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耀亢戏剧《赤松游》的创作风格与特色
2010-08-15彭静章军华
彭静,章军华
丁耀亢戏剧《赤松游》的创作风格与特色
彭静,章军华
丁耀亢的戏剧作品流露出较为强烈的民族意识,反映了作者浓厚的“遗民情结”。其戏剧代表作《赤松游》通过描述张良辅汉灭楚除暴秦的经历和辞爵归山得道成仙的结局,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受和人生理想。剧本中大量表现主人公内心活动的曲文,实际上也传达了作者对故国山川的思念与痛悼之情。整个戏剧带有一种沉郁悲壮而又典雅清丽的风格。
戏剧评论;《赤松游》;创作特点;艺术风格
丁耀亢(1599-1669),字西生,号野鹤,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目前,学术界对丁耀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诗歌和小说方面,如对其诗集《问天亭放言》和小说《续金瓶梅》的研究,对他戏剧作品的研究还比较少。
丁耀亢的戏剧作品现仅存四种,即《化人游》《西湖扇》《表忠记》和《赤松游》,分别完成于顺治四年至十四年之间。《化人游》是其最早完成的一部戏剧作品,描写一个叫做何野航的书生泛游海上所经历的一系列荒诞遭遇,反映了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矛盾的心理。《西湖扇》以宋金战争为背景,描写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是用金兵暗喻清兵,反映了战乱带给人们的艰辛与苦难,流露出作者对旧朝的留恋之情。《表忠记》通过描写杨继盛与奸臣严嵩父子的斗争,揭露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黑暗,反映了百姓的苦难生活。
《赤松游》是丁耀亢的戏剧代表作品之一,写张良为韩报仇辅汉除暴秦的故事。该剧始作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完成于清顺治六年(1649),前后历时6年。全剧分为上、中、下三卷,共四十六出。作者在《作赤松游本末》中写道:“昔吾友王子房慕韩留侯之为人……余悲子房之亡,欲作赤松以伸其志。”[1]可见,丁耀亢创作该剧,是为了纪念其好友王子房。
《赤松游》讲述张良的故事,它以战争为背景,表现了战乱和不稳定的生活环境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其中着力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借以表达作者自己的内心情感,展现其真性情。在内容上表现出了浓厚的“遗民情结”。“丁耀亢的‘遗民情结’表现为托古寄慨,借戏剧形式表达其故国、故人之思。”[2]整部作品的内容实际上是在影射现实,作者以汉朝影射清朝,以韩影射明,以张良影射自己本人,借张良辅汉灭楚除暴秦的经历,影射剧作家的现实处境,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作者将历史故事赋予时代特征,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感受,借张良实现自己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人生理想。
历史题材与神仙道化题材实则为两个不同的题材,但作者把两者融合在一起。历史上的张良并未实现其志,而在《赤松游》中,张良最后是辞爵归山、得道成仙。剧作家亲身经历了战乱,饱经沧桑、饱含亡国之痛,复杂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更希望获得一种平静和谐。剧终采用的是“虚”的创作手法,张良结局的得道成仙,使得整个剧本洋溢着浓厚的神仙道化色彩。
《赤松游》结构布局严谨,情节曲折多变,叙事线索清晰、结局善始善终。全剧分为上、中、下三卷,以楚汉相争除暴秦为背景,以张良的人生经历为主线,采用一人一事的叙事结构,虚实结合的方法,把人物、事件、材料分轻重主次,合理地进行组织安排,冲突集中,情节曲折。影射了剧作家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由此变化带来创作结局的不同,体现作者在结构布局上的匠心独运,达到了情、景、事、理的交融。
《赤松游》以层次分明的叙事结构、错综复杂的场面、曲折多变的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浅俗易懂的文辞,成为丁耀亢历史题材剧的典型代表作品。其曲文中洋溢着剧作家浓厚的复古思想与鲜明的爱国情节,抒写了易代之际亡国之士的悲凉情怀。其文辞典雅与浅俗兼半,典雅含蓄而不失自然之妙,通过水乳交融的曲词创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艺术境界,既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带有强烈的文学色彩。
在《赤松游》题辞中,丁耀亢道:“曲妙各种,用雅用俗同一妙也……至于句语関目,尤贵自然。”[3]纵观全剧,诗文用文言,唱词用白话,雅俗相济。比如第三十七出“修韩”中的[玉绛眉]:“园陵气黯,最堪憐故国沦亡夷殄,松柏摧残,无恙河山图鼎换……苍天不肯从人愿,空落沉泉幽苑。”这段曲文以简洁传神的诗化语言,营造了一个悲凉、凄清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满目疮痍的故国景象。“翩翩少年,功成忠孝全”的张良在功成名就之后,重回到家园修墓祭国。虽佐汉灭楚除暴秦,但仍不忘亡国之痛。这里,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张良这一角色可以说是作者的化身,对故国的怀念正反映了剧作家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意识。第十九出“遇留”中的[滴溜子]:“彭城去,彭城去,不容缓慢;忙联络,忙联络,御风掣电。”第二十七出“乌江”中的[前腔]:“天亡我,天亡我,非関敌强;天亡我,天亡我,不堪回想。”第二十八出“尊帝”中的[双声子]:“天王圣,天王圣,看瑞日祥云捧;良臣庆,良臣庆,喜钓渭熊羆梦。”大量曲词反复出现,利于人物情感的抒发,达到人、景、事的融合。在曲词、宾白中大量引用前人诗词名句,在宾白中大量创作诗句。同时,剧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典故等的使用。
剧作家运用了许多赋予感情变化的曲词,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人物随着剧情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其中张良、刘邦、项羽、赤松子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各具特色。第二出“辞家”中的[尾声]:“辞家远别伤怀抱,目断碧云芳草,定使咸阳华岳摇。”此曲文道出了张良为施展政治抱负、为国复仇而辞家的决心。第十四出“授书”中:“俺子房自与圮上老人相约……不料俺到此两番,他已先在此等候多时……今乃夜半三更,村鸡未唱,山月初升,不免先到彼处等候。你看夜静山空,草深霜白,狐鸣鬼啸……好冷落也。”此段唱词流露出张良在这样一个月黑风高、寒冷凄清的环境下等候仙人的急切心情。第四十五出“归山”中的[清江引]:“秦宫汉阙英雄绩,一梦黄粱诀,功成本为韩,脱迹真如介,这的是汉张良博浪沙终奏凯。”简洁的曲文道出了张良功成名就后归隐山园终于得道成仙,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第九出“斩蛇”中:“你们且退,俺刘季壮士,有何畏怯,待俺向前看来。”“别人怕你,俺刘季不怕你。”简单的两句话,就使刘邦的性格特征展露无疑。剧作家擅于运用简洁多变而又富有变化的文辞塑造一系列真实生动的艺术形象,语言具有鲜明的动作性、性格性,唱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符合剧中人物的语气、语调。
郑骞称《赤松游》“曲文佳处甚多”,“不愧诗人之作”。丁耀亢创作的戏剧《赤松游》,无论其情节设置、场景布局,还是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展示了作者较高的艺术成就。其情节曲折多姿,在不违背历史发展的前提下,正确处理了“虚”与“实”的关系。虽然带有史传色彩,但在叙写张良不同时期的人生际遇时,既有情景交融的抒情,又有朴素自然的白描,大量曲文捕捉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传达了作者对故国山川的思念与痛悼之情,流露出作者失落、沉郁、悲凉的个人情感,使得整个戏剧带有一种沉郁悲壮而又典雅清丽的风格。
[1]丁耀亢.作赤松游本末[G]//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
[2]陈美林,吴秀华.试论丁耀亢的戏剧创作[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3]丁耀亢.赤松游题辞[G]//古本戏曲丛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
book=118,ebook=524
I207.3
A
1673-1999(2010)23-0118-02
彭静(1986-),女,河北承德人,东华理工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江西抚州344000)硕士研究生;章军华,男,江西抚州人,东华理工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中文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戏剧戏曲美学。
2010-09-12
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DYCB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