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吴文英词

2010-08-15戴伟华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行云

戴伟华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说吴文英词

戴伟华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吴文英是南宋词坛一位多产的词人。在我国词史上,吴文英引起过不少争论,他的词一向被认为隐晦堆垛,另外一些人却对他极其推崇。客观地说,吴文英的词善用典故,体物入微,遣词清丽,实为难得。文章分析吴文英赠尹梅津词,总结梦窗词的特点。

吴文英;尹梅津;协律;字雅;含蓄;意谐

吴文英(生卒年不详,大致生于宁宗庆元末,卒于度宗咸淳初),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他本为翁姓,后出嗣吴氏,《宋史》无传,一生未第,终身游幕,多居于苏州、杭州、越州。绍定五年(1232年),为苏州仓台幕。淳祐十年(1250年)前后入浙东安抚使吴潜幕。景定元年(1260年)前后客嗣荣王赵与芮门下。晚年困踬以死。

在南宋词坛,吴文英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其《梦窗词集》有340余首,在数量上除辛弃疾外无人能与之抗衡。他的词引起不少争议,一向被认为隐晦难懂,也有一些人对他极其推崇。

一、吴文英词的特点

这里主要引述南宋词人对吴文英词的分析、评价,从而总结出吴文英作词的特点。

(一)遣词造句方面:协律、字雅、含蓄、意谐

吴文英作词十分下功夫,注意协律、字雅、含蓄、意谐。与吴文英几乎同时代的南宋词人沈义父,其所著《乐府指迷》云:“余自幼好吟诗。壬寅秋,始识静翁于泽滨。癸卯,识梦窗。暇日相与倡酬,率多填词,因讲论作词之法。然后知词之作难于诗。盖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思此,则知所以为难。子侄辈往往求其法于余,姑以得之所闻,条列下方。观于此,则思过半矣。”所谓协律指吴文英作词严格对仗,注意押韵;字雅则指他作词是可以说是字字雕琢,用词雅致清丽;含蓄则指吴文英的词表意隐晦、委婉,意味深长;意谐指吴文英的词意境柔婉,能将平常之情景描绘得新奇而富有诗意。

有人认为吴词太注意形式,注意用字,有些不免隐晦难解,如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又说:“梦窗深得清真之妙,其失在用事下语太晦处,人不可晓。”南宋词人张炎《词源》云:“吴梦窗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也有人有不同意见,此人是尹惟晓,对吴文英及其词作的了解,尹惟晓有发言权,尹是吴的朋友。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梦窗在南宋,自推大家。惟千古论梦窗者,多失之诬。尹惟晓云:‘求词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予之言,四海之公言也。’为此论者,不知置东坡、少游、方回、白石等于何地。沈伯时云:‘梦窗深得清真之妙,但用事下语太晦处,人不易知。’其实梦窗才情超逸,何尝沉晦。梦窗长处,正在超逸之中,见沉郁之意,所以异于刘、蒋辈,乌得转以此为梦窗病。至张叔夏云:‘吴梦窗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此论亦余所未解。窃谓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段,以诗而论,如太白牛渚西江夜一篇,却合此境。词惟东坡水调歌头近之。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亦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总之,梦窗之妙,在超逸中见沉郁,不及碧山、梅溪之厚,而才气较胜。”这一段中,所涉评论,尹惟晓对吴文英评价最高,为什么?尹惟晓,山阴尹焕,号梅津,序周邦彦《片玉词》,与梦窗亲兄翁逢龙为同榜进士,吴、尹二人关系至密,梦窗与尹焕酬赠的词达十一首之多,后面将分析其中一首。

(二)写作方法方面:思路跳跃、转接无痕

人们通常认为吴文英词雕琢太过而不免隐晦,其在用字。其实从写作方法来分析,吴词之妙处恰恰在于其思路跳跃、转接无痕。周曾锦《卧庐词话》:“玉田于梦窗颇致不满,不但七宝楼台之喻而已。梦窗‘何处合成愁’一阕,在梦窗为别调,而玉田亟称之,他词不如是也。以此取梦窗,则其所不取者可知矣。平心论之,梦窗雕琢太过,致多晦涩,实是一病,固不必曲为之讳也。”但用字用语的讲究,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两首赠梅津的词可窥一斑。比如《瑞龙吟·送梅津》和《惜黄花慢·饯尹梅津》,造语独到,下字新奇:“西湖到日,重见梅钿皱”、“泪鸿怨角”、“试霜夜冷”、“翠香零落红衣老”、“暮愁锁、残柳眉梢”、“歌云载恨,飞上银霄”。“梅钿”,梅花如美人之花钿,或可解释为梅花式样的花钿。“皱”,皱纹。词中以梅钿代指人,而又不直说人,用“皱”关合“梅钿”和饰梅钿之人,既言梅钿之衰残,又言人之衰老。“泪鸿怨角”,“鸿”在流泪,以人拟物。“试霜夜冷”,只是说时在深秋,尚未入冬,以“试”字来形容秋冷的感受。“翠香零落红衣老”,“翠”“红”相衬,红衣指花,此处不说花渐凋谢,而说花在老去。“暮愁锁、残柳眉梢”,这里如用“上”代替“锁”,平仄也无大碍,但“上”字就比较平常,不及“锁”字凝重,“暮愁上、残柳眉梢”,“上”字用得自然、平易,而“暮愁锁、残柳眉梢”,“锁”字虽有些雕琢,但表现的程度和“上”字不同,“锁”既包含“上”字的内容,也还有“锁住”、“不放”的意思。“歌云载恨,飞上银霄”,银霄,就是云霄,用“银霄”不用“云霄”,和“歌云”不能重复,且“银霄”有色泽,陈匪石《宋词举》云:“‘歌云载恨,飞上银霄’,融化秦青善歌,‘响遏行云’之故实,而以情语出之,弥诙奇,弥深厚,不独造语新颖也。”白石的炼字炼句,不仅是现代修辞学意义上的功力,而且也表现在词学具有的音韵学上的讲求,《词律》云:“梦窗词……用字精审处,严确可爱。如此调有二首,其所用正、试、夜、望、背、渐、翠、念、瘦、旧、系、凤、怅、送、醉、载、素、梦、怨、料诸字去声字,两篇皆相合。律吕之学,必有不可假借如此。”

二、例词分析

这里引吴文英的《瑞龙吟·送梅津》和《莺啼序》稍作分析。

词一: 瑞龙吟·送梅津

黯分袖。肠断去水流萍,住船系柳。吴宫娇月娆花,醉题恨倚,蛮江豆蔻。吐春绣。笔底丽情多少,眼波眉岫。新园锁却愁阴,露黄漫委,寒香半亩。还背垂虹秋去,四桥烟雨,一宵歌酒。犹忆翠微携壶,乌帽风骤。西湖到日,重见梅钿皱。谁家听、琵琶未了,朝骢嘶漏?印剖黄金籀。待来共凭,齐云话旧。莫唱朱樱口。生怕遣,楼前行云知后。泪鸿怨角,空教人瘦。

题目是“送梅津”,顺着题意去读,却有隐晦不可解处。首先是人物,词中所涉及的人物理所当然有作者吴文英和尹惟晓,除此而外,词中还提到“吴宫娇月娆花”、“蛮江豆蔻”、“新园”主人、“梅钿”、操“琵琶”者、“行云”等,这里包含以艺术形象出现的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不容易说清楚。其次是地点,因为以人物行为和思想为叙写线索,地点变来变去,忽而吴、忽而杭,其中出现的“蛮江”尤为难解,有一说法,蛮江是指钱塘江,因古越曾是蛮荒之地,这一说法未尝不可,但尚欠依据;蛮江或指青衣水,苏轼《初发嘉州》诗:“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钱塘冯景《苏诗补注》:“《太平寰宇记》:‘青衣水,濯衣即青故名。至龙游县与汶水合,以其来自徼外故曰蛮江。’”不过这不太要紧,因为“蛮江”是“豆蔻”的定语,也许此妙龄女子出自青衣水畔。但“蛮江”一词确实在地点上给人多了一些疑惑。再次就是人物身份和其情感,比如“生怕遣,楼前行云知后。泪鸿怨角,空教人瘦”,为什么担心行云知道后要伤心,“行云”就在“楼前”。又为什么“空教人瘦”?好像担心是多余的。“行云”和“新园”主人是何关系。刚才我们读词的疑问,当事人心知肚明,清清楚楚,哪一句说何事,皆可一一落实。梦窗作送、饯梅津二词,于尹焕为当事人,词中情景物事,一一所指,尹焕了然于心,而他人未知晓当日情事,故有晦暗不明之处,即使沈义父读二词亦有“晦而不易知”之叹。

陈洵《海绡说词》提出一种读法:“一词有一词命意所在,不得其意,则词不可读也。题是梦窗送梅津,词则惟说梅津伤别。所伤又是他人,置身题外,作旁观感叹,用意透过数层。‘黯分袖’,谓梅津在吴,所眷者此时不在别筵也。第一二段设景设情,皆是空际存想。后阕始叙别筵,一宵歌酒,陡住。翠微是西湖上山,故下云‘西湖到日’。‘犹忆’是逆溯,‘到日’是倒提。‘谁家听、琵琶未了,朝骢嘶漏’,乃用孙巨源在李太尉家闻召事。梅津此时盖由吴赴阙也。‘待来共凭,齐云话旧’,一笔钩转。然后以‘莫唱朱樱口’一句,归至别筵。‘空教人瘦’,则黯分袖之人也。吴词之奇幻,真是急索解人不得。”陈洵的意见给我们读吴文英词提供了方法,抓住命意则可读懂吴词,而不至于觉得其隐晦。但抓命意也不容易,陈洵说的“题是梦窗送梅津,词则惟说梅津伤别”是否为吴词真命意,也不能确定;而且抓住命意,将全词在其命意下作分析也不容易,哪些是实写,哪些为虚写,虚实之间又如何呼应,如何断?如何联?比如担心“行云”知道后会悲伤,是否暗示尹梅津和“行云”曾经有过不愉快的往事。

词二: 莺啼序

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树。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 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溯红渐、招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

幽兰渐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几番风雨?长波妒盼,遥山羞黛,渔灯分影春江宿,记当时、短楫桃根渡。青楼仿佛,临分败壁题诗,泪墨惨澹尘土。 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苎。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亸凤迷归,破鸾慵舞。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沈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莺啼序》是词中之长调,通常认为始自吴文英,而且吴文英写了三首。其中一首“横塘棹穿艳锦”是和赵修全的,赵修全,生平不详,吴文英还有一首词也是和赵修全的,《梦行云》(即六么花十八和赵修全韵),魏了翁《鹤山集》有《跋修全赵公所作蒙箴》:“吾乡之俗,以亲师讲学为业,以孝弟忠信为本,不趋时尚,不事外饰。予生虽后,尚及见大父行于经子百氏书,皆覆纸细字,丹铅点勘,又必师传友授,必心体身践,视今之后生子弟捐金市书……因杨子有以修全赵公蒙箴见示,附志其末。”魏了翁(1178-1237),邛州蒲江(今属四川) 人。赵修全或为邛州人,且为魏了翁前辈,在年岁上应长于吴文英。吴文英《莺啼序》之一是“荷和赵修全韵”,一本作“咏荷和赵修全韵”,比较清楚。因此,《莺啼序》始作于赵修全,还是吴文英,不能确定。吴文英词有一缺点,“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这句话要看如何理解,如《莺啼序》一首,长达二百四十字,四叠,但脉络分明,绵密醇厚,“全章精粹,空绝千古。”(陈廷焯《白两斋词话》) 此词共分四段,第一段因春起兴,残寒春暮,引出羁情游荡:燕子画船,含无限情事;清明吴宫,是其最难忘处。第二段追述西湖旧游。触目生悲,托景言情。第三段叙别后情怀。长波妒盼,遥山羞黛,渔灯分影,青楼题诗,泪墨惨澹,情景历历在目,无限凄恻。第四段总收全篇,极言相思之苦。淋漓尽致,用《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语,尤为沉痛。梦窗作词精雕细刻,所谓“天分不及周邦彦,而研炼之功则过之”。从修辞看,用拟人手法,得心应手,“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长波妒盼,遥山羞黛,渔灯分影春江宿。”化虚为实,情如在握,“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以虚之羁情化为有形之轻絮。“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沈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以虚之相思情弹入筝柱成为有声之物。“春宽梦窄”,皆将无形之“春”“梦”写出空间之大小,富有意味。梦窗词中常有将平常之情景说得新奇而有浓郁的诗意,如长堤上有斜阳鸥鹭,但作者说:“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这就不一般,为什么“暝堤空”,是本该照在大堤上的斜阳都没有了,在哪儿呢?斜阳照在鸥鹭身上了。多有情致,写尽了孤寂的情怀。绵密之情,醇厚之味,炼意琢句之新奇,空际转身之灵活,此词尽矣。

梦窗词中有些情景读后真是难忘,如“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常常萦绕在耳际。《八声甘州》 (陪庾幕诸公游灵岩):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本词是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在苏州幕府时所作,因吊古而伤今。笔致空灵而托意高远,是其代表作。上片展开想象,又用对比手法凭吊古迹。起笔警拔,化实为虚。“幻”字领起,则吴王夫差与西施之古迹皆入空灵。过拍二句尤妙,连带古今,昔日之双鸳响声,则今日为廊叶秋声。下片以灵岩山的今昔对比发抒感慨,又用范蠡典故,表示归隐的愿望,但又有所不忍,表示了报国无门的悲愤。刘永济《微睇室说词》云:“用笔极矫健,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论章法亦至为细密。”梦窗精心炼字炼意,其匠心独运,用通感手法解释最有意味。钱锺书《论通感》 (见《旧文四篇》) 以为:作家将幻、听、嗅、味、触觉彼此互相联系、转换,在作品中互相补充映衬,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本词用此手法,将今昔对比写得较好,有幻觉(幻)、视觉(苍崖云树)、触觉(酸风射眼)、嗅觉(腻水花腥)、听觉(时靸),还有想象(名娃金屋),各种感官系统彼此联系、映衬,在亦真亦幻中营造朦胧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三、吴文英词对后世的影响

吴词受后人重视,不少人喜欢其风格,加以模仿。清末词人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璚蹙绣,毫无生气也。如何能运动无数丽字,恃聪明,尤恃魄力。如何能有魄力,唯厚乃有魄力。梦窗密处易学,厚处难学。”“重者,沉著之谓。在气格,不在字句。于梦窗词庶几见之。即其芬菲铿丽之作,中间隽句艳字,莫不有沉挚之思,灏瀚之气,挟之以流转。令人玩索而不能尽,则其中之所存者厚。沉著者,厚之发见乎外者也。欲学梦窗之致密,先学梦窗之沉著。即致密、即沉著。非出乎致密之外,超乎致密之上,别有沉著之一境也。梦窗与苏、辛二公,实殊流而同源。其所为不同,则梦窗致密其外耳。其至高至精处,虽拟议形容之,未易得其神似。颖慧之士,束发操觚,勿轻言学梦窗也。”故学梦窗词者宜知其长短而择取。

[1]吴熊和.唐宋词汇评·两宋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施 翔)

Study on WU Wen-ying's Poem

DAI Wei-hua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China)

Wu Wen-ying was a poet of the south song dynasty who wrote tremendous amount poems and aroused argument.His poem was considered hard to comprehend and there were people who praised his poem Objectively speaking,his poem was full of anecdotes and of fine wording

WU Wen-ying;YIN Mei-jin;rhythm;elegant wording;implicit;harmonious

I207

B

1671-0142(2010)06-0001-04

戴伟华(1958-),男,江苏泰州人,教授,博导,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特聘教授.

名家介绍:戴伟华,江苏泰州人,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博士生指导组组长。兼任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专著《唐代幕府与文学》、《唐方镇文僚佐考》、《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等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以及国家教委社科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和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多项。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广东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以及江苏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

猜你喜欢

行云
行云曲
庄向星
马行云艺术作品欣赏
马行云陶瓷艺术
马行云艺术作品欣赏
马行云陶瓷艺术
马行云艺术作品欣赏
马行云——雲水禅心、云陶滇瓷
语句转换
马行云陶瓷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