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及其现实影响
——从亚当·斯密说起*

2010-08-15黄意武

关键词:经济人斯密利己

黄意武

(重庆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重庆400020)

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及其现实影响
——从亚当·斯密说起*

黄意武

(重庆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重庆400020)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引申出了“经济人”与“道德人”两个概念,“经济人”与“道德人”反映了人的不同方面的需求,两者并不是统一的,更不是和谐的,而是对立的和谐。“经济人”是利己主义,“道德人”是利他主义,而我们强调两者的结合是建立在两者的冲突的基础上,“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依赖于一种“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这种和谐思想对市场经济建设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需要不断强调人作为“道德人”的一面,否则市场经济体系将无法建立,同时要促进两者之间的结合,达到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和谐,进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亚当·斯密;经济人;道德人;社会人;和谐;现实影响

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两部著作——《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奠定了他在经济学和伦理学中的地位。他在这两部著作中提出了“经济人”和“道德人”的概念。在《国富论》中,他主要论证了人的利己心;在《道德情操论》中,他主要论述的是人的利他心。这一观点对于了解人性,规范社会发展秩序,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之争一直延续到现在,是经济伦理学研究的重点,所以,应该进一步搞清楚“经济人”与“道德人”之间的关系。当然,亚当·斯密的“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思想并不是统一的和谐,而是对立的和谐。得到最大满足,或者说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经济人”除了追求和满足自己的利益,并不关心他人的利益,他把社会活动看作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这一概念是建立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一些学者对“经济人”含义的理解较为偏窄,仅仅把它理解为“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人”。这种概括不足以揭示它的全部含义。实际上,在斯密那里,经济人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是利己和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且还蕴涵着利他的含义[1]。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经济人”的假设,他指出在一定条件的社会分工的环境之下,人人追求个人效用目标的最大化的实现,表面上看来是“利己”,但同时也是一种“利他”。人作为“经济人”,强调的是在市场经济中,个人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行为目标,个人作为经济人是以“利己”为核心的价值动因。关于经济人

一、“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涵义

所谓“经济人”,就是人要设法使自己的利益的概念,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也作了论述,但主要论证的是他的利他观,而在《国富论》中主要谈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得到满足。

与“经济人”相对的是“道德人”,即为人要有同情心。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了“道德人”的概念,认为“道德人”是利他的。他说:“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的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2]“道德人”作为社会的高级动物,是适应一定社会利益关系形成的道德素质和自身道德准则。道德人是基于社会价值因素而言的,强调的是“利他”,其具体表现为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当然,绝对的“利他”是不现实的,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可能成立,但发扬无私奉献、为他人服务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同时,他提出“道德人”的意义在于,让个体通过自身完善来达到社会所提倡的美德,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也是个人追求理想人格、精神完善的过程。

二、“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冲突

“经济人”与“道德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立论基础、出发点、目的都存在不一致的地方。“经济人”的出发点是人的“利己心”,其立论基础是利己主义。亚当·斯密认为,个人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和主要动力是追求自身的利益,自身的利害关系和情欲构成他们经济活动的巨大内驱力。每个人都是存在着利己之心的,即使各个人愈是追求个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就越大,但始终是出于人的自私心理。“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3]很明显,人作为“经济人”,首先要有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每个人都最关心他自己的利益,并尽力追求他自己的利益。同时,人作为“经济人”的出发点是要实现自身经济水平的提高,解决自身的生活问题。而“道德人”的出发点是人的“利他心”,其立论基础是利他主义。《道德情操论》中所论述的关于人的同情心、仁慈和自爱等,是从为他人的角度出发而谈的,所以两者有不同的基础,同时在某种情况下,两者之间是容易发生冲突的。

另一方面,“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目的存在一定的不同。“经济人”的目的主要是实现自身经济水平的提高,其不同主要表现在“经济人”的服务对象大多只是为了小群体的人或者个人,而“道德人”主要是体现在社会利益或集体利益上。同时,“经济人”的目的主要偏重于人的物质生产,而“道德人”偏重的是人的精神生活,人们看到因为自身的帮助促进别人幸福,因而也由衷地感到幸福,这是“道德人”的感觉在发生作用。当然“经济人”与“道德人”是人的不同需要,表明人的不同层次的要求。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的论述虽然突出了人性利他的一面,但这种利他也是具有自利动机和要求的,即通过帮助别人产生自身的幸福,这是一种出于利己的利他。同样,《国富论》强调了“经济人”的角色,但并没有否定人性利他的一面,这是一种出于利他的利己,这些观点就形成了“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统一。

三、“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

“经济人”与“道德人”和谐的理论基础是经济与伦理的和谐,但要实现两者的和谐还存在不少问题。“经济人”是“道德人”的基础,“道德人”是“经济人”的归宿,两者相互结合、不可分开,都存在于人的发展过程中,是人的物质与精神需要的表现。

首先,“经济人”是利己利他的结合。在两者的统一中,作为“经济人”更为侧重人的利己面。亚当·斯密的利己不仅仅是人的自私,在自利的同时还有利他,比如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是出于人的自利的需要,而要使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一定的价值,这当中就需要利他的因素,能满足别人的需求。亚当·斯密提道:“因请给我以我所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从某种角度来说,生产者的自利中包含着利他的成分,但不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他,这样有助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每个“经济人”都根据利己的原则去行动,任何人都不能孤独地存在和发展,所以,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利,人们在关心自己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别人的利益,使社会成员互利互惠,否则,自身也可能无利可图。

亚当·斯密在提出实现利己的同时,反对不择手段地去实现自身的利益;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而是应该把利己与利他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既利己又利他,这样才能实现共同利益,使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利关系,在社会分工的促进下,这种互利促进了社会各成员的良性互动,增加了社会的总财富。亚当·斯密还提倡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正当性,但在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时,对其他人却是一种制约,要实现社会公平发展,必须要反对垄断,实现自由化经济,鼓励竞争,反对经济中的败德行为。

其次,“道德人”是利他利己的结合。在实现两者的和谐中,作为“道德人”更为重视人的利他面。利他行为可以分为完全利他、利他利己和利己利他。完全利他是指行为人完全为他人考虑,对自己没有任何利益可言,甚至有时还可能牺牲个人利益,这是道德的至高境界,实现人类道德的完美;利他利己是指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一定的回报;而利己利他是“道德人”的最低层次,是为了获得利己而去利他,其目的是出于人的自私的需要。亚当·斯密指出,要实现利己与利他的和谐,必须使人认识到利己必须在利他的前提下通过利他方能实现,而在利他的过程中能实现互惠互利,这样就能促进“道德人”和“经济人”的更好的发展。

最后,“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依赖于“看不见的手”的力量。亚当·斯密认为,经济的发展是要由“看不见的手”来调控。“看不见的手”在《道德情操论》中的含义是指人类社会的和谐,而在《国富论》的论述中主要体现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利润的调节。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的利己和利他的统一是借助“看不见的手”即市场调节的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斯密极力主张自由放任经济,打破关税壁垒,实行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认为它违反了“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原则”[4]。而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管市场的行为主体有没有利他的精神,他要获得社会的认可,他想谋求自身的利益,都必须把自身的利益引向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用途,实现追求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和谐。

四、“经济人”与“道德人”和谐思想的现实影响

(一)强调市场经济中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市场经济中不否认道德建设,市场经济的目标是要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个体更为关注个人利益,甚至有些人为了个人利益不顾手段是否正确,还有社会信任的危机,导致了“道德滑坡论”的说法,让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不存在道德。而亚当·斯密的思想为市场经济中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撑,他不仅提倡“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还认为通过“看不见的手”的道德制度,可促进经济建设合理、平稳、有效地发展。

要推进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道德建设,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培养良好的道德人格,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即使制度不完善,作为道德人,他也会捍卫自己的道德人格,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不会表现出品德低下的人所做出的为了一己私利,不顾社会整体利益,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小人行为。从根本上说,只有让个人实现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各系统的和谐,才是一种合乎人的道德进步和自由发展的经济运行方式。

其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着眼于培养信用环境。市场经济包含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其中每个环节都应贯穿着信用,没有诚信也就没有良好、完善的市场秩序,市场就很难进行合理优化的资源配置,经济活动也就很难健康运行。信用是利己和利他的统一,是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统一。但我国的信用体系还尚未建立起来,其主要原因是不具备客观环境,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但将来势必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特别是信用制度建设,除了确立诚信的理念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用制度和法律的力量来维护,真正将信用制度建设落到实处。

最后,要树立平等和服务意识。平等互利的原则是作为“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和谐统一的基本原则,是要求行为主体在市场经济过程中,把实现自身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社会公德的规范化,道德建设首先要在社会公德上下功夫,把社会公德的各项规范真正落实,要注重实效。另外,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的二十字方针要广泛宣传,将身边的事落实到位,并体现在具体的生活行为上,从身边做起,从习惯做起,这样才能达到理想人格。

(二)促进“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最终实现“社会人”

“经济人”与“道德人”是和谐统一的。人具有各方面的需求,“经济人”和“道德人”是作为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过于偏重任何方面都会造成失衡,出现禁欲主义或功利主义。但在两者中,“经济人”决定“道德人”,没有经济基础,人不能满足最起码的生活需要,满口仁义道德也只是空谈;没有经济基础,人缺乏存在的条件。大多数人更为重视“经济人”的作用,当然“经济人”必须与“道德人”和谐统一地发展,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才能健康运行,“利己”和“利他”才能实现共赢的局面。其实,市场交易的行为就连接了双方的利益,这种连接是建立在“利己”的动机下,也就是目的上的利己和行为上的共赢,同时,这也是“经济人”与“道德人”和谐的价值目标所在。我们在考虑人的经济方面的需要的同时,也要重视人的精神需要,促进和发展“经济人”与“道德人”,大力提倡利己与利他相结合[5]。

人的理想的生存状态应该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和谐,最终实现“社会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人”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结合,偏向哪边都是有问题的。“经济人”更多地强调利己,“道德人”更多地强调利他。过于偏向利己,由这种“社会人”所构成的社会就是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过于偏向“道德人”,社会发展将受到禁锢、缺乏活力。人性中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都应该存在,但关键在于如何将其调控好,同时,“经济人”和“道德人”之间并不是水火不容,而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

(三)需要不断突破对利他中利己的认识

目前,对于利他中的利己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少人对利他中的利己有一定的误解,认为既然要利他,就容不得丝毫的利己,如果掺杂了利己的成分,利他的行为就值得怀疑。比如一些人为了沽名钓誉而捐款等,这些现象就被社会广泛地不认同,认为其虚假。当然,利他中的利己应该来说是道德层次不高的表现,但不能否认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从这个层面来看,我们可以将道德层次进行分层。道德层次可从义利观的角度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底层次,就是损人利己,是属于不道德的范畴;二是中层次,就是利人利己,也就是互利共赢;三是高层次,舍己利人。底层次与中层次之间的临界点就是道德底线。人是社会的人,人生存的基础是经济条件,没有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对于利他中的利己,我们必须认识到其合理性,在实现社会共赢的过程中,促进行为人和收益人的共同利益才是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和谐统一的最好方式。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单纯让行为人去完全无私地利他,存在着不太现实的一面,只有其中很小一部分人才能做到这点。见义勇为者在自身利益受到伤害时,受益者和社会如果没有给予其一定的帮助,相信以后人们会更为冷漠地对待他人的利益,在危难时也很难牺牲自我的利益。所以,在当今的道德建设中,应该从制度上保护那些完全利他的牺牲者,在社会上要大力提倡利他和利己的结合,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利他的活动中来,实现社会和谐共进。

[1] 陈太福.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从亚当·斯密“难题”说起[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5.

[2]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5.

[3]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4.

[4] 王初根.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探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4):23-27.

[5] 赵绥生.论利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1-47.

On Harmony between“Economic People”and“Moral People”with Its Realistic Influences from the View of Adam Smith

HUAN GYi-wu

(Institute ofPhilosophy,Chongq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ongqing400020,China)

The Wealth of N ationsand the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by Adam Smith extended the two concepts:“economic people”and“moral people”,which reflected needs of people in different aspects.The two are not consistent or harmonious,yet they are oppositely harmonious.“Economic people”is egoist,while“moral people”altruist,s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is based on their conflicts,whilst their harmony relies on the power of an“invisible hand”.For market economy,this harmonious thought is significant.At first,the people as“moral people”should be emphasiz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meanwhil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should be promoted for the moderate degree of harmony between self-interest and altruism so as to set a correct Justice Benefit View.

Adam Smith;economic people;moral people;social people;harmony;realistic influences

B82-053;F091.33

A

1673-8268(2010)06-0082-04

(编辑:蔡秀娟)

10.3969/j.issn.1673-8268.2010.06.016

2010-03-15

黄意武(1980-),男,湖南株洲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及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经济人斯密利己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利己”二面
概念辨析、条分缕析论述文走向“深刻”的策略路径
亚当·斯密道德理论的核心是什么?——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题解
李斯特对亚当·斯密的批判——兼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及对中国经济学的启示
学龄前幼儿纯粹经济人假设研究
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及其评析
从“经济人”到“生态人”
创业观念:利他主义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