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0-08-15彭惠芳

关键词:辅修大学城资源共享

彭惠芳

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彭惠芳

目前我国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还存在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政府主导的色彩太浓,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和机制,共享模式单一、范围较小等问题。需要进行理论探索为大学城优秀课程资源共享提供理论指导,政府支持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协调推进课程资源共享,成立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构进行协调和管理,建立课程资源共享的有效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采取措施促使各校开出具有特色的高品质课程资源,通过多种方式扩大课程资源共享的规模,深化共享的层次,拓展共享的范围。

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管理机制;特色资源

近年来,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快,导致了高校办学资源严重短缺,办学空间日趋缩小,如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师队伍等各方面的资源短缺现象严重,生均校园面积、宿舍面积、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生师比等各项指标都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许多高校超负荷运转,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建设由政府主导的“大学城”无疑是解决高等教育教学资源紧缺的有效方式。目前,我国各个省市都建设有大学城,这不仅缓解了高等教育教学资源的紧缺,而且为高等教育的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由于大学城建设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虽然有政府主导,但大学城内各校间如何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各大学城也都在进行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本文就课程资源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

现在,全国各地大学城建设遍地开花,每个大学城建成后,政府和学校就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的共享工作,但很少结合大学城自身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只是尝试性地开展一些小范围的课程资源共享工作,使课程资源共享显得肤浅、杂乱,缺乏系统性、全局性的考虑,工作的开展往往呈现出无序性,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也难以形成一定的可供推广应用的模式。

(二)政府主导的色彩太浓

由于大学城建设大部分是政府主导的,其课程资源共享也是政府希望大学城建成后能够实现的重要内容,在各个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推进过程中,政府都充当了重要的规划、主导角色,通常用教育行政部分的通知、文件的形式来推进大学城课程资源的共享,政府主导能体现政府的支持,也能给予很多的政策支持,但过于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会抑制各个学校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可能出现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而出现应付了事的情况,严重影响课程资源共享的质量和效果。

(三)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和机制

一般进驻大学城的高校在规模、类型、层次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大家对待课程资源共享的态度也不尽一致。而目前各大学城开展课程资源的共享仅靠政府机构的一些通知和文件,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构,也没有比较成熟的管理机制,很难系统、深入地开展工作。

(四)缺乏通畅、有效的信息管理平台

由于缺少沟通和联系的平台,进驻大学城的各校按照原来的模式进行教学运作,即使有某方面资源的欠缺,也很少想到与其他高校共享。各校都有课程资源共享的意愿和要求,但又不知从哪里发布和获取信息。各校开展课程的互选,又缺乏统一的通知发布和选课及教学管理的平台。这些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展。

(五)缺乏激励提供优质课程资源的机制

大学城各高校在层次、水平上参差不齐。有的学校整体水平很高,在各个学科的课程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上都比较好,对外校资源的需求较小;有的学校整体水平较差,对外校的优质资源需求比较迫切。由于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有优质资源的高校不愿意将自己的优势、特色课程资源拿出来共享,因为这种共享他们得不到任何好处。

(六)共享模式单一,共享范围较小

目前,各大学城都在探索课程资源共享的有效模式,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共享模式比较单一,仅仅是其中的一些学校开出一些选修课程来供有需要的学生修读,范围比较小,涉及的学生比较少,很难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进一步推进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对策建议

(1)进行理论探索,为大学城优秀课程资源共享提供理论指导。各个大学城的规划、建设以及进驻的学校层次等都各有特点,如何开展课程资源共享,应该根据各个大学城的特点,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只有经过理论的探讨,才能对所处的社会、教育大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弄清课程资源共享工作开展的有利条件和阻力,才能提供一定的实施策略,逐步推进。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系统、全面、有序地开展工作,是保证课程资源共享工作深入、有效开展的前提。

(2)政府支持,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协调推进课程资源共享。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不能仅由政府主导推进,比较理想的方式是政府支持,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协调推进。具体说,就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以立项的方式将推进大学城内的课程资源共享委托给城内某个高校或某几个高校具体负责,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由项目负责单位牵头,其他高校积极参与。名牌重点大学在项目实施中发挥引领作用,其他高校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和特色,这样既能发挥各个高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能保证课程资源共享工作的顺利推进,也能从一定程度上保证课程资源共享的质量。

(3)成立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构,进行协调和管理。要推进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首先应该成立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构,比如“课程资源共享管理办公室”之类,它不应该凌驾在各个学校之上,而应该是一个协调性质的机构。还应该建立各校教务处处长和科长两级定期交流与协调会议制度。有了协调机构和协调会议制度,就有人牵头制定一个工作方案或计划,再组织各个学校的相关负责人来探讨和协商,有利于各高校在一些问题上达成共识,形成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

(4)建立课程资源共享的有效管理机制。要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必须要制定一系列管理文件,对课程资源共享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比如对课程资源共享的内容、课程准备、课程互选程序、课程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说明和规定;各校对学生跨校修读辅修专业和课程的条件、报名办法、学分互认等方面也要进行详细规定;各校对接受外校学生修读辅修专业和课程的条件、报名办法、交费标准、教学管理等方面也要进行了详细规定。这样课程资源共享才会具有可操作性。

(5)建立“课程开设—收费—教学—考核—成绩寄送”的培养机制,确保课程资源共享的质量和效果。一是课程开设。要指导各校精心组织本校教师申报课程,然后根据优质课程、特色课程或能满足其他高校需要的标准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查。对开出课程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二是收费。应采取收费的方式进行课程资源共享,既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减轻开课学校的经费负担。三是教学。组织教师认真开展教学,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四是考核。要求教师组织严格的课程考核,确保课程学习的质量。五是成绩寄送。课程考核结束后,由开课学校寄送成绩单给学生所在教务处,实行学分互认。

(6)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组织专业人员开发功能完善的统一信息管理平台,便于各校进行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以及相关教学管理,而且能发挥一定的宣传推广作用。系统应具有以下几项功能:一是信息发布。各校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在系统上发布本校相关管理规定、选课和辅修报名通知及各类相关通知。二是教学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管理人员能够在系统上添加互选课程的课程简介、开课教师简介、跨校辅修专业的课程方案;可以进行排课、选课、缴费、成绩登录、成绩打印等;教师能进行下载学生名单、成绩登录、打印等管理;学生可以上网查看通知讲座信息、选课、查看成绩等。三是信息交流与反馈。设一个“问题解答”栏目,专门负责解答学生在管理规定、系统操作等方面的一些疑难困惑。

(7)采取措施,促使各校开出优势、特色的高品质课程资源。一是制定开课计划。各校要有针对性地指定优势学科开出特色课程和辅修专业。二是采取激励措施。对开出的课程给予适当奖励,提高教师的开课积极性。三是进行课程筛选。组织专家对申报的课程和辅修专业进行评审,择优开出。四是课程培育与建设。对确定开设的课程和辅修专业进行有计划的培育和建设,确保课程质量。五是以“收费共享”的方式,形成良性课程竞争机制。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收费文件的方式,学生自主选择形成课程竞争,引导、促进各校开出优势、特色课程资源,有效解决大学城资源共享中最难解决的各校不愿提供优质课程资源的问题。

(8)扩大课程资源共享的规模,深化共享的层次,拓展共享范围。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不可能一开始就大面积铺开,各个学校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因此,要采取自主与合作、全面共享和局部共享相结合的方式灵活推进,逐步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规模的扩大、共享层次的深化、共享范围的拓展。一是注重开课技巧,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开课时间最好安排在晚上和周末,尽量和学生的本专业课程的上课时间错开,课程的学分数最好控制在2学分左右,比较适合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样,才能吸引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选课。各校也可以将开给本校学生的优质、特色公选课拿出来给大学城的学生选修,如果人数达到一定的规模就单独开班,如果人数较少就插在本校学生中上课。这样形式灵活,能增加课程的开出率。二是推出网络课程资源共享。网络课程的学习安排比较灵活,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三是开设跨校辅修专业,深化共享层次。跨校辅修是更深层次的优质学科、课程的共享,学生能享受到开课学校优势专业有计划的课程体系,能进行比较系统的专业学习。四是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共享,拓展共享范围。例如师资互聘、合作培养人才、实验室资源共享等都要积极推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大学城的办学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实现办学高效率。

[1]张小良,唐安国.独立与共享:大学城的运行目标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02(5).

[2]叶志坚,华敏.大学城距离“共享”还有多远[J].教育发展研究,2004(4).

[3]关勤,朱泽飞.高教园区教学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6(7).

G642.42

A

1673-1999(2010)13-0173-03

彭惠芳(1975-),女,湖南汨罗人,硕士,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631)教务处助理研究员,从事课程与教学论及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2010-03-23

猜你喜欢

辅修大学城资源共享
辅修:不一定是最优解,但何妨一试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高校辅修专业教学现状与思考
——以天津理工大学英语辅修专业为例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大学城集聚与消费拉动效应
京津冀地区外语辅修专业及辅修二学位现状研究和发展建议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