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国军民融合的经济学分析
2010-08-15李保国刘方华
李保国,刘方华
促进我国军民融合的经济学分析
李保国,刘方华
军民融合是一种世界潮流。从军工企业存在的问题方面分析了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融合的原因,介绍了国外推行军民融合的主要做法,就我国如何推进军民融合提出了建议。
国防工业;军工企业;民用企业;融合
目前,许多国家的国防科技已突破过去只以国防安全为目的的格局,重视对国家整体经济及工业的贡献,军民融合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实际上,对国防产业进行整合是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
一、军工与民用工业融合的原因
“非公经济36条”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实施办法》颁布后,我国武器装备科研方面向社会开放。军品市场潜力巨大,对民营企业意味着无限的商机,传统国有军工企业和国有资本垄断的军工企业则面临巨大的挑战。军工企业民营化意味着军工和民用两种工业基础间的融合,对推动国防军工生产与市场经济的紧密结合,促进科技要素在军民之间的流动和转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加快了军民融合的步伐:
(一)军工企业资金短缺
冷战结束后,各国国防预算都大幅下降,军事采购费严重消减,发展技术越来越复杂且花费高昂的系统,已经对一些国家的经济支撑能力提出了挑战。我国更是如此,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的结果,国防工业的生产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比重仅为15%,比全国工业企业平均水平低11.1个百分点。显然,这种状况与军工企业承担的使命是不相称的,若不尽快改变,不仅国家安全会受到严重威胁,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高新技术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融危机后,军工企业对技术含量高的武器系统的投资都是小心谨慎,资金的严重短缺成为军工企业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巨大阻碍。
(二)军工抑制经济发展
军费开支是必要的,但对军工企业巨大的资金和人力资本投入,必然会挤压对其他经济部门的投入,减缓民用技术的发展。而且国防工业都是高利润的企业,超额利润势必吸引其他部门的公司企业进入,这就会进一步影响其他部门的发展,一系列恶性循环的后果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国防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实现,相反,经济的发展对国防的促进却日益明显。
(三)缺乏竞争影响效率
防务装备市场无法用经济学中那种理想完备竞争性模型来直接衡量,它通常以买方垄断、少量大型武器装备供应商、无利润最大化追求、信息不对称及市场进出壁垒等为特征。军工产品作为国家存在的一种必需品,可以看作一种缺乏弹性的商品。军工企业与政府之间容易形成一种行政垄断,他们往往得到政府的庇护,能首先从政府得到具有巨大经济利润的采购合同。在为政府研究和发展武器装备的同时,他们还能得到政府补贴。军工企业是一种免于从竞争中遭受破坏的企业形式,他们可以无成本或者以很低的成本先于其他企业从政府得到高利润的订单,但他们不会降低自己的成本,因为他们面临的市场是无竞争的。这种非竞争采购条件,不利于提高效率。
(四)高成本伴随高风险
国防技术的研究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前沿的领域之一,其先进性和前沿性意味着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和人才的投入,这就形成了高成本。高成本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应对这种高风险,通常的做法是分散风险。一种情况是,军方在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特别是军事信息系统时,让拥有“成熟的民技成果”的民间高科技公司参与其中,研制一种或数种分系统;另一种情况是,军方就某一完整项目,在提出战术技术性能指标要求后,直接向相关有实力、有信誉的民营高技术公司订货。
(五)存在滋生腐败的土壤
一般军工企业都是国家直属的垄断企业,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在与政府交易的过程中能够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高额的垄断利润对企业有强大的吸引力,民营企业不会因为过高的“准入门槛”而对进入军品生产行业持悲观消极的态度。他们在高额利润的诱导下往往愿意花费更大的“成本”积极探索进入的手段,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建立和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出现行贿受贿等腐败行为。
二、军工与民用工业融合的可行性
从表面上看,军工企业是向国防部门提供防务产品以及与国防相关装备的企业。在现实生活中,军工企业生产的产品所涵盖的范围却可能极其广泛,不仅有大型的技术先进的昂贵的武器系统和低价的小型武器装备,还有军事部门消费数量巨大的其他通用的一般商品。J.保罗·杜恩把军工产品分为三个等级:(1)大型的或小型的杀伤性武器系统;(2)非杀伤性的战略物质(如汽车与油料);(3)军事部门消费的其他产品(如食品和衣物)。其中,后两种是军事部门运行的基础,没有汽车和油料武器无法运输,没有食品士兵就无法生存。而这类物质的生产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军工企业,相关的民用工业完全有能力生产出适合于军事部门使用的产品。
在冷战期间,美国的军工和民用还是完全分离的。冷战结束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军用物资的生产、筹借方式也在不断改进,特别是高新技术装备的供应与维修变得越来越复杂,民营企业开始提供越来越多的军事装备和维修服务,军队在后勤保障方面的传统作用已经部分地被民营企业所代替,地方技术人员甚至就住在作战部队营地,为部队提供维修服务和维护复杂的军事装备。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军队的很多先进武器系统就是由私人承包商维修的。
三、军工与民用工业融合的做法
冷战结束后,一些国家开始积极探索军民融合的有利途径,以期能迅速有效地达到国防安全与经济发展的目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军民融合的战略应运而生,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形成军民一体化国防工业基础的理论,逐渐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国防战略和调整的重心。
(一)美国:国家操控的集团化经营
美国大型军工集团都采取军民兼营的发展模式,将军品和其他民用产品相结合,运用军品技术的优势,力争开发出融汇高技术成果的丰富多样的民品,以挖掘军工产业的潜能。这样,不但可使公司的核心技术得以保持,设施和技术人才可以内部调整和消化,而且可以分散风险、效益互补。另一方面,政府也给予足够的支持,以促进军用与民用生产的协调一致。
(二)日本:“寓军于民”
日本在二战以后的军工生产体制一直实行“寓军于民”,没有专门的从事武器装备生产的兵工厂。武器装备的绝大部分的研制任务和几乎全部的生产任务,均由防务厅以合同的方式委托民间企业完成。日本从事军事装备生产的企业大约有2500家,年度生产规模达200亿美元。军用装备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三菱重工、川崎中共、三菱电机、东芝等20家大型企业。这些大企业在制造汽车、船舶、发动机、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等民用产品的同时,不断将民用产品开发中储备的尖端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日本的军事工业生产潜力和战时的军工转产能力随着其“寓军于民”政策的实施而变得越来越强。
(三)以色列: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市场配置资源可以达到效率最大化,这对于国防建设与军工企业来说也不例外。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以色列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推行民营化。一些核心的R&D部门由政府直接控制,但对国有军工企业给予更多的自主经营权。现在,尽管以色列国内还有一些权威组织反对国有军工企业私有化,但是以色列政府坚持支持和实施这一策略,并且批准以色列飞机公司生产线实行全球化。
四、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国的军民融合
军民融合是现在世界军工领域的必然趋势。我国的发展一定要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探索和吸取其他国家进行军民融合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军民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推动军工企业产权改革
产权是构成制度框架的重要部分,产权结构的无效率将导致制度结构的无效率,所以产权结构的创新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明晰产权,调整产权结构,是推进制度变迁的重要前提和有效力量。我国的军工企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起步的,在国家所有制下,产权结构单一,缺乏激励和动力机制,效率低。产权方面的问题已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首要障碍,绕不过去。因此,国有军工企业必须重视产权改革,要解放思想,大胆推进,为改革和制度变迁扫清障碍。
(二)实行技术和资源的双向转移
我国的军工企业拥有的技术是最前沿最先进的,而且拥有其他企业无法或者很难取得的稀缺资源。通过军民融合,发挥军工企业的溢出效应,民用部门就能获得先进的技术和高端的人力资源,加快民用部门的发展。但军民融合不只是单一的“军转民”,还包括“军民一体化”和“民转军”。在军民融合的背景下,不能单向的从军工企业索取先进技术和优秀人力资源。许多非军工企业的技术也是先进的成熟的,可以把先进民用技术吸收到军工企业。军事部门还可以从民用企业获得大量的资本,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加快技术和人才的双向转移,可以使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都获得自己需要的技术和资源,从而双方都可以降低成本、规避风险,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才培养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军民融合的过程中,要坚持把人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军工企业要积极吸收优秀人才,在留住人才的基础上发展并培养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在军民融合的各个阶段,要保证有足够的可利用的优秀人才。军工企业和其他公司都有很多人才,努力实现两方面人才的有效转移,是军民融合企业的重要目标。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合作,积极培养军民两用人才。
五、结束语
国防工业是高投入的行业,任何的资源的浪费、无效率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军民融合是国防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保证国家安全的条件下,怎样做到有效地保证经济发展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军民融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方向。如何在这个正确的方向上开辟一条简洁方便的道路,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经济学告诉我们,只有市场化运作才能保证效率最大化。我国的国防工业基础经过改组和改建,形成了十大工业集团,在适应市场竞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利用军民融合的加快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军民两种资源、国内外两个市场,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探索。
[1]赵澄谋,姬鹏宏,刘洁,等.世界典型国家推进军民融合的主要做法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0).
[2]游光荣.加快建设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1).
[3]以色列继续研究国有军工企业私有化的问题[N].国际防务日报,2001-08-10.
[4]游光荣,王立健.美国军民两用技术政策简介[J].军事经济研究,1992(4).
book=94,ebook=469
G311
A
1673-1999(2010)23-0094-03
李保国(1982-),男,山东济宁人,山东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014)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防经济;刘方华(1986-),男,山东临沂人,山东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201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