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刍议

2010-08-15

关键词:科技期刊期刊道德

王 珞

(《湖北农业科学》编辑部,湖北武汉 430064)

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刍议

王 珞

(《湖北农业科学》编辑部,湖北武汉 430064)

从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出版责任、创新责任出发,对现阶段科技期刊社会责任进行了探讨。面对科技期刊在承担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要从多方面、建立一套由法律法规、行政干预、经济调控、社会监督、科技期刊自律等方式相结合的多层面的约束、保障、监督机制。

科技期刊;社会责任;落实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期刊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其在我国科学技术界和出版界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尤其是在整个国家的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知识传播与记载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为科技期刊的更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同时,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问题也引起了更多的关注,探讨这一历史赋予的命题,是科技期刊界同仁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一、科技期刊社会责任的含义

社会责任是基于自身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而具有的相应的职责与义务[1],科技期刊作为独立法人主体,不仅要对行业、学科、地域特色、主管主办单位等方面的利益负责,而且要对国家或地区的知识传播、科技创新、出版环境、受众利益,以及内部员工承担责任,包括遵守出版行业准则,出版物流通所涉及的商业道德,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保证出版物的质量要求,作者、读者权益不受侵犯,科学伦理的倡导,学术环境的构建,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技术与应用的对接,业内员工的劳动合法权益,以及出版全程中耗费物质的资源节约[2]等方面,这些社会责任中,既包括大众认可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出版文化责任,也包括新兴的科技创新责任。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源于期刊在出版过程中及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与摩擦的调整,为了保证出版活动过程中其他利益关系人的权益,必须给予科技期刊运营活动一定的限制,使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以便科技期刊与利益关系人的权利相均衡。正是由于期刊利益与社会利益事实上的不可分割,出版行为兼具自身与社会双重影响属性,所以,科技期刊社会责任是指期刊社决策者在谋取刊社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有采取必要措施以保护和促进社会利益的义务。

科技期刊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单位与主体,其利益相关者是指所有与科技期刊利益攸关的个人与团体,社会责任的具体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刊社对主办(主管)单位的社会责任;二是对编委会、理事会(协办单位)的社会责任;三是对作者、读者的社会责任;四是对广告商(赞助商)的社会责任;五是对社内员工的社会责任;六是对出版物流过程中代理、发行、原材料供应商等的社会责任。这些责任是社会所倡导的自律性责任,应当成为科技期刊内在认同的社会责任。虽然在目前情况下,仍需要社会强制性的法律来做补充,但是这些社会责任应该是期刊社作为道理主体所追求的理想与努力方向。另外,我们应该看到,科技期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而且是具有法人人格的伦理实体。科技期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论是对社会还是对自身,从经济角度和社会伦理角度来看,都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版事业的繁荣,期刊社要更加关注相关者的利益。由此,科技期刊社会责任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

二、科技期刊社会责任失端的表现

多年来,科技期刊在科学技术界和出版界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为人类文化的传承、科技进步、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力的解放及出版文化事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涌现了一大批“双高”、“双效”、“双爱”期刊[3],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科技创新、提升出版国际竞争力承担和履行了重要的社会责任。然而,在科技期刊良好发展态势中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一)政治责任的淡化

科技期刊是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的载体,是交流学术、倡导科学、传播知识、疏导信息的媒介,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科技期刊具有的政治内涵,如国家、民族相互间的尊重、团结、主权捍卫、国家机密、商业机密等问题,学术导向与国家基本方针的结合,科学与宗教迷信的鉴别、伪科学的抵制,不良信息垃圾信息的筛查剔除以及学术观点上的倾向、学术背景上的排他所产生的学术歧视等等,都不置可否地与政治责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4]。但实际上,上述各方面出现的偏离和失误时有传闻,往往就是因为对科技期刊坚守政治方向的淡化而造成的。

(二)经济责任的异化

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不均衡性,使得身处学校、院所的科技期刊在办刊体制、规模、效益方面存在诸多短时期内难于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利益分配不公对处于地位边缘化的期刊编辑人员来说,其心理失衡,造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过于注重经济效益的实现[5]。反映较多的问题包括利用科技期刊是稀缺资源(尤其是核心期刊)这一特点,任由版面费水涨船高,令作者怨声四起,使质量不符要求的文章因钱开道而有机可乘,花高价发表文章的事例不在少数,论文代理满天飞就是一个缩影;随意扩大协办单位、理事单位的范围,成为业外不具资格的有钱人士沽名钓誉、捞取学术资质的工具;违规办增刊、专刊,甚至将某一期刊物上若干版面或者是全期版面转让给出资的,但不具备出版资质的单位或个人来运作;广告内容与科技期刊本身学科专业属性大相径庭;还有一点要特别指出,相当多的科技期刊对责任编辑过分强化经济责任,造成不少责任编辑对主业工作的分心,因经济挂帅而影响论文的质量,甚至见利忘义,价值取向紊乱,加大公共角色与个人利益的冲突。

(三)出版责任歧化

科技期刊的编辑活动,是根据社会对科学技术进步的需求,按照指导方向,使用物质载体和出版技术,对科技信息产品进行组织、采集、鉴审、选择和编辑加工,并构成一定的文化符号模式作为社会传播媒介的活动[6],这就要求科技期刊承担起积累和传播学术、信息、知识、文化的社会责任,责无旁贷地发挥自身的信息资源聚散功能、知识产品创构功能、学术理念传播功能,科技成果转化功能,认真做好神圣的知识传承工作。然而,令人不安的是,科技期刊在出版过程中出现的不负责任的现象影响甚大。首先是稿件的采用上,相当多的科技期刊的用稿权在

责任编辑手上,这往往造成监察失范,使用稿不讲原则、优亲厚友、唯权唯上、唯亲唯钱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人情稿”、“关系稿”、“回扣稿”等的出现不绝于耳;有的编辑心胸狭窄,对与自己有不同看法或观点的作者,采取故意压稿、拖延时间甚至不发的做法,延误了论文的时效性;个别期刊的编辑之间还建立起了“关系网”,相互关照小圈子里的作者,降低稿件录用的质量门槛;大家对时下期刊是“职称晋升园地”、“毕业论文练习本”的说法应该不陌生,而对“论文代理”、“代写枪手”更是耳熟能详,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有的刊物竟然与之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了论文黑市交易利益链,出现了论文发表产业运作的倾向[7]。其次是降低对论文的质量要求,对试验重复偏少,验证时间过短,应用范围狭窄等缺乏代表性的文章准予发表;过度追求信息密度,多发小篇幅文章,使许多文中涉及的技术问题缺乏广度和深度的探讨,这其中不乏无价值垃圾文章也被发表;个别研究者利用各种关系和职权挂名,文章中内容缺乏新意;有的一篇文章被作者分为若干篇,拆分后竟然被编辑通过而发表。再一个就是对科技期刊评比的量化指标人为操作,采取不恰当的方式,要求作者多加引用自身期刊的参考文献,以此提高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为提高基金资助文章的比例,对没有基金资助的文章拒之门外;为缩短报道时差,以修回日期作为收稿日期,而不注明收到原始稿件的日期,等等。

(四)创新责任的简化

作为科技发展历程的记录、传播和评价的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成果的重要发布平台,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类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出版方式与手段已落伍,读者对科技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科技期刊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残酷现实,科技期刊就有必要在社会竞争中承担创新的实践。要根据社会的分工,对科技信息的产生、采集、鉴审、加工、传播、使用诸方面采用能推动科技期刊发展的、有生命力的新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以此来创新求生存、创新求发展[8],从而使科技期刊在新形势下处于不败之地。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许多科技期刊搭上了创新的快车,但仔细分析,社会责任的简化造成了许多科技期刊限于做表面文章;虽然科技期刊创新在观念、管理、经营策略、人才培养、载体形式、编辑流程、传播方式等方面作了不少工作,为科技期刊的创新营造了适宜的环境,但核心方面还缺少得力的创新实践。如在科技信息的产生与采用方面,部分科技期刊真正深入到作者中去还显不足,不熟悉行业的动态,学科的发展、前缘的动向,这对来稿的选择、甄别、评价等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的盲目性,使信息的初选资格认定成为不确定因素。虽然不少科技期刊在审稿流程上,有一个编委或审稿人审评的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信息的产生与采用的疏漏,但不能不承认,由于前一环节为主导作用,其存在的缺陷对后一环节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能等闲视之,也正是由于这些缺陷的存在,使作者在首发权或独家刊登的选择上大打折扣,加之利益驱动的影响,首发权的争夺,科技期刊与国外期刊的竞争显得苍白无力。在信息鉴审方面,有些科技期刊为扩大国际影响力,热衷于刊登国际合作项目的产文,尤其是国际商业合作项目将给科技期刊带来一定的利益,使少数科技期刊趋之若鹜。但这种显著的商业利益驱动的项目产文是国外企业在国内营销策略上的重要环节,其后果将带来商业垄断的不良后果,不利于国内相关产业高效低耗的发展。并且产文内容的技术含量、学术水平不会很高,对科技期刊提升学科领域影响力无甚益处。在信息的加工方面,中国科协冯长根[9]提出的问题,应当引起科技期刊广大同仁的高度重视。

三、科技期刊社会责任失端的产生原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本身是一个具有多重需要的存在者,既有生存需要又有发展需要。而人的发展需要的满足往往是一个辨证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表现为人对物的依赖,又表现为对物役性的超越。权力持有者如果不能超越物役性而过分迷恋于物的享受、物的崇拜,那么就有可能导致公共角色与私人利益、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因此。科技期刊社会责任失端的产生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编辑道德失范

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改革阶段,各种利益分配不公现象仍然存在,由于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体制、办刊规模、办刊效益存在诸多矛盾,编辑的地位相对边缘化,待遇不高,致使一些编辑心理失衡,从而引起道德失范。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道德观念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受其左右和支配。而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生产的产品还不能充分满足人们不断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它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空前地调动了人们对物的欲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面前,经不起诱惑,随波逐流,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膨胀,就会导致编辑社会价值取向紊乱,出现违反编辑道德准则,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甚至见利忘义的道德建设缺失的出现[10]。由于人性本身的复杂性,人的道德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科技期刊社由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注重社会效益也逐步开始注重经济效益,有的甚至是“经济挂帅”,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从而放松和忽视对编辑道德的教育,致使编辑道德缺失,迷失方向,人格扭曲。

(二)科技期刊资源相对短缺

近些年来,我国科技期刊的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已达到五千余种,其数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是,由于我国科技期刊严格分层的刊号审批制度和实行严格的刊号管制,使科技期刊属于行政性垄断的范畴。所谓的科技期刊市场实际上是一种很有限的市场[11],但随着我国近些年来从事科学研究人数的不断增加,研究生队伍的不断扩大,以及人才评价体系、论文评价体系、成果鉴定要求、课题申报制度等的不完善,大多数高校和科研院所把发表论文的数量当作晋升职称、研究生毕业、提高待遇以及科研项目结题的重要标准,因此,发表论文仍然是处于供需紧张的买方市场,特别是一些重点期刊、核心期刊,身价倍增。为了能够发表论文,有些作者不惜拉关系、走后门,花高价发表论文,这已是科技界不争的事实。这些现象无疑也使编辑的“地位”倍增,在缺失编辑职业道德和监督管理的前景下,很容易使有的编辑私欲膨胀、权力异化。

(三)缺乏监督管理机制

由于受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体制等因素的制约,目前科技期刊缺乏一套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首先是规范科技期刊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约束体系还不完善,推进科技期刊社会责任法治化建设任重道远。其次是行业主管(主办)单位缺乏行之有效的行政干预和经济调控手段,不能引导并监督科技期刊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纠正或惩罚科技期刊逃避社会责任的管理制度尚待健全[12]。再次就是社会监督体系基本是空白。目前科技期刊处于卖方市场地位,仅限于国家管理高层、两院院士、少数新闻媒体的公开批评,仿佛全社会对科技期刊社会责任的履行存在一个潜规则,大家彼此心照不宣、相安无事。在维权呼声日趋高涨的背景下,这一块好似真空地带,这就从客观上造成编辑权力的异化,导致学术风气的恶化。

四、科技期刊社会责任的落实

科技期刊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质是平衡社会利益与科技期刊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只有尊重社会公益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面对科技期刊在承担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要从多方面、形成一套由法律法规、行政干预、经济调控、社会监督、科技期刊自律等方式相结合的多层面的约束、保障、监督机制体系。

(一)管理保障措施

第一,规范科技期刊编辑权力。由于有关管理部门还没有对科技期刊编辑的权力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因此编辑在工作中有时就会出现权限不清、超权、越权等现象,有的会损害作者的权利。因此,有关部门有必要对编辑的选题策划权、组织选择作者权、稿件鉴别权、修改加工权等做出规定和限定,细化编辑权力,使编辑在行使权力时能够有规可循,做到不失职、不越位、不侵权。

第二,建全有效管理制度。一切权力都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不受任何制约和监督的权力会产生权力异化。建立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是防止权力异化的有效途径。要建立健全期刊的管理制度,如稿件的管理制度、审稿制度、用稿制度、财务制度、收费制度等,在制度上规范编辑的行为,使其在制度的范围内进行工作[10]。要充分发挥编委会的职能,编委会除了承担审稿、学术把关任务外,还要参与期刊的管理,并有权进行监督和批评,以此规范编辑权力。编辑部在编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编委会对学术质量负有主要责任,并承担学术导向,参与解决重大问题,关心编辑成长等。以有效地防止了编辑滥用权力,进而有效地杜绝“人情稿”、“关系稿”、“金钱稿”的产生。

第三,合理提高编辑待遇。科技期刊编辑道德观念来源于编辑的社会地位及其物质利益,它是编辑道德意识的最基本的形式。众所周知,编辑工作繁杂、琐碎,但责任重大,默默无闻地为他人做“嫁衣”。近些年来,科技期刊编辑的待遇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科研人员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大部分仍属“清贫”一族;编辑队伍被边缘化,得不到应有的价值认同,由此造成编辑心理失衡,编辑队伍的不稳定就是最好的证明[12]。因此,有关部门要在编辑职称评定、激励制度等方面给予适度的关心,合理提高他们的待遇,创造舒心的工作环境,使编辑能够安于工作、乐于奉献,从而有利于编辑形成健康的人格,遵守职业道德,正确行使编辑的权力,促进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

第四,强化监督机制。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向公众广泛宣传编辑的职业道德规范、职责、权力范围以及作者的权利等,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监督编辑的一言一行,切实保护作者、读者的权利不受侵害。要加强行政监督,科技期刊主办部门、主管部门要对编辑和期刊行为进行有效的行政监督,充分利用行政手段促使编辑和期刊守法自律,依法出版。要加大力度奖罚,把编辑的职业道德、权力运用情况等纳入编辑晋职、晋级、奖励等的考核范畴,奖优罚劣,以鼓励编辑操守职业道德,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现“有问题”的编辑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对于问题严重、屡教不改、道德败坏、滥用权力、严重有损科技期刊社形象的编辑,要严厉处罚,直至清除编辑队伍[12]。对于触犯纪律、法律的则移送纪检、司法部门追究其相关责任。

第五,构筑编辑道德体系。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以及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编辑的职业道德,从观念上说是建立在对出版编辑这个职业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这种道德认识的基础之上的[13]。由此逐渐形成有关编辑职业道德的种种道德情感,如荣誉感、义务感等;逐渐形成编辑的职业良心;逐渐形成一种自觉的道德行为。众所周知,道德习惯一旦形成,就变成人们的自由意志,变成弃恶扬善的强大力量。因此,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科技期刊编辑操守编辑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防止编辑道德失范、权力异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科技期刊编辑制定出相关的道德规范,因此有必要针对科技期刊这一职业特点和时代发展要求,制定符合其实际操作的职业道德规范,使科技期刊编辑在工作中有道德规范可循,并以此来规范人、约束人、引导人,做到以德从业。要改进和加大道德教育工作。我们应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的传统道德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在新的形势下,面对科技期刊编辑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与时俱进,使编辑能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抵抗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各种冲击和诱惑,牢记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为培育学术新人,提高学术质量,促进学术交流而乐于守业、敬业、创业。

(二)科技期刊自身建设措施

第一,坚守办刊方向。坚守方向是科技期刊政治责任的首选要务。要坚守政治方向。自觉遵守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涉及国家尊严、领土完整、国际关系等政治方面的问题,决不能出现偏离和失误。要坚守服务方向。坚持期刊服务社会、服务读者为根本的方向不能背离。要坚守科学伦理和道德不迷向,坚持期刊正义,弘扬科学精神,抵制各种科学不端行为之作[14]。

第二,诚信为本。诚信是期刊立身之本,编辑为人做事之道。诚实者不欺,守信者不违。诚实守信是“八荣”之一,也是科学道德准则之一。一个恪守诚信的科技期刊,是文明办刊的标志,是期刊赢得社会公信力的基础[15]。

第三,质量视为生命。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编辑加工文稿,严把质量关,对读者负责是编辑的基本职守。编辑加工文稿,应在“认真”二字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勤于动脑分析,勤于用眼探微,勤于用手加工,勤于查询考证,勤于虚心请教,在尊重作者学术内容与写作风格的基础上,精益求精,认真加工。

第四,加强守法学习。依法办刊,保护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维护读者、作者以及期刊自身的合法权益是编辑重要责任。依法遏制论文中出现的造假、抄袭、剽窃、夸大成果、不实署名、一稿多投以及引证违规等不端行为;依法保护国家核心技术、关键数据的机密以及遵守期刊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等。

第五,服务第一。为读者服务是办刊的出发点和归宿,遵守服务读者的原则是编辑工作永恒的原则和职守。编辑须从传统的思维中“解放”出来,实现“从传播者本位做法向读者本位方向转变”,走出“围城”,走近读者,面向社会了解需求,组织优秀稿源,争取知识创新成果的首发权。积极统筹策划,用心做好期刊栏目配置、编辑加工、出版发行、售后服务、信息反馈以及退稿等各个环节的服务细节及协调,力求服务高效快捷、周到细致、规范创新、人性化,构建读者、编辑、作者之间互相尊重、合作、互动的和谐关系。“服务”不是“标签”,要靠真诚,见行动,创特色。

第六,强化道德调控。科技期刊社会责任的道德调控是指科技期刊的自我道德调控,亦即指科技期刊从道德的角度对自身经营思想、营销行为等进行的规范、约束和控制[16],它是科技期刊的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行动和制度安排。其主要内容包括加强科技期刊道德形象建设,建立道德型科技期刊,重视道德因素在科技期刊决策中的作用,建立科技期刊道德规则,规范科技期刊行为;重视对科技期刊经营活动的监督,加强对非道德运作行为的控制;强化伦理教育,进一步提升科技期刊运作的道德素质。

[1]贾生华,郑海东.企业社会责任:从单一视角到协同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2]张积玉.编辑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游苏宁.“双效”“双爱”期刊:办刊人的最高追求[J].编辑学报, 2005(2).

[4]薛瑞汉.传媒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构建[J].中州学刊,2008(2).

[5]韩云涛.责任编辑与编辑责任[J].编辑学报,2001(4).

[6]吴平.编辑本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7]李建.学术期刊的浮躁现象及其对策[J].出版科学,2007(2).

[8]钱俊龙,谢燕,熊樱菲,等.科技期刊创新的历史轨迹及其内涵与外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4).

[9]冯长根.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承担起科技创新的历史责任[J].科技导报,2005(5).

[10]王旭东.编辑腐败及治理[J].云梦学刊,2006(2).

[11]郑英隆.学术期刊的权利与责任[J].浙江学刊,2005(3).

[12]李苑青.编辑道德失范及成因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13]唐土红.论权力腐败的道德实质[J].天府新论,2006(4).

[14]陈汉英,王亨君,杨丽丽.编辑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加强[J].编辑学报,2003(6).

[15]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2).

[16]杨继瑞,李晓涛,黄善明.企业社会责任的治理及对策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责任编辑 胡号寰E-mail:huhaohuan2@126.com

G232

A

1673-1395(2010)04-0001-05

2010-04-17

王珞(1959—),男,安徽怀远人,副编审,主要从事科技期刊编辑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期刊道德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