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人人都是艺术家”
2010-08-15万壮
万 壮
再谈“人人都是艺术家”
万 壮
“人人都是艺术家”是德国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波伊斯的艺术主张,他强调消除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界限,艺术不是艺术家的专利,人们都应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借鉴西方观念艺术,进行了实践和探索活动,并出现了一些类似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放飞“和平鸽”方式的好作品。但是由于一些蹩脚艺术家假借“人人都是艺术家”为幌子,制作出一些鄙俗粗陋的作品,使得大众对观念艺术产生一定的误解。“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的正面含义值得肯定。
观念艺术;行为艺术;波伊斯
“人人都是艺术家”是德国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波伊斯的艺术主张,它为我们引入了“艺术与生活之间无界限”这一命题。波伊斯是“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的积极提倡者,他用机智、巧妙、反叛、博爱、环保的艺术作品为我们勾画出“生活的人——艺术的人——生活的艺术”这么一条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艺术探索方向,然而这一主张在后来却又经常被一些人曲解和诟病。
我认为“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所代表的人文关怀在当今中国社会仍然有值得参考的现实意义。艺术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人们追求的是健康的生存环境和高级的审美标准,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有利于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正确认识这一主张将在我们当今社会的艺术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大众的文化艺术活动中起到积极作用。
上世纪60年代,后现代艺术的鼻祖马歇尔·杜尚的思想开始产生巨大的能量,他认为“艺术家应该重视创作一件作品时的意图而不是仅仅是表面的语言形式”。杜尚的思想把年轻一代艺术家的目光从形式主义的探索中吸引到观念的表达上来,他启发了整个20世纪后半叶的观念行为艺术。观念行为艺术带来了世界艺术的巨大变革,艺术开始从各个方面突破以抽象艺术为代表的现代艺术体系,后现代艺术逐渐展开,但杜尚对达达等艺术群体的活动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也从不解释或炒作自己的观念,与任何艺术群体以及媒体都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观念行为艺术家波依斯的艺术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借用了杜尚的成果,但波依斯并不认可杜尚的与社会之间若即若离的态度,从来不回避与社会的正面接触,甚至他认为只有在社会中,他的观点才能显露出光辉。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博伊斯亲身体验了杀戮、流血、饥饿、伤残、废墟……在战后,博依斯主张世界的重建关键不在于客观世界的重建,而是在于主观世界,即人心灵的重建;他提出了“社会雕塑”的观念,认为艺术已不单单是为人类提供美,而是要承担更多的社会任务,成为一种具有教育、交流和传播功能的工具,艺术应该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在艺术面前人人平等,艺术不是所谓的“艺术家”和“博物馆”的特权,他发表了那句让他毁誉参半的言论——“不仅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而且人人都是艺术家”!博依斯这句话的真正的目的是想号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成为自己心灵的雕塑者,从精神上和行为上进行自我完善。但这句惊世骇俗的口号被很多人断章取义并导致误解,它成为一些蹩脚艺术家 “胡作非为”的许可证,但这都不是博依斯这一主张本身的错误。
波伊斯在1982年卡塞尔文献展上《种植7000棵橡树》的作品,就在发起人和民众之间整整进行了5年。 波依斯在弗里德利卡农美术馆前放了7000个花岗石砖,并在其中一个石砖旁种下了第一棵橡树。这个象征性的举动只是个开始,之后有许多追随者重复相同的动作,最后一棵树在艺术家死后才挨着第一棵树的旁边种下。我们知道,种一棵树、立一块石头是一种原始仪式性的实践,然而他将其他人邀请来与他共同完成这一件作品,目的是号召每一个接受此计划的人在这个共同生活的城市空间中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社会价值,波伊斯通过这一艺术形式向每个人传递这样一种信念,要改造我们生活的世界必须人人动手参与,因为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任何人不能袖手旁观。在完成这件作品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在作品完成之后“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所以这件作品又引出了另一个意义,就是艺术家不是天赋的,也不是社会给予某个群体的特定称谓,社会中的人只要能够参与到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这个活动如果是巧妙的、美感的、博爱、环保的、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益处的,那么这个作品就是一件艺术作品,这个人就是“艺术家”,这就在现实意义上真正打破了艺术家与大众的界限,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艺术不再神秘,艺术家也不是大众顶礼膜拜的偶像,艺术就在你我的身边,并且它需要我们大家亲自去完成,艺术不再需要烦琐的工具和材料的限制,也不需要经过多年学习和练就的技能,只要能够转变观念、身体力行就足够了,因此“人人都是艺术家”并不是一句噱头和空话。他反复强调“博爱”,“暖性特质”,波依斯认为艺术和科学是两种体现创造力的方式,而战争的创伤已经证明科学不能给人类带来安全和公平,剩下的只有一中解决方式——就是艺术。
波依斯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他身处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社会道德观日益淡化的时代,此时绘画或者雕塑等传统艺术的社会价值逐渐衰弱,而创立一个人类学意义上的能够真正影响人的社会行为的有较高社会价值的艺术观念就变的十分必要。当代中国社会似乎也正处在相同的境况,虽然经济高速增长,但我们的社会道德和社会价值观却没有体现出较高的水平,传统的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作品的社会现实意义越来越小,其形式与题材也在数年的反复咀嚼之后变得干瘪和乏味,那么我们社会非常需要形式与观念相契合的一种艺术,它能够介入到当代人的生活中,让物质丰富却精神匮乏的人们通过身体力行的活动获得审美感受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中国的艺术家们开始反观观念行为艺术的社会价值,并寻找新的解读方式,艺术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出现了一些真正的好作品。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观众挥动手臂放飞和平鸽的行为艺术,就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往的开幕式上,都是使用真实的和平鸽,但这次艺术家大胆创新,在场地的中心用LED灯做了一个飞舞的和平鸽的影象,观众席上的所有观众都伴随着悠扬的乐曲挥舞起自己的手臂,模仿着和平鸽飞舞的姿态,顿时几万只“和平鸽”在鸟巢展翅飞翔,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用自己的亲身行动来表达内心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放飞着自己心中的和平鸽,这个行为艺术也给全世界带来一种感召——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双手共同创造美丽的新世界。此时此刻每个参与的人都是艺术家,他们用巧妙、博爱、环保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感受,这个艺术活动真正的实现了“人人都是艺术家”。
也许我们还估计不到这个行为艺术的现实价值,但它在用独特的方式触及我们的灵魂深处,在一点一滴地改变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它比任何刻板的说教都更有说服力,更能在人们的心中扎根,因为每个人都曾经用亲身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愿望和态度,这种表态更象是一种宗教活动,更象一种誓言,它将影响人的一生,这种影响方式也正是当代观念行为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精髓之所在。
然而在观念行为艺术中也难免鱼龙混杂,因为自它产生之日起就决定了它的叛逆性,它从表现手段、文化内涵到社会审美习惯等都对传统进行了反叛,叛逆者的身份决定了这种艺术的不确定性和不可规范性,于是一些人曲解观念艺术的真正意义,哗众取宠,不惜代价制造空洞低俗的轰动效应,以至于有些“艺术家”已经发展到自残、吃死孩子,乃至自杀的境地,这些都是“既没有深度又没有温度”的低劣粗俗作品,这些作品缺少心灵上的深度探索,这种走火入魔的行为方式绝不是艺术的出路。有些艺术家的活动严重脱离人们的现实生活,艺术活动成为少数人搞来搞去的圈内游戏,一些人又忙着与大众传媒攀姻,作品失去了艺术应有的严肃与神圣,成为一些人赚钱的工具,损害了艺术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大众对当代艺术产生误解也就在所难免。
当代艺术迫切需要的是能够让大家一起参与其中,让人们既能够感受到艺术的熏陶,又能够实现自己社会价值的高雅、睿智和环保的创作。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能消除贪婪虚伪、拜金主义、品位低俗、精神空虚、黄赌毒等社会丑陋现象,我们只能依靠精神文化的建设,而以往的精神文化活动大多采用呆板的宣传方式,缺少温情与智慧,大众接受的效果并不理想,此时多开展具有较高文化品位、体现智慧与温情、具有实践性的艺术创作活动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杜尚曾说:“观念比由观念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更有意义”,这句话体现了观念艺术的精髓——艺术活动必然要回到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对人身心的修养达到精神的解脱和释放。所以观念艺术本身不是目的地,它只是载人涉水之舟筏,我们应借艺术之舟,到达精神自由的彼岸,如果到达这一彼岸有很多条路可以选择,我认为波伊斯和他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路离彼岸最近、沿途最美。
[1]罗伯塔·史密斯.观念艺术[M].侯瀚如,顾时隆译.世界美术,1 9 8 5(1).
[2]邵大箴.观念艺术:一种艺术的探索和探索性的艺术[J].文艺研究,1 9 8 9(4).
[3]杨雁楸,李雪岳.论中国的观念艺术[J].作家,2 0 0 8(1 4).
[4]卢川.谁是波伊斯:德国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评传[J].西北美术,2 0 0 5(1).
[5]卡巴内.杜尚访谈录[M].王瑞芸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J021
A
1673-1999(2010)01-0150-02
万壮(1972-),男,辽宁锦州人,硕士,大连交通大学(辽宁大连116028)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绘画艺术研究。
200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