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口大豆安全管理的思考与对策*

2010-08-15张绍红周明华陈正桥潘海浪吴新华顾忠盈

大豆科技 2010年3期
关键词:检疫大豆进口

张绍红,孙,周明华,陈正桥,潘海浪,吴新华,顾忠盈

(1.江苏省张家港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张家港 215600;2.江苏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南京 210001;3.江苏省太仓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太仓 215400)

1 进口大豆的基本情况

我国大豆需求主要分成压榨、食用、饲用和出口四大类,其中压榨占79%,食用17%,饲用3%,出口1%。进口大豆主要用于压榨,从1997年到2009年底,中国大豆进口量增长了3961万吨,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5%左右,2009年大豆进口量达到了4255万吨,占当年消费需求总量的70%,压榨需求量的90%,全球贸易量的53.3%,预计2010年将占全球贸易量的54%。压榨主要产品有两种,即19%左右的豆油和79%左右的豆粕。豆油主要用于食用和食品加工,以过去五年的平均增长率来看,预计2009—2010年度我国豆油消费将较同期增加5.83%达到974万吨,占油脂消费结构的40%,其中约730万吨为国内大豆压榨企业生产,另需进口约300万吨豆油。豆粕主要用于养殖业,预计2008—2009年度我国豆粕产量为3000万吨,占总蛋白粕用量的68%。按目前的需求,预计到2018年,我国豆油消费需求将达到1510万吨,除进口430万吨豆油外(按照2008年比例),仍需国内压榨生产1000多万吨,由此派生出的大豆需求将达到约5700万吨。

我国进口大豆主要来源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2009年从上述三国进口大豆量占我国大豆进口总量的97.6%,进口美国和巴西大豆数量在大幅增加,进口阿根廷大豆数量急剧减少,其中美国大豆数量占我国进口大豆总量的50%以上。

2 进口大豆迅速攀升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进口大豆的急剧增长,一方面来自外资涌入对压榨产业形成垄断的拉动,同时市场需求、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等方面的积极因素也影响进口大豆的增加。

2.1 国际粮商参股、控股中国大豆压榨行业,控制了大豆的大量进口

随着我国对食用油及蛋白饲料的需求,1999年我国开始了新建大型压榨企业的热潮,特别是ADM、新加坡丰益、嘉吉、邦基、路易达孚等国际粮油跨国公司相继进入我国油脂行业,兴建大型大豆压榨工厂,油脂加工工业的生产规模日趋大型化,国际粮商对我国大豆压榨产业控股导致了大量进口国外大豆。外资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引进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我国加工业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生产设备和工艺的提升,以及集聚效应的形成,极大地提高了加工能力,更加剧了进口大豆的迅速增加。

2.2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大豆的需求不断增加

1990年,我国人均食用油消费仅为2.5公斤/年,2009年上升到18.9公斤/年,增幅超过12倍。1990—2006年,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从20公斤上升到30.96公斤,16年间增加了55%,人均禽蛋和禽肉消费量在过去10年间分别增长了51%和60%,达到人均22公斤和11.5公斤。食用油和饲料消费的增长直接带动了对大豆需求的迅猛增长。由于我国耕地资源有限,国家首先要保证小麦、玉米、水稻等基本粮食供应的安全,大豆种植面积增加有限,大豆产量基本维持在1400~1600万吨,其中仅500万吨可用于压榨,大量的压榨需求要依赖进口来弥补。

2.3 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助推了大豆的进口

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推动了国际市场购买力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进口大豆的增加。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大豆加工新技术日益涌入,对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大豆加工企业的发展方向也逐渐趋向先进技术和设备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发展。目前,国内规模化油脂加工企业大豆初榨技术普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进口大豆的生产加工提供了客观条件。

进口大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根据对某沿海大豆压榨厂的调查测算,每加工100吨大豆可吸纳9个劳动力,每年可直接带来2200余个工作岗位,同时将带动该地区豆粕再加工、物流等大豆加工链上的其他产业发展而促进就业,累计在该地区提供约5000个就业岗位。据此测算,以进口大豆为原料的压榨及豆粕再加工、物流等行业可提供近80万个就业岗位。

3 检验检疫在进口大豆中的作用与地位

进口大豆属于初级农产品,加工程度低,疫情和安全卫生风险高,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类似农产品的疫情和安全卫生风险。我国在建立科学有效的检验检疫监管机制,有效防范有害生物的传入,消除安全卫生风险上进行了大量工作。检验检疫部门建立了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管理体系,以增强企业责任意识为基础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以源头管理为基础的疫情监测体系和安全卫生监控体系,以风险预警为基础的应急反应和处置体系,根据进口大豆的特点,分别从检疫许可、定点加工、除害处理、流向管理等关键环节加强重点监管,在保证安全进口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2003—2008年,全国检验检疫部门共从进境大豆中截获有害生物高达837种、93477种次,平均每批次截获17.43种,最高单批截获达78种。其中检疫性46种,12121种次,分别占到总截获数5%和13%,海运散装大豆每批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检出率为100%。自2004年首次从巴西大豆中检出种衣剂大豆以来,检验检疫部门又多次从美国、阿根廷、乌拉圭等国进口大豆中截获种衣剂大豆,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和公众身体健康。

4 对进口大豆安全管理的思考

大豆的安全进口,不仅涉及到商业贸易,对经济、社会发展也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4.1 妥善处理好进口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据,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造成的经济和环境损失为每年1198.76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6%。大豆疫病是大豆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我国主要大豆品种易受该病害的侵染。美国是大豆疫病的疫区,我国已多次从进口美国大豆中截获该病原菌。如果不能对大豆疫病等进行有效控制,一旦传入,将使我国本已受进口大豆冲击的国内大豆种植业更加雪上加霜。随着大宗资源性农产品的大量引进,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和有毒有害物质传入的压力必然加大,因此,必须树立安全引进的理念,加强检验、检疫监管,将确保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4.2 妥善处理好进口与发展民族产业的关系

(1)国际跨国粮油公司控制大豆货源,要防止大豆进口价格受制于人;(2)进口大豆冲击国内市场,要保护好豆农和民族企业的利益,加速发展我国大豆产业;(3)要防止大豆压榨能力的超需求扩张,影响我国国内大豆压榨企业的发展。

5 加强国外大豆安全进口的对策建议

进口大豆的安全,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既需要以政府为主导的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也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检验检疫部门处在大豆进口的前沿,对于进口大豆的安全管理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5.1 建立大豆安全国家预警机制

为及时掌握国外主要大豆生产国的政策动态及大豆种植状况、国际大豆市场行情变化、国内大豆进口及压榨情况变化、国内大豆种植情况、食用油消费及养殖业对饲料需求等情况,建议设立红、黄、蓝等不同级别的预警线,研究不同状态下的预警措施,通过综合分析,适时发布预警,采取适当的调控措施。在现有的信息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进口大豆质量安全信息交流机制,及时通报进口检验检疫中发现的疫情及有毒有害物质检出情况,使一线检验检疫部门有的放矢开展重点检验检疫和监管。

5.2 发挥检验检疫的调控手段,增强安全管理监管能力

(1)合理发挥检疫审批等行政手段的作用,适度把握内资与外资、先进制造企业与一般制造企业、沿海与内地产业分布、国内产业分布与进口需求等方面的平衡关系,保障引进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2)利用注册登记等手段加强有效监管,充分考虑环保、产业布局等方面的需求,对达不到要求企业采取限制措施,促进资源合理配置,避免浪费。

5.3 加强检验检疫技术标准研究,促进检测技术水平的提高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将食品中的化学残留标准分为“暂定标准”和“一律标准”,前者对734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1万多个最大允许残留标准;后者则对尚不属于具体“暂定标准”的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0.01ppm。一旦输日食品中残留物含量超过以上标准,将被禁止进口或流通。我国目前仅制订了137种农药的477项残留限量标准,98种兽药的658项残留限量标准,还有391种农药、155种兽药没有残留检测方法标准,与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差距很大。我国可以借鉴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经验,对进口大豆可能涉及的有害生物、有毒有害物质、品质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制定较为完整的技术法规标准体系。

5.4 开展进口大豆产地检验检疫,从源头实施安全管理

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普遍对高风险食品、农产品建立了产地认证、企业注册等制度。进口大豆仅依靠进口口岸把关是不够的,在对等、自愿的原则下建立系统的大宗资源性农产品产地检验检疫或注册备案制度,将口岸检验检疫与产地检验检疫、检验检疫监管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前、中、后三个阶段同步实施,预、防、控并举。

5.5 建立完善农产品安全监控防控体系,进一步保障安全管理

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建立了进口产品监控防控体系。如美国从我国出口人造圣诞树中发现活天牛、日本多次通报我国出口蔬菜等食品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许多是在通关后的销售或使用环节。建立进口大豆安全监控防控体系是对进境口岸检验检疫的重要补充和完善,防控体系大体可分为有毒有害物质监控体系和疫情疫病监测体系,有重点地对进口大豆产品开展安全卫生项目抽查,开展疫情疫病监测,及时掌握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同时要注意加强全社会疫情和质量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公众具备基本的安全防范知识,采取科学、适度的态度对待疫情和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高政府公信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度,扩大、健全网络覆盖面。

[1]谌运清,刘翔,杨万风,等.进境大豆植物检疫截获疫情分析及工作建议[J].植物检疫,2009,(S1):61-64.

[2]郭清保.当前我国大豆产业形势分析及趋势展望[J],农业展望,2008(10):20-23.

[3]杜国兴,周明华,陈正桥,等.进口大豆检疫中存在的问题[J].植物检疫,2003,17(4):249-250.

[4]许崇慈,马成军,滕建轮.进口大豆检验检疫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植 物 检 疫 ,2004,18(2):111-112.

[5]刘爱民.中国大豆产业布局与大豆进口政策[J].中国农业信息,2003,(2):9-11.

猜你喜欢

检疫大豆进口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英国检疫隔离立法源流及启示
《检验检疫学刊》简介
检验检疫学刊
《检验检疫学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