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国家安全观教育
2010-08-15吕国辉
吕国辉
(长春工业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试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国家安全观教育
吕国辉
(长春工业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以社会主义原则为价值取向的荣辱观和以社会主义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是大学生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高等教育工作者应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政治高度给予战略性思考。
国家;安全观;荣辱观;教育
一、“两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
列宁曾指出:“只有首先分析从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理解我们面前发生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只有“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1](P142-143)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才是兴衰成败的关键。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这就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原则、法纪规范和心理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则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互为条件、互相制约构成的统一体。“道德领域内的重大冲突常常是政治变革的前奏,而重大的政治变革运动又是道德发展的强大推动力”,[2](P84)以社会主义原则为价值取向的荣辱观和以社会主义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同质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互动的新融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各要素进行合理配置、相互衔接、彼此渗透、有机整合及协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二、“两观”教育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大学生的荣辱观与国家安全观教育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荣辱观是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褒贬评价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而国家安全观是对国家安全及国家安全相关问题的历史、现状、发展、规律、本质等的认知、评价和预期,是对国家安全一般对象及具体问题的综合性、全面性的反映和认识。两者都要求人以观念的方式把握社会的客观需要,要求人形成关于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改造对象的目的和行为。两者都是客观世界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是统治阶级意识的具体体现,必然带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必然反作用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在我国,社会主义原则和爱国主义民族情怀的特质和同一性决定社会主义国家安全观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必然为升华社会主义国家安全观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没有安全就不会有真正的生存权,没有安全也谈不上稳定和发展,谋求国家安全应该是一个国家追求的永恒目标。这既是社会主义国家安全最基本的政治要求,也是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作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第一条,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最基础、最核心、最具鲜明特色的内涵和要求,站位高远、寓意深刻,既彰显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光荣传统,又贬斥了危害祖国利益、损害祖国尊严、危害祖国安全的可耻行径,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价值判断的首要标准。在当代中国,以热爱祖国为荣,就是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就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富强、为全体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以危害祖国为耻,就是不允许做任何损害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利益、尊严和荣誉的事情。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荣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引导和教育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增强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3](P3)
三、“两观”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观和共产主义道德观相统一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社会主义国家也必然有其特殊利益要求,这种特殊利益要求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国家安全条件。正如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说:“我知道你是反对共产主义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在这样的大问题上,我们都是现实的,尊重对方的,胸襟开阔的”。[3](P330)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是处理国家安全事务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而一切国家利益本质上是国家价值准则的体现。共产主义道德是现时代人类的最高道德,属于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伦理道德要求的最高层次,这种道德要求集中表现为富于牺牲精神,大公无私,毫不利己,时刻准备为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献出个人的一切。共产主义道德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崇高精神境界。
(二)社会主义政治安全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原则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最根本的象征,是社会主义国家利益的最本质的要求,其表现形式是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民族尊严不受污辱,政权和政治制度以及意识形态不受别国的干涉和破坏。我国政治安全的一个特殊性是必须保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我国政治安全的根本所在是保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效运转、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我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前提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安全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国力为物质基础,更需要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软国力为思想保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政治安全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安全的基石。
(三)社会主义法制观和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相统一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三章中明确作出了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和权利的规定。权利是法的内核,法律制度作为规范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准则,重在确认人们的权利,以及以权力为前提和归宿的义务,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的,必须得到足够的认同与服从。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庄重提出“维护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意味着法制的权威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法制在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安全中的强制力地位和教育、引导、规范作用。但“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我们要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在维护国家安全的权威,应当是信仰与实践精神的统一体。没有对法律的信仰,法制权威就很难持久稳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党性原则决定社会主义道德重在确认人们的义务,并且只以是否合宜、适当为准,而不以谋取某种权利作为义务的前提和归宿,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中维护国家安全更是公民的义务。自我内化的责任意识的增强,才能导致人们对法律价值的认同,才能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他律和自律是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的力量整合,是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和生存哲学。
总之,“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4]因此,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已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神圣历史使命。
[1]〔俄〕列宁.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罗国杰,等.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周济.学习和贯彻《意见》座谈会讲话[EB/OL].http//www.edu.cn/20041017/3118075.shtml.
吕国辉(1962-),男,硕士,长春工业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