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探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0-08-15彭晓玲

关键词:育人理论体系

彭晓玲

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探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彭晓玲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解决学生知不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生信不信、做不做的问题。介绍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做法及教学实践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知、信、行问题,让学生知其理、信其道、践其行,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思想政治教育型课程,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育目的,我们探索建立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一、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动因

(一)《基础》课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内涵

《基础》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将该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有机统一的教学体系。这种有机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上的有机衔接。两者的衔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理论教学内容贯穿于实践教学各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领会理论的科学性;二是将理论教材上的部分内容通过实践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三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渗透式的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第二,理论和实践教学形式上的互补。理论教学主要是采取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的体验性的学习。单一性与多样性结合,灌输育人与体验育人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两者优势互补,更能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第三,理论和实践教学队伍有机融合。《基础》课的理论教学教师具有专业化、专职化、专家化的特点,具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优势,而实践教学教师多数是由辅导员、班主任、党团干部等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担任,他们对学生情况比较了解,而且具有教育资源和管理职能的优势。通过联动育人机制把两支队伍融合在一起,为着共同的教育对象和目标形成优势互补的整体,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

第四,知信行一体化的导引。理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其理,实践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信其道、践其行。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引导学生实现知信行的统一,避免学生知行分离。

(二)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动因

首先,《基础》课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要求:“进一步树立全员育人思想和好的教风,规范教师与管理人员教书育人活动和岗位职责,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端正学风,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对课堂、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各环节的管理,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要求:“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构建《基础》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正是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落实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其次,构建《基础》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是解决教学现存问题的需要。笔者通过到20多所高校听课、座谈,对《基础》课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这些问题可归纳为“三缺乏”:

一是理论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表现为:有的教师背离教学大纲自由授课,对自己熟悉的好讲的内容就多讲,对不熟悉不好讲的内容就少讲或者不讲。其原因在于有的教师规范意识不强,缺乏事业心,不肯深入钻研,知识结构不适应教学的需要,对学生缺乏深入的了解。

二是实践教学缺乏规范性和保障性。有的学校实践教学没有教学大纲没有授课计划、没有监控机制;有的学校将理论教学学时的1/3或者1/4作为实践教学环节,在课外或者假期执行,有的甚至把实践教学作为“砍课时”的对象,因此《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在学时、场所、经费、师资等方面没有保障。

三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统一性和联动性。有的学校《基础》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计划,有的学校的实践教学由理论课教师单打独斗,效果不尽人意。

二、《基础》课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深刻性,也有利于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的方向性,减缓科研和教学的冲突性。依托科研团队组织教师围绕学生、教材、教学模式和方法开展研究,用科研支撑教学。指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开展调查研究或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吸收学生骨干和教师一起备课,既可提高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在教学与科研结合中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

《基础》课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型课程,不仅要解决学生知不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生信不信、做不做的问题。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信念、付诸行动,形成良好的品质,必须把理论灌输和实践体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理论教学以教材为根本,以问题为中心,针对性地传道解惑;实践教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知行综合考核为导向。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深化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教学时间安排方面,48学时用于课堂理论教学;以课程化的思路开展课外实践教学,开设4个学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贯穿大学生活全过程。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有利于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也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渗透性和可接受性。《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五观教育的主渠道,是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文化素质教育是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针对工科学生文科知识欠缺的实际状况和学校的特点,开展了特色文化教育,比如冶金文化、石油文化、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和谐文化等系列文化教育。

(四)有形课堂和无形课堂结合

有形课堂指的是第一、二课堂,无形课堂主要指网络课堂。我们针对学生爱上网的特点开设网上课堂,用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文化、健康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占领无形的网络阵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广泛的学习和交流,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五)教师讲授与学生小组自主学习结合

教师讲授与学生小组自主学习结合,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按寝室为单位组织自主学习小组,开展讨论,完成小组作业,使师生双向互动式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宿舍、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个人学习到组织起来学习。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加深了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接受。形成《基础》课的学校、班级、宿舍三级自主学习网络,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六)理论教育与人文关怀结合

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知其理、信其道。当学生经济上出现困难,则及时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当学生出现心理或法律问题,则及时通过心理咨询、法律咨询,帮助他们调适心理、解决问题;当学生思想上出现困惑,则及时给予疏导,那么,学生就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党的关怀,我们传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容易被学生所信仰。

以上“六结合”原则,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教学目的上强化育人意识,教学内容上强化问题意识,教学途径上强化实践意识,教学方式上强化开放意识,教学方法上强化实效意识,教学资源整合强化合力育人意识。坚持“六结合”原则,有利于实现四个转变:一是有利于从知行分离向知行统一转变;二是有利于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三是有利于教师从知识传授型向人生导师型转变;四是有利于从分力育人格局向合力育人格局转变。联动机制的建立,也突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各自为阵、单打独斗的工作格局。

三、构建《基础》课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实践

《基础》课教学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明显改善课程教学状况,将其建成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为总目标,以解决“三缺乏”问题为突破口,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着力点,坚持“六结合”原则,创新教学体系和联动育人机制,完善保障体系,实现课程理论教学精品化、实践教学课程化和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一)《基础》课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基础》课的理论教学,实行以教材为根本、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

第一,吃透“两头”。通过培训,帮助教师吃透教材和上级相关文件、领导讲话精神。同时,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开展调查研究,主要研究不同年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热点难点问题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为摸准我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方面现存问题及其原因,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写出了15万字的调研报告,系统梳理出了我校学生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

第二,构建并实施新的教学体系。组建教学团队集体攻关,按照理论教学模式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通过4轮教学的实践,不断总结完善,编写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一书。这本书除绪论外共计9章,每章分为三部分:一是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思路、学时安排等内容;二是课堂教学设计,根据教材内容聚焦学生问题,采取理论阐释、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和学生讲课等方法;三是课外自主学习,包括精选案例赏析、实践活动、推荐阅读书目、习题。编写了48学时的教案。对整个课程教学共设计21讲,聚焦78个问题,并制作成课件。

通过实施新的教学体系,《基础》课程的教学满意度不断提高。问卷和网上调查显示:学生对本课的满意率:2006年为85%,2008年为89.6%,2009年为95%。我校《基础》课被评为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参赛录像课被重庆市教育工委评为“精彩一课”。在《基础》课讲课比赛中,获重庆市教育工委颁发的一、二、三等奖各一项;教案比赛,获一、二等奖各一项。精品课负责人,2009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

(二)《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基本思路是“五观”教育为主要内容,解决实践教学内容缺乏体系性、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运行机制缺乏规范性、教学保障缺乏长效性等“四缺乏”问题,整合资源,实行全程联动式课程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

第一,开设全程化的思想政治实践课。从学生入学到毕业,都开设思想政治实践课,每个学年1学分,从2008级开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制定和编写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大纲和教材。坚持科学发展观“三进”原则,以解决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和践行为重点,构建实施以和谐之家、社会调查、自主学习、服务社会、社团活动五大实践成才导航计划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编写出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成才导航》教材和《大学生全程全面心理辅导》《大学生职业生涯导航》《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等自主学习读物。

第三,建立两级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机构: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和学工部、团委负责人组成的思想政治实践课教研室,二是各院系设立课程组,由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党总支负责人担任课程组组长。两级教学机构负责制定授课计划、排课、开展教研活动、检查督导、考核等工作。

第四,建立优势互补的思想政治实践课师资队伍。聘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各院系专职辅导员和学工部、团委、团总支书记、符合条件的班主任为实践教学教师。充分发挥理论课教师和日常学生工作者两支队伍各自的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形成整体优势合力育人。

第五,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鉴于学分制条件下班级弱化的情况,我们在校内以学生公寓社区为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基地,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四进公寓”,即工作重心、党团学生会组织、服务机构、教师进公寓。在学生公寓建立了学生工作室12个、心理之家13个、法律咨询援助中心1个,在教学楼建立了心理咨询室1个、模拟法庭1个,建立精品课网路课堂1个,并在校外建立了思想教育基地。

第六,建立联动育人机制。一是建立“三助”联动育人机制,即辅导员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助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辅导员的助导,学生当老师的助理。二是建立校企联动育人机制,与大正物业公司共建学习型和谐的学生公寓社区。

第七,建立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激励机制。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思想政治实践课一年,认定为完成学生工作经历,作为晋升职称的一个条件;二是思想政治实践课教学的数量和质量与报酬和晋升职称、岗位聘任挂钩。三是对学生学习《思想政治实践》课实行学分激励,并与学籍挂钩。

实施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

第一,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课程化,完成了大纲、计划、教材、考核办法的四无向四有的转变,切底改变了过去随意性、零乱性、分散性的实践教学格局。通过几年的探索,我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走上了科学规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的轨道。

第二,激励机制有效调动了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实践成才的积极性,对校风学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有效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分离、理论教学队伍和日常学生工作队伍各自为阵、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脱节的局面,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目标一致、各有侧重、相互衔接、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的一体化教育格局。

我们的探索也得到了领导和同行的肯定。课程负责人在教育部、中宣部联合举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研修班”大会上发言介绍了我校《基础》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情况,受到了与会专家和教师的普遍好评。

book=161,ebook=491

G641

A

1673-1999(2010)23-0161-03

彭晓玲(1951-),女,重庆云阳人,重庆科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09-02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09-2-094)。

猜你喜欢

育人理论体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