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人文关怀 突出个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
2010-08-15虞满华李卫华
虞满华,李卫华
注重人文关怀 突出个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
虞满华,李卫华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反思,指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待个性方面的弊端,提出应该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突出个性化发展,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精神,使其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发展;以人为本;方法
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表示一个人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与社会特点不同于其他人的特征和特质。个性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里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解释。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系统中能动地形成的个体相对稳定的个人倾向性和个性心理品质,包括需要、动机、情感、意志、世界观、信念、气质、性格、能力等要素。个性结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构构成的整体。学者万光侠在总结各学科对个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个性做了界定,认为个性是现实的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其主体性在个体身上体现出的独特性。人的个性由个体主体性和独特性构成,其结构内容是: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特性。前三者是个性主体性的表现内容,是基于个性的内在规定性,其中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最高表现;而独特性是个性的外在表形式[1]。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经30年发展和不断创新,目前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其中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忽视了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生主动追求个性发展的新变化,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都是1980年代后出生、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在这波澜壮阔的30年中,物质生活逐渐富裕,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多元文化悄然勃兴,人们的思想大为解放。作为思维活跃、敏感,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一个群体,当代大学生深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和塑造,具有其鲜明的思想特征。林建辉在对福建省6所高校812名本科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80后”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向上,但思想的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每个人都是一个具有丰富个性的独特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人格特点和价值取向;他们高度关注个人价值,人生追求趋于现实;信仰追求与思想困惑同在,理想信念趋于淡薄;在烦恼和压力增加的同时,自主意识强烈,思想独立性明显增强;追求标新立异和个性的张扬,极力表现出与众不同[2]。翁铁慧总结“80后”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表现后,把他们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归纳为:裂变性与传承性共存、功利性与超越性转换、个体性与社会性结合、世界性与民族性统一[3]。从这些研究中,我们既看到了饱受人们诟病的如以自我为中心而缺乏责任感,自私而缺乏合作意识,功利性较强而缺乏理想和信念等缺点外,也要看到他们思想开放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愤世嫉俗而富于批判精神,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强烈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优点。“80后”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青年学生。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认识到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宗旨,认识到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的发展要以人的发展为目标,人的自身能力扩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中心课题[4]。教育事业要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以生为本,就要把学生看着既是教育的客体,更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必须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品质和特征的活生生的人,做到在尊重人、关心人的前提下教育人、培养人,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健康的生活情趣、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自由自觉的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以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为核心的,只有突出个性化的教育才能导人因其性,育人顺其材,为学生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培养人和发展人的理想个性,促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思维、能力等各方面和谐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人文关怀。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存在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其中的原因既有课程内容重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更为严重的方面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没有按照其个性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80、90后”身处信息化的时代,平均智商远远超过他们父辈的同龄人,内心世界更加丰富,较早地懂得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理想与现实交织在他们的内心,奉行民主平等开放的价值观,愿意表露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对任何事情不轻信、不盲从,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最反感居高临下、以势压人的训导式教育方式,希望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容易接受讨论式的启迪和引导[5]。只有顺应他们这种个性发展的要求,因势而导,因情而教,以人文本,才能够逐步引导他们人格的完善和道德品质的升华,也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特指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灌输”为主要手段,以工具性为唯一目的,以培养无个性的“服从性”人为主要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非常明显,已饱受教育者的诟病,但这种教育观念和陈旧的教育方式并未完全根除,从人性的视角对它进行反思还是很有必要,主要表现在:
第一,过于强调人的“社会性”中的群体性和整体性,忽视甚至抹杀丰富多彩的个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一个“属性集”,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过去,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过于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中某些“共性”的一面,而忽视现实中人类个体的千差万别的个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就是:从教育方法上讲,过分依赖强制性的外部灌输方法,使教育对象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不利于教育对象自主性、能动性和自由性的培养。从内容上讲,过分强调教育内容和目标的一致性,用统一的理想化的标准来要求和塑造每一个人,忽视不同的人群思想道德的差异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教育目标上讲,过分强调培养整齐划一的“听话型”和“服从性”人格,忽视和抹杀了不同教育对象之间的丰富多彩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不利于教育对象个性化人格的培育。
第二,过于强调人的“可塑性”,忽视人的“主体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片面理解列宁的 “灌输论”,致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直存在着重施教主体、轻受教客体,重外部灌输、轻内在诱导,重服从社会规范的工具性价值、轻促进个体个性自由发展的目的性价值的偏差。这种过度功利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只强调受教育者对教育着的绝对服从,教育对象完全成了任教育者“塑造”和“刻画”的客体,观念的说教、规范的灌输、行为的约束,成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而施教者所传导的思想道德规范和观念究竟有多少能被受教育者所接受,不仅在于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程度,更重要的在于受教育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在于受教者能否把外在于自身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心的法则,把社会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把从外界得来的道德规范和正确的思想观念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进而在实践中将之自觉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第三,过于强调人的“纪律性”,忽视人的“自由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明显的偏差就是要求人们无条件遵守纪律,企图培养纯而又纯的“服从者”。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有意忽视或回避人的自由性,甚至有意贬低人的自由性,将人们正常的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看作是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只讲全面发展和学生言行的整齐划一,缺乏促进学生自由个性发展的有效措施和良好环境,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墨守成规、随波逐流、平庸度日的心态,忽视主体意识的确立和独立人格的塑造,缺乏个性特长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远远不能适应当今创新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第四,过于强调人的“工具性”,忽视人的“目的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人的有用性,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对社会和他人的有用性,这是人的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社会对个人的有用性,这是人的自我价值。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只是一味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和个体价值;重视服从特定社会规范和要求的工具性价值,轻视促进个体个性自由发展的目的性价值,一味地将受教育者当作实现特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工具”,而没有真正把服务于教育对象成长需要的个体价值与服务于政治教育需要的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1]。
三、突出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化发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相一致。马克思曾经明确提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6]。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促进社会的进步,更要要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促进社会进步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终极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效,就必须针对个性的差异因材施教,既承认个体先天素质的差异性,更承认后天教育效果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真正从不同个体出发,按照不同个性特征进行方法不同的教育。
第一,理解、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了解了学生的个性,承认不同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我们就不能要求学生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就要理解、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既要对学生提出共同的教育要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团队协作精神,又要考虑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人的需要出发,了解人,尊重并激发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能力并使之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二,严宽结合,把握有度,引导学生的个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引导,在于引导其个性向成才的正确方向发展。因此,对待学生个性的发展,应在严格要求与鼓励发展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创设一种严格要求与鼓励发展相统一的教育环境。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联系,在强调尊重和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全面发展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应把社会和学校的“共性”要求融入到学生个性化发展中去,在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重大问题上,应严格要求,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指明方向;在涉及学校秩序、组织纪律等问题上,应严格管理,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同时,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宽松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个性需求的环境和展示个性才华的舞台,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自信、自尊、自觉精神,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第三,注重素质教育,培养个性。素质教育既能培养良好的个性和纠正偏差的个性,又使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由于人的个性特点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氛围及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良好的素质教育不仅能从政治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根本的教育,也会为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打下基础。良好个性的形成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受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我们要通过素质教育加以引导,使其个性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在培养强化良好个性素质的同时,对不良个性素质的改造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反过来,良好个性的培养又能促进素质教育的丰富性、活跃性和多样性。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我们不但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距,而且要利用这种差距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要努力挖掘适合学生个性成长的领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条件、场所,使他们能够在相应的领域中发挥潜在的创造力。素质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在这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中,个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素质教育通过个性培养得到充分的体现,两者相得益彰。
第四,用丰富的载体培养个性。为了适应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一是要针对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点,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和举办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建构丰富的载体,使大学生能主动地融入其中,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个性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途径,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是教育以及社会生活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得以实现的中介。二是要创新载体的内容和形式。青年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愿望非常强烈,对新的事物、新的形式接受很快,如果我们仍然停留在旧的教育模式上,就会很被动。高校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影响必须激起学生的主观需要,以供越来越个性化的大学生自由选择,使合理的要求变成学生自己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以此为动力来引导和组织他们广泛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求异、求互补、求创新,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意识、创造精神、协作意识,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现代教育所以重视个性的发展,这既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又反映了个体发展的需要,更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和终极目的。
[1]万光侠,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6:2 1 9-2 2 0.
[2]林建辉.“8 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调查与分析[J].钦州学院学报,2 0 0 8(10).
[3]翁铁慧.准确把握“8 0后”的成长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思想理论教育,2 0 0 8(1 9).
[4]卢岚.社会生态环境优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 0 0 9(1).
[5]程华等.从“划桨“到”导航”:对“鸟巢一代”思政工作方式的转变[J].中国青年研究,2 0 0 9(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2 3 9.
G641
A
1673-1999(2010)01-0161-03
虞满华(1968-),男,安徽安庆人,硕士,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安徽芜湖241000)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李卫华(1962-),男,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2009-12-05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个性化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研究”(编号2008sk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