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人生价值观对中医养生的影响
2010-08-15麻晓慧
麻晓慧
(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大量的心理障碍发生,甚至引发各种心身疾病。许多研究证明,威胁人们生命的重大疾病以及临床常见疾病如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与社会心理刺激密切相关。因此,心理卫生保健成为亟待加强的课题。中国古代的老子哲学及受道家思想影响形成的中医养生学,对于当今的心理卫生保健在某些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老子治国与圣人治身
为政者无为,为民者无争,是老子重要的社会伦理思想。《道德经》云“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号召人们主动追求虚静、自然的淳朴生活,并以此为治国之本。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思想降低了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塑造了无为、不争的社会价值观与人生观。《内经》直接秉承以上的道家思想,将其发展并运用于人的养生。《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谓“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认为恬虚无、志闲、少欲、心安,则人之精内守、神安宁、气调顺,而合于养生之道。《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虽然黄老之学所追求的长生不老是难以实现的愿望,但养性以修身,无论从几千年的生命实践,还是从现代医学科学来讲,其方法是有重要意义的。安定乐观的精神状态,平和稳定的情绪,对于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2 过欲伤生
嗜欲无穷,患得患失,使人伤精耗气扰神。《道德经》有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而在《内经》中对过欲所伤则有详尽的论述,《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素问·疏五过论第七十七篇》“……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声色犬马、富贵权财,存于心并向往之,必使心神不安;竭力追求,必伤精耗气;因得失而生喜怒哀乐、惊恐忧愁之情,则五脏受伤,正如《灵枢·本神第八篇》所谓“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仰屈伸……。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中医学从无数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人的嗜欲太过则扰动心神,使心神不安。为得到所欲,费尽心机,竭尽全力,则伤精耗气。因欲生情,或喜或悲,或怒或恐,则损伤五脏,使五脏气机逆乱。由此,损伤身心,直至戕害生命。
3 取舍以利于生为本
在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与道家虚静无为、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的人生哲学相对,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在此不论儒家个人理想的社会意义,仅就其对人的生命活动、对身体与心理的健康而言,同样是有意义的。现代健康心理学认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合理的个人追求,适度的环境压力对人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因此,笔者认为,欲与无欲,有志与无志,有为与无为,进与退,儒与道,并不是截然相反的,不是二者必选其一,而是人生价值观这条直线的两端。对于每个人来讲,应该根据自己的生理、心理状况,取适合自己的某个位置,在这个适度的位置上,取或者舍,为或者不为,关键要利于生命健康,以身心愉悦为本。正所谓进则儒,退则道,既是中华民族的人生哲学,也是养生之术。
4 小结
老子倡导虚静无为、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的人生哲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思想降低了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塑造了无为、不争的社会价值观与人生观。《内经》直接秉承道家思想,将其发展并运用于人的养生。认为恬虚无、志闲、少欲、心安,则人之精内守、神安宁、气调顺,而合于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