔大浩渺多用水天一色、日月出没于湖水之间等意象。风月是洞庭湖的美丽之所在。狂风大作时,洞庭湖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微风吹拂则湖水共长天一色,日长风暖莺歌燕舞。洞庭秋月被列为“潇湘八景”之一,诗人笔下的酒月、风月、水月、山月、霜月令人心醉。“明月秋风洞庭水”共同组成一幅迷人的洞庭画卷。

唐诗;洞庭湖;洞庭水;洞庭风;洞庭月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洞庭湖位于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湖南湖北就是因湖而得名。洞庭湖湖区总面积约18000平方千米,现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南有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四水汇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与长江相通,湖水最终经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洞庭湖容纳四水,吞吐长江,成为长江中游重要的吞吐湖泊。洞庭湖历史悠久,《水经注》记载:

茱萸江又东径益阳县北,又谓之资水。……又东与沅水合于湖中,东北入于江也。

湖即洞庭湖也。所入之处,谓之益阳江口。[1]

“洞庭湖”的名称在《水经注》中已经出现。《唐六典》明确指出洞庭湖的地理位置:“洞庭湖在岳州巴陵县界。”[2]洞庭湖又名青草湖、重湖。《禹贡锥指》记载:

《巴陵旧志》云:洞庭湖一名五湖,又名三湖。三湖者,洞庭之南有青草湖,西有赤沙湖,而洞庭周回三百六十里,南连青草,西吞赤沙,横亘七八百里,因名三湖,又谓之重湖。[3]

面对美丽的洞庭湖,诗人不禁“诗句乱随青草发,酒肠俱逐洞庭宽”(李群玉《重经巴丘追感(开成初,陪故员外从翁诗酒游泛)》)。他们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观察洞庭湖,描摹洞庭湖,将一个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展现在我们面前。

唐代洞庭湖水域宽广,气势磅礴。“楚云团翠八百里,澧兰吹香堕春水”(裴说《游洞庭湖》)、“周极八百里,凝眸望则劳”(可朋《赋洞庭》),诗句直接以数字来说明洞庭湖的宽广。“楚望何苍然,曾澜七百里。孤城寄远目,一写无穷已。荡漾浮天盖,四环宣地理。”(刘禹锡《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南汇群崖水,北注何奔放。潴为七百里,吞纳各殊状。”(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正如《岳州志》所云:“四渎长江为长,五湖洞庭为宗。”[4]九州之间,五湖之内,洞庭为宗。白居易《题岳阳楼》:“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用夸张的手法,从侧面间接说明洞庭湖的辽阔。唐诗一般用水天一色、日月出没于湖水之间来表现洞庭湖的阔大浩渺。

平湖一望上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忽惊水上光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

水天一色,湖天相连,诗人泛舟洞庭,又似荡舟日边。“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莫辨荆吴地,唯余水共天”(孟浩然《洞庭湖寄阎九》)、“白水连天暮”(李端《宿洞庭》)、“尽日不分天水色”(崔季卿《晴江秋望》)、“积水遥连天上河”(杨凝《初次巴陵》)、“长天接广泽”(方干《早发洞庭》)、“洞庭秋水远连天”(贾至《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八月湖浸天”(李群玉《送郑子宽弃官东游便归女几》)、“白浪连天起”(李群玉《湖中古愁三首》)、“秋水浸遥天”(裴说《题岳州僧舍》)、“云晴波接天”(许浑《怀江南同志》)、“洞庭弥漫接天回”(元稹《遭风二十韵》),这些诗句都是描绘洞庭湖水天相接的壮阔景象。

《水经注》以“日月出没于其中”来表现洞庭湖的辽阔,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更负盛名,写出洞庭湖的不凡气势和壮阔博大,气势宏放,大气磅礴,成为描绘洞庭气象的千古绝唱。李白“日隐西赤沙,月明东城草”(《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宋之问“初日当中涌,莫辨东西隅”(《洞庭湖》)、元稹“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洞庭湖》),都是以日月出没于湖水之中来映衬洞庭湖无边无际,浩渺千里。

八百里洞庭风光无限,美不胜收,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风、月。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使得湖水变化多端,时而风平浪静碧波荡漾,时而风起水涌巨浪滔天,增强了洞庭湖的动态美。洞庭风是洞庭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诗人的笔下,无论是微风吹拂还是狂风大作,洞庭湖都以她博大的胸怀泰然处之,进而展现出她截然不同的风采,让诗人多个角度来感受大自然的杰作,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无形而水有态。“长风鼓横波”(李白《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时贼逼华容县)》)、“飒然风起处,又是鼓波涛”(可朋《赋洞庭》),洞庭风意象是通过洞庭水来刻画的。

狂风大作时,洞庭湖上波涛汹涌、巨浪滔天,这时的洞庭湖也最为壮观。如“青草湖平雪浪高”(谭用之《送丁道士归南中》)、“青草浪高三月渡”(张泌《洞庭阻风》)、“西江浪接洞庭波,积水遥连天上河”(杨凝《初次巴陵》)、“君山南面浪连天”(曹邺《旅次岳阳寄京中亲故》)等。最能体现洞庭湖恢宏气象和磅礴气势的,是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作临洞庭)》)。洞庭湖八月水势大涨,与岸齐平,湛蓝的天空和澄清的湖水浑然一体,水天一色。湖面水气蒸腾,弥漫天际,笼罩着云梦大泽。一个“蒸”字给人以云蒸霞蔚、波澜壮阔之感。湖水汹涌澎湃,巨浪摇撼着巍巍岳阳城。一个“撼”字,笔力千钧,使人仿佛看到巨澜飞动。诗句大气磅礴,写出洞庭湖的气势和力量,动人心魄。虽不见一“风”字,却已尽得“风”流。

韩愈的《岳阳楼别窦司直》写得大气磅礴。诗歌首先描绘洞庭湖的博大,接着又“借风形容”。何焯《义门读书记》:“只赋其大,便是死句。借风形容,因为比兴。”南风乱搅,幽怪冗长。疾风兴起轩然大波,仿佛宇宙都成了妨碍他的狭隘的屏障。波浪凌空,腾趠飞超,高出华山嵩山,可见波之大,浪之高。飞波起时,犹如万车轰响,又像黄帝于洞庭之野演奏咸池之乐,其声如万乐齐鸣,其形如缟练之帐。那种气势,使人不寒而栗,不能自已。正如《庄子·外物》:“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响声抑扬顿挫,威震千里。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不仅从形态上刻画了洞庭湖波浪滔天,更从声势上渲染了湖水的汹涌澎湃。水之翻滚奔腾,衬托出风之狂暴肆虐。写得流荡震激,声威极盛。白居易《送客南迁》以风中的船只旅人为视角,“飓风千里黑,蓺草四时青。客似惊弦雁,舟如委浪萍”。描绘洞庭飓风起时,千里暗黑,湖上船只就好像浪里浮萍,随风漂泊,起伏无定,船上旅人则如惊弓之鸟,魂飞魄散,足见风之威猛。

元稹、李群玉以洞庭风为题作诗。元稹的《遭风二十韵》详细描绘了在洞庭湖上遭遇飓风的情景。一个“遭”字足见风之强劲。狂风起始,只觉四面像云屏合拢,千堆白浪涌起。水怪睁着大眼频频作怪,石龙翻动酿成灾。漫无边际的大水不但充溢河宫,甚至要摧毁地轴。狂风掀翻了船只,船上的樯乌、头仓被吹得七零八落,缆绳也被打断。巨浪打垮了堤岸,洪水泛滥,淹没了汀洲,人们流离失所,大雁水鸭也只能望湖哀鸣。面对狂风巨浪,诗人“自叹生涯看转烛,更悲商旅哭沉财”,不禁感叹世事变幻莫测。元稹在《洞庭湖》直述自古君山之下洞庭湖上狂风多:“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每当狂风大作,洞庭湖波涛翻滚,吞并了天上的太阳,与银河融为一体。他的《鹿角镇》以纪实的手法记录洞庭湖涨水的情景,浪高风急,好似众多的妖魔在作怪,颠覆了过往的船只,许多人葬身乱流之中。李群玉的《洞庭风雨二首》描绘了风雨交加的洞庭湖:天昏地暗,狂风怒号,雨声喧阗,鱼龙颠簸,巨浪泼打岸边的树木,浸吞了湘水澧水,似与云争高,雷声轰响,烧到了鹿角的农田。此时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疯狂的巨人。

不过,洞庭湖并非一年四季都动若脱兔,更多的时候,她呈现的是静若处子的安宁与温柔。微风吹拂下的洞庭湖,要么烟波浩渺湖水共长天一色,要么日长风暖莺歌燕舞,景色分外迷人。

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岳阳城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

春天阳光明媚,和风煦暖,杨柳青青,窅冥深处大雁南飞,岳阳城头笛声悠扬,遥望洞庭,诗人心旷神怡,春心荡漾。这里写洞庭春风,春风吹拂,面对洞庭美景,诗人似乎宠辱偕忘,春心满怀。

三秋倚练飞金盏,洞庭波定平如刬。天高云卷绿罗低,一点君山碍人眼。漫漫万顷铺琉璃,烟波阔远无鸟飞。西南东北竞无际,直疑侵断青天涯。屈原回日牵愁吟,龙宫感激致应沈。贾生憔悴说不得,茫茫烟霭堆湖心。

深秋季节,金盏飘香,诗人登上岳阳楼眺望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相接。仰望碧空,天高云淡,绿萝低垂。俯瞰湖水,风平浪静波定如划,远远望去,茫茫万顷,就像是铺洒了琉璃一般,美轮美奂。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一个云淡风清的早晨,诗人登上巴陵,周围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蓝天倒映在明净的湖水中,远山一片碧绿。船只在湖中来往穿梭,小鸟向天边展翅飞翔。湖水荡漾缓缓东流,越女歌声悠扬采莲忙。

“风光淅淅草中飘,日彩荧荧水上摇。”(尹懋《同燕公泛洞庭》)风儿淅淅在草丛中飘荡,阳光闪闪在湖水上摇曳。诗人连用了两个叠音词“淅淅”、“荧荧”,把风声光影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可人。“楚色笼青草,秋风洗洞庭。”(李群玉《湖阔》)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楚地景色,洞庭秋风。“江行好风日,燕舞轻波时。”(李群玉《洞庭入澧江寄巴丘故人》)“风恬鱼自跃,云夕雁相呼。”(宋之问《洞庭湖》)则借燕舞轻波、夕雁相呼写出洞庭湖的好风、恬风。

月亮自古就与诗人有着不解之缘,简直可以说无月不成诗。洞庭月也是洞庭诗中另一个重要意象。李白、贾至、李群玉、刘禹锡等写下了大量的诗歌描绘美丽的洞庭秋月,诗中“明月秋风洞庭水”共同组成一幅迷人的风景画,正如白居易所说“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白居易《题岳阳楼》)。宋迪果真将之画为一幅迷人的山水画——洞庭秋月。《梦溪笔谈》记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唐代诗人用文字作画,宋迪则用线条描摹,并且把洞庭秋月与潇湘其他七处景观并列为“潇湘八景”。后来,书画家米芾为《潇湘八景》配诗:“李白曾携月下仙,烟波秋醉洞庭船。我来更欲骑黄鹤,直上高楼一醉眠。”洞庭秋月便随着潇湘八景而名扬天下。

李白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在他的一千多首诗歌中,有三百多首是写月的。唐寅认为李白是最善写月的,“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把酒对月歌》)。李白的《静夜思》妇孺皆知,可谓是流传最广的咏月诗。《月下独酌》想象奇特,充分显示李白的浪漫主义特征。当然,当诗人来到岳阳,碧波泛舟,陶醉于明月秋风洞庭水,又怎能不留下动人的诗篇呢。乾元二年(759)秋,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幸遇大赦放还,与族叔李晔、贾至宴游洞庭,写下《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等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洞庭秋月图。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秋夜,诗人泛舟洞庭,明月当空,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美景使得诗人突发奇想“乘流直上天”,足以说明月色之撩人。在诗人眼里,美丽的月色是自然恩赐予人的无价之宝,所以诗人只能“就洞庭赊月色”。如此美景,岂无佳酿,于是诗人“将船买酒白云边”,与前面“乘流直上天”互相呼应。诗歌描绘了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湖水茫茫,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诗人陶醉其间,心旷神怡。第二首诗把贾至比作贾谊,用李膺比李晔,月下诗人与贾至、李晔泛舟游湖,好似神仙一般快活。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四、《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描绘了月光下美丽的湖光山色。秋夜诗人荡舟月下,只见“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又听得“船上齐桡乐”、“醉客”“歌白苎”,诗人陶醉于洞庭秋月,开怀畅饮,“不知霜露入秋衣”。表达诗人泛舟畅饮的自得之乐。

李白的洞庭秋月是酒月,“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曲尽酒亦倾,北窗醉如泥”、“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洞庭破秋月,纵酒开愁容”(李白《洞庭醉后送绛州吕使君果流澧州》)。面对皎皎明月,诗人心旷神怡,唯有开怀畅饮放声高歌,才不至辜负这迷人的月色。“人生且行乐,何必组与珪”,诗歌体现出诗人的超然阔达,反映其浪漫主义本色。“月到君山酒半醒,朗吟疑有水仙听”(郑遨《宿洞庭》)、“夜钓洞庭月,朝醉巴陵市”(齐己《渔父》)描写的也是酒月。

李白笔下的洞庭秋月图是动态的、热闹的,诗歌洋溢着诗人的欣喜之情。贾至的洞庭秋月图则是平静的,流露的是淡淡的忧伤。他所描绘的洞庭秋月是风月。“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贾至《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皓皓明月,习习秋风,洞庭晚波,孤雁落叶,扁舟轻飘,这是一幅洞庭晚秋的水墨画,空旷辽远,清幽俊逸。

刘禹锡的《洞庭秋月行》则直接以“洞庭秋月”作为诗名,描写了秋夜舟行湖上水月互映的洞庭美景。他的洞庭秋月是水月。“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一轮秋月从洞庭湖中冉冉升起,月光下碧波荡漾如同黄金熔化一般。“孤轮徐转光不定,游气濛濛隔寒镜”,月随船行,月光随着湖水而摇荡,湖面云气蒙蒙,烟波浩渺,使人仿佛置身仙境。“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岳阳山城笼罩在银白的月色中,夜色茫茫,一片寂静,水中月影,洁白明净,月亮和湖水绕着山城弯弯曲曲延续不绝。这是一个多么空灵飘渺的世界,意味隽永。他的另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也是写水月。澄澈的湖水与素月的清辉相互交融,互相辉映,平静的湖面就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般明净,一派美丽祥和的景象。李群玉的“凉波弄轻棹,湖月生远碧”(《洞庭遇秋》)、“夕霏生水寺,初月尽云汀”(《湖阔》),描绘水月交融辉映的情景。此外还有山月“明月天涯夜,青山江上秋”(周贺《秋宿洞庭》),霜月“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韩偓《洞庭玩月》),等等。

明月秋风洞庭水,共同组成了迷人的洞庭美景。洞庭湖以她博大的胸怀吸引无数的文人志士驻足停步,无论是迁客骚人还是羁旅游子,无不为洞庭湖的气势所折服,为洞庭湖的美丽而陶醉。

I206.2

A

1673-1395(2010)01-0001-04

2009-12-10

米嘉瑗(1967—),女,湖南岳阳人,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巴陵洞庭洞庭湖
巴陵石化硫酸铵稳产稳销 确保春耕化肥供应
余元君:一生只为洞庭安澜
洞庭谣
洞庭湖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湖南巴陵炉窑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巴陵炉窑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星月一舡压洞庭》
岳阳王家河巴陵东路桥设计
洞庭湖的麋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