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大地》的形象学浅析
2010-08-15吴小鹏
吴小鹏
赛珍珠《大地》的形象学浅析
吴小鹏
赛珍珠以安徽宿州农民生活为素材创作的小说《大地》曾经改变了西方对中国人的认识。从比较文学形象学内部研究角度,分析了《大地》所描写的中国及中国农民形象。
赛珍珠;《大地》;形象学;内部研究
赛珍珠(Pearl Sydenstricker Buck,1892-1973)是以汉语为母语之一的著名美国作家。她用英语撰写以中国为背景的作品,真实地呈现中国人的生活,使得在那个时代的西方世界对于古老的中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她于1932年凭借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成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女性,1938年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赛珍珠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西部,她出生后几个月就随父母到了中国,先后在清江浦、镇江、宿州、南京、庐山等地生活和工作了近40年。她的父亲赛兆祥是传教士。从童年时起,她就开始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和丈夫移居安徽农村期间,她和中国农民进行了广泛的接触,这为她创作小说《大地》奠定了基础。
《大地》是一部表现旧中国农民生活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叫王龙,他自幼丧母,在茅草屋里与父亲相依为命,生活极端困苦。虽然生活贫穷,但他和他周围的邻居们依然精神饱满,对生活充满信心。在姻缘巧合之下,王龙与被称为大宅院的富豪之家的厨房里的下人阿兰结了婚。婚后他们过着朴素而幸福的生活,不久又喜得贵子。大宅院家运不济,不得不出卖田地。王龙用多年积攒的银元购下数亩麦田,但是天灾却不期而降,饥馑遍地,王龙用重金购置的麦田成了颗粒无收的废地。王龙听取妻子劝告,携全家老少搭火车南下,寻求活路。时值辛亥革命暴发,阿兰在一次众人对富豪之家的哄抢中,偶然拾得一袋珍珠。这笔意外之财使王龙一家有足够的资本回家,重振家业。回到家乡,王龙大量置地,并购下了已经破落的大宅院。面对财富,王龙开始萌生非分的念头。在叔叔的诱使下,王龙娶了一名卖唱女子为妾,从此终日懒散不堪,与小妾厮混。面对这一切,阿兰则表现出典型中国女子的忍耐和大度,想方设法使王龙改邪归正。他们的小儿子与二房偷情,这使王龙认清了自己的处境。他想起了曾经和自己历经千辛万苦、生死与共的阿兰,他领悟到了奢靡、浮华、贪婪是人性的弱点。他悔悟过错,休掉二房,卖掉大宅院,重新回到土地上照料农务。蝗虫袭击麦地,王龙在学农的儿子的帮助下,招呼左邻右舍,与铺天盖地的蝗虫进行斗争。这使他更深切地认识到一个健康家庭的重要,愈加珍视自家的田地。
对于为什么选择农民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赛珍珠曾经说过:“我已经学会了热爱那里的农民,他们如此勇敢,如此勤劳,如此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长久以来我就决定为他们说话……”她还说:“(穷人们)活得最真实,最接近土地,最接近生和死,最接近欢笑和泪水……在农民当中,我找到了人类最纯真的感情。”[1]这部小说向西方读者成功地传达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情景,塑造了一个勤劳、坚毅、质朴、善良的中国农民形象,扭转了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丑化的潮流,使西方人感觉到中国人不仅是与他们同样的人,具有相同的人性,而且还具有西方文化价值推崇的某些高贵品质。
下面,试从形象学的内部研究理论来探讨《大地》这部作品。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所研究的是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或描述。法国学者卡雷将形象研究定义为“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杨乃乔认为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研究分为文本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种。外部研究包括对作者所在社会的考察、对作者有关信息的考察和对作者创造出来的外国形象和现实中的外国形象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内部研究包括词汇研究、文本叙述中的等级关系考察和故事情节的考察[2]。这里,从内部研究角度对《大地》这部作品试作分析。
词汇方面,除了研究出现在文本中的词汇外,我们还要关注那些频繁使用到的单词。这些频繁使用到的模式化的约定俗成的词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用来专门描绘外国和外国人的[3]。赛珍珠在《大地》中将她所构建的人物形象建立在跨文化语境的叙述当中,以此来建构她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但是,这个异国形象并不是赛珍珠个人对中国的客观“再现”,而是融注了作者和注视者所在国的“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创造,是西方“社会集体想象物”在叙事文本上的投射。《大地》里的“中国形象”虽然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固定看法,但是这种改变是有限的。现今《大地》所塑造的“中国”又成为当代美国人接受中国的“套话”,还在影响着西方人。从“异国形象”创造的复杂性中,我们看到了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学文本呈现出单向性的指向[4]。小说中,王龙第一次回头看到阿兰的时候,“她的脸方方的,显得很诚实,鼻子短而宽,有两个大大的鼻孔,她的嘴也有点大,就像她脸上的一条又深又长的伤口;她的两眼细小,暗淡无光,充满了某种没有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悲凄。”[5]。在这里,我们没有再看到“耷拉着眉毛,圆睁着双目或者是细长的双眼”这些西方人对于中国人惯常的描述。透过赛珍珠的作品,西方人在20世纪终于看到了另外一种形象的中国妇女[6]。曾经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男人总是着大褂,中国女人总是三寸金莲、杏目圆睁,赛珍珠在她的作品中也或多或少遵循了这样的看法,但是更多的是基于她的实际观察,因此她的描述是比较客观的。正如Stirling所说,赛珍珠拥有非凡的创造力,她笔下所描绘的中国人,既不是稀奇古怪也不是有悖于常理,而仅仅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是我们能够理解的人[7]。
再看文本叙述中的等级关系。看西方文学作品中关于第三世界的描述,人们得到的印象总是这里是落后的、农业化的、等级森严的、愚昧的。但是,在赛珍珠的小说《大地》中,王龙被描绘成一个辛勤劳动、诚实聪明的农民,他还拥有中国人所珍视的传统美德:孝顺。当然,赛珍珠同时也勾勒出了他的无知、落后以及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赛珍珠并不像其他西方人那样,站在一个异邦人占主导地位的角度来叙述中国的民间习俗,她是根据她自身的经历来叙述的。正如《星期六文学评论》上有的文章所评论的那样:“《大地》是一部充满魅力的小说。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我们理解了真实的中国人。他们不再是旧有的那些小说所描述的可笑的中国人,而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我们在小说中所看到的是诚实的农民,忠诚的妻子,肥沃的土地以及泥土搭建而成的房子。贝克夫人的小说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打动人心。”[8]
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封建体制正在崩溃,帝国主义的入侵也使得这个国家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局面。在这个内忧外患的时代,中国的农村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农业社会形貌,但是也面临着新旧社会的剧烈冲击,许多曾经落后的封建的习俗正在瓦解。所有这些在《大地》中都得到了很好的描述。可以说,赛珍珠的这部作品正是对彼时中国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部作品,有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这个东方古国有了浓厚的兴趣。
[1]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M].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2]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24-231.
[3]曹顺庆.比较文学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203-216.
[4]高鸿.赛珍珠《大地》三部曲里的中国形象[J].中国比较文学,2005(4).
[5]赛珍珠.大地三部曲[M].王逢振,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6]顾钧.论赛珍珠建构中国形象的写作策略[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Stirling Nora.Pearl Buck,a Woman in Conflict[M].Piscataway:New Century Publishers,1983:251-252.
[8]吴松江.赛珍珠与《大地》中的土地情节[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book=137,ebook=512
I106.4
A
1673-1999(2010)23-0137-02
吴小鹏(1981-),男,福建福清人,硕士,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350300)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201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