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靠科学技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2010-08-15陈剑锋

关键词:气候变化科技发展

陈剑锋

依靠科学技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陈剑锋

19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大量地燃烧化石燃料和采伐森林开垦土地,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引起全球气候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影响,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经济发展带来挑战。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国际社会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依靠科学技术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科技;气候变化;挑战

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过去一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1906-2005年)升高了0.74℃,中国地表平均气温(1908-2007年)升高了1.1℃。2009年8月,中国气候变化中心发布研究结果:如果全世界不采取有力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预计到21世纪末世界平均气温将上升3-5℃。19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平均温度的不断升高,主要是由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肆意开采森林占用耕地,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从而引发全球平均温度上升,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带来巨大的危机。

一、全球经济发展面临气候变化的挑战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全球气候近年来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影响,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挑战。科学家的警告、人们的担心以及当前的严峻情形,已促使国际社会积极关注气候变化的影响。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经济衰退,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片混乱,而气候变化将比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更为深重。“当经济不稳定的时候,大家更关注经济增长,但我们现在不能因为忙于救市而忽视气候变化。如今金融危机的形成,是过去20年忽视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造成的,如果现在不关注气候变化,那么20年以后,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要比今天经济衰退1%-2%带来的影响更为深重。”在2009年北京举办的中丹气候变化论坛上,来自伦敦经济学院的斯特恩呼吁,不应因为金融危机而忘掉气候变化,面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措施比坐视不管付出的代价要小的多。2007年1月30日,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曾警告说:国际社会如对全球气候变化无所作为,2026年后世界的平均气温将比工业化时代前的平均温度上升2℃。联合国政府间专门委员会发表了第四次评估报告,正式地向世界发表权威结论:“全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家经过长时期的观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后得出结论气候变化,地表的温度在上升,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气候变化正在成为各种国际会议上最热门的议题,世界经济论坛、欧盟首脑会议、八国集团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东亚领导人会议和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气候变化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各国政要、科学家对全球气候变化纷纷发出警告。英国政府的首席科学顾问戴维·金将气候变化称为 “当今我们面临的最严重问题,甚至比恐怖主义威胁更严重。”“气候变化”可能已经取代“恐怖主义威胁”成为全球头一号议题。在各国政要就气候变化问题的表态中,当属英国首相对此最为热心,他把应对气候变化列为全球领导人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表示:“人类对环境、尤其是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还在加大,我们承担不起忽视种种警示的代价。”英国首相如此热心地抛出气候变化的议题,一方面当然是认识到了问题的极端严重性。同时,他也受到国内环保组织及公众施加的巨大压力。英国一家统计机构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英国民众希望政治领袖们采取紧急行动对付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呼声在世界各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是因为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切身感到气候的变化。异常天气频繁出现,各种自然灾害,水灾、旱灾、飓风的消息不绝于耳,人类正在受到大自然气候剧变的惩罚。2009年8月8日威力巨大的台风“莫拉克”穿越台湾地区,日降特大暴雨达2700毫米,为历史高位的两倍,冲毁15座桥梁和许多村庄,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更加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现实威胁,主要体现在农牧业、林业、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等领域以及沿海和生态脆弱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中国的迫切任务。同时,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中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自然湿地面积相对较少;草地大多是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受干旱的影响,生态环境恶化,正面困临着退化和沙化的危机。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一万多公里,改革开放使沿海地区聚集起一批经济发达的城市群,海平面上升对这些城市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农牧业、森林与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和海岸带等领域,也面临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困惑,对我国农牧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化,土壤有机质分解加快,农作物病虫害出现的范围扩大和发生频率上升,珍稀树种分布区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脆弱性进一步增加。近年来,青藏高原的冰川和积雪加速融化,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变化。气候变暖增加了北方地区干旱化趋势,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水资源总量明显减少,干旱灾害更加严重。南方洪涝灾害更加频繁,极端气候现象明显增多。气候变化还将增加疾病发生和传播的机会,危害人类健康,增加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的形成概率,增加对公众生命财产的威胁,影响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和安定。此外,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付出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成本,给经济发展增加额外负担,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科技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各国政府致力于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和不懈的努力。先后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等重要文件,建立起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律和政治基础。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路线图”,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取得重要的成果。科学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应对气候变化。早在1994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我国政府就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气候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之一。2006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能源和环境确定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把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明确列为环境领域的优先主题之一。2007年还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科技部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提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在“十一五”期间的阶段性目标和到2020年的远期目标,对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与政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科学技术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开发节能减排技术、提高发展中国家科技能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重视科学普及等方面作出努力,依靠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一是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科技创新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手段中处于核心位置。在气候变化重大科学问题上要进行创新研究,使我们能更科学地认识气候变化的成因,准确地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发展趋势,有效地减少和消除科学上的不确定性。科技创新还要体现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战略的研究中,使我们能够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正确且经济可行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机制、政策和战略。科技创新更要体现在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过程中,使我们能够有效地突破在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清洁汽车、碳捕集和封存等低碳技术的瓶颈,从而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衡量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的高低,不仅要看应对气候变化科技自身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看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与引领作用,看科技创新对经济政策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通过科技创新,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铺设通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温室气体排放少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二是以科学技术作为重要的支撑,开发节能减排新技术。为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科学技术成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的支撑。为确保目标的实现,在推进节能减排、鼓励可再生能源利用、支持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政策措施的同时,将科技作为重要的支撑手段。在“863”计划和“973”计划中,强调了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我国在节能和提高能效、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清洁汽车、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以及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三是加强技术转让,提高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发展中国家缺少先进的、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其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明显的高排放特征,使发展中国家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2007年12月形成的“巴厘路线图”将技术转让与减缓、适应和资金问题一起被列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四大要素,强调了技术转让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表明了国际社会对技术转让问题重要性的共识。要求发达国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企业参与的技术转让机制,促使气候友好技术以优惠和减让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得买得起、用得上的先进技术,能够提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四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特征,决定了不可能由一个国家或少数几个国家解决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的难题。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共享科技成果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必由之路。大力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和区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鼓励和支持各国科学界、企业界广泛参与,形成产学研联合互动,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高水平的科技研究基地和培养相关人才。

五是开展气候变化的科学普及,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社会公众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力量,重视提高社会公众气候变化的科学意识,努力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鼓励社会公众加入节能减排活动中,将有效地提高社会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为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社会公众的衣食住行与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结合起来,加强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普及,促进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着比发达国家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共同维护好人类的家园作出新的贡献。

[1]庄贵阳.中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J].环境经济,2 0 0 7(1).

[2]龙昊.气候变化对中国发展的挑战与机遇[J].资源与人居环境,2 0 0 8(5).

X16

A

1673-1999(2010)01-0092-03

陈剑锋,男,江西行政学院(江西南昌330003)现代科技教研部主任、副教授,从事现代科技、生态经济研究。

2009-09-12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科技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