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夏天敏小说《好大一对羊》的苦难叙事
2010-08-15邱诗越
邱诗越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论夏天敏小说《好大一对羊》的苦难叙事
邱诗越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夏天敏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当代著名作家,创作了大量关注当下社会现实、逼近生活真实的作品。他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写出了云南高原山区人们生存图境的贫穷、困顿与恶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不断的挣扎、奋起,但周围给了他们太多的重负与覊绊,他们无法挣脱这些规束,深陷苦难的泥沼而欲拔不能。作家在小说里表达了他对农村现实和农民命运的深刻关注与思考。
夏天敏;苦难叙事;困顿;绝望
夏天敏(1952-,云南昭通市人,当代著名作家),创作了大量乡土题材的作品,构筑了一隅独特的文本世界。他的小说《好大一对羊》获得了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根据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亦在国际、国内获得了许多大奖。
小说《好大一对羊》描写了云南高原山区人们生活的艰辛与困苦,那里物质文明匮乏、生存境地严峻,但就是在那样的生存图境中,人们依然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与期待,他们在不断的奋起,希冀能改变这种生存境遇,然而他们奋斗的结局却是陷入了一场更大的灾难与不幸,他们深陷苦难的泥沼而无法挣脱。作家对人物所遭遇的在场的苦难深感辛酸与悲凉,小说体现了作家夏天敏对底层平民生活、生命的关注与思考。
1 困顿——在场的现实
夏天敏是云南昭通作家群里一位颇具影响力和活力的作家。云南昭通地处滇东北的高原山区,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作家夏天敏一直以来就生活在这里,对那里人民生活的现状及其生存境域是非常熟悉的。在小说《好大一对羊》里,我们看到了云南高原山区黑凹村的落后与贫困,文中人物在一方物质极度贫乏的境地里挣扎求生。小说这样写到主人公德山老汉生活图境的困顿与贫穷:“德山老汉是没见过一回小车的,就是大卡车,也是去年到乡政府领救济粮时才看到的。这地方偏僻,走上几十里才见得到一个小村子,从来没有来过小车的。德山老汉用手摸摸细皮嫩肉的小车,心疼得咂嘴。”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一丁点儿现代化的生活气息,仿佛文明在这儿早已止步,文中人物生活的现实离现代文明的距离是那么的遥远、不可企及。在现代化、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居然还有人没见过小车,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对此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现在大街上塞满了各种各样的车,在有的城市已严重到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的地步,可以说是车满为患了;然而,小说里我们却看到,在刘副专员没有来黑凹村之前德山老汉就没见过一次小车。
中国农村是广大的、辽阔的,同时也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常常处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程的最边缘,与现代化的城市文明简直有天壤之别。德山老汉被人从山坡上叫回来时,在他眼前展现的一切仿佛如若身陷梦境般,“他觉得一切都不真实,似乎是在看电视。”城市人与村民们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看到他家低矮的土房前,站着一群花花绿绿的电视上的人。男的都穿着西装,穿着茄克,穿着皮鞋;女的都穿着短袖衬衣,扎着皮带,或者穿着裙子,虽然像那小车样都蒙了一层灰,还是天仙样鲜丽。”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农村生活却是另一番景象:“村子灰蒙蒙的,他家泥土舂的土房灰蒙蒙的,杂草苫的房顶有多少年了也说不清,风吹雨淋,黑黢黢的恶心。”“……那是什么样的屋呵,土舂的墙裂了许多许多的口子,最长的一道从墙根裂到墙头,娃娃儿的手都伸得进来。终年的烟熏火燎,屋里黑黢黢的。……那楼其实是些树枝枝搭成的,七翘八凹。屋里只有一个说不清年代缺了一扇柜门的碗柜,靠墙角挖了一个火塘,火塘边用土舂了个台阶,就是坐的了。屋不大却空旷开阔,丢个石头也打不到啥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处于弱势的底层农民的生存现状,屋子里看不到半点现代化的痕迹,土房是那样的简单丑陋,还不如现代人养的宠物所住的地方。吃的就更不用说了,德山老汉的晌午饭就是“羊贴根叶”煮小洋芋,而“羊贴根叶”则是“路边沟边长的一种叶片很厚的野草,一般是喂猪的。”而当刘副专员问德山老汉一年差多少粮食时,他也说不清差多少,农民时常遭遇饥饿,天天都缺粮,年年都差粮,用德山老汉的话说就是:“一年到头都饿着,说毬不清差多少。”睡的地方也是极差,小说这样写到德山老汉家的卧房:“七翘八凸的树枝搭的楼上,铺了一层乱七八糟的山茅草。墙角是一堆鱼网似的烂棉絮,一团一团油渣似的。”这哪里是人住的地方,说是猪窝肯定没人怀疑,但这确确实实是人睡的地方,就是德山老汉一家所睡的地方。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但在黑凹村我们却看不到文明与现代的踪影,那里是那样的萧条与穷困,犹若被现代所隔离、被文明所抛弃。
自然环境恶劣,地势险峻,土地贫瘠,这是黑凹村农民存在的在场的生存境域,一如小说里描写的那样:“这高原山区,一年不是霜冻就是冰雹,地里种啥没啥……”,这里写出了高原山区农民生活的现实境遇,他们的困境真实而具体,他们无法抗拒、改变存在的环境。然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依旧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与希冀,但现实却是让人深感渺茫,“日子漠漠的,山坡漠漠的,村庄漠漠的,这高原上的荒野,啥也不出,只出些漫无际涯的卵石和黄黄的尘土,只有无边亘古的寂寥和慢慢流淌的日子。”在这儿,我们看不到大自然本应有的生机,文中人物被现实的困境所笼罩,他们无法挣脱这些存在的束缚,“这高原上的荒原,沙化程度很严重了。没有植被,遍野的卵石滩,有土的地方也变成没有任何有机成分的浮土,脚踩下去陷进脚脖子。草很少,出来一点立即被羊们啃得干干净净。”这是高原山区农民生活的现实环境,他们要在这样的土地上找寻生活的希望,这使得我们在“哀其不幸”的同时,却绝不会“怒其不争”,这里反而让我们看到了底层生命的坚毅和韧性。
2 困境——渺茫的希望
在小说《好大一对羊》里,我们看到这些高原上的人们虽然生活得艰辛、困苦,但他们在这种困厄中依然不断的努力、奋起;土地虽然贫瘠、荒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依旧在辛勤的耕耘,在播种希望,这一如“鲁迅文学奖”评委所写的评语:“在平实、质朴的叙事话语中”,“展示了中国底层百姓勤劳、坚韧、诚挚的精神品质……”。[1]136他们用辛劳的付出期待能改变贫穷的生活,但结局会如此吗?
在小说的第一部分,我们就看到了刘副专员的隆重出场,随同他前来的还有众多媒体。刘副专员来到这偏远的高原山区就是为了扶贫,与贫穷农民德山老汉结成帮扶对子,并且送了好大一对优良的外国高级羊给他,希望能帮助德山老汉脱贫。但我们仔细看被帮助后的德山老汉的生活,却有一份无法摆脱的辛酸,他在未被救助前,虽然日子确实过得紧巴巴,缺衣少食,但他们至少还有一份生活的宁静与自在;然而,自从被帮助后,德山老汉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养好那一对外国羊,让羊下崽,这是上级下达的“政治任务”,接下来德山老汉为了养好这一对外国羊几乎倾家荡产,使他原本贫困的生活雪上添霜。高寒山区,为了给羊御寒,为它砌圈;为了养好羊,给羊笼火烤取暖,这在山区是一桩奇事,因为高原山区“草都长不好树更长不出,多少年了都烧海垡。这海垡要到老远的海子边去挖去挑,拉一车海垡要几天的功夫。”这里的人连吃的都恨不得生吃,再冷再寒也舍不得烧海垡烤火;为了让羊长膘下崽,给羊吃炒面、黄豆和鸡蛋,而这些东西是连人都吃不起的,用德山老汉的话说就是:“像这样养羊,脱毬啥贫哟,不把这点家底折腾完才怪呢。”为了让羊吃上青草,老两口步行到老远的地方割草给羊吃,还花钱雇马驮羊到花鹿坪草场放牧……这一系列的养羊举措,德山老汉们奋斗目标明确,以为养好了羊就能脱贫,他们充满了前进的勇气与信心,然而,现实却是他们为了养羊而越来越穷,较之以前生活得更加艰难。他们的付出远离了意义,为希望而努力,但得到的却是希望的缺场。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德山老汉一家为了养好羊,生活得更加沮丧、越发得窘迫,羊的出现本是为了改善德山老汉的生活,帮助他脱贫致富的,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人不如羊,最终却是德山老汉为了羊而挣扎,并且使其陷入了一个更大的困境。从整篇小说来看,德山老汉既是受惠人更是受害者,人的尊严在被援助中无意但又极其残酷地蹂躏,他们因被救助而变得更加的弱不禁风,他者的援助成为了一种异已的力量,帮助的期许与被援助的结果有了一段距离,这也使我们对人物有了更深的同情与怜悯。
作品中,我们看到这些人物身上不乏许多优秀的品质,能吃苦耐劳,遇事坚持不懈;生活在困厄中,但依旧怀有一颗善良、诚挚的心,对他人给予的帮助深怀感恩;他们能正视生存的现实、现状,但却无力改变他们的命运,他人的救助使其更加的孤立无援。面对周围的压力与挑战,他们一次次满怀希望的奋起,却在希望里收获绝望。饲养羊的过程犹如经历了一场战争,一场隐蔽的、没有硝烟的、只有伤害的战争。刘副专员扶贫,帮助德山老汉脱贫是他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他的生存现状,但正是这一善义之举将德山老汉推向了深渊,实际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德山老汉为了改变羊的生活环境而努力,羊与人成为了一对矛盾,从而使他变得更加的贫穷、更加的痛苦。德山老汉真诚、朴实,执著地去为生活而努力,但他丧失了作为人应有的主体性,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的德山老汉们似乎毫无希望,但在饲养羊的过程中,却有滋有味、满足地痛并快乐着,犹如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德山老汉为了报答刘副专员,不惜一切代价努力养好羊,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底层民众身上的一股韧劲和坚毅。他们的坚毅品格是此岸的、在场的,面对苦难、困顿,他们决不会失去信心与力量;但德山老汉又是可悲的,因为别人帮他脱贫,使他越来越穷,由被助到自救,他走向了一个更大的困境,他想有所为却无所作为,生活得越来越痛苦。他的生命活力在一次次的奋起与受挫中颓然失去,别人的援助给他带来了一系列的伤害,也使其精神和肉体上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小说《好大一对羊》叙述了基层领导的目光短浅,领导无方,指示的失误,简单的执政思维,玩弄权利潜规则,扭曲的官位意识。小说用羊的视角呈现了这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你晓得我们能坐马,不是因为我们是外国羊,而是因为我们是刘副专员送的外国羊。老汉不把我们喂好,对得起刘副专员吗?村长、乡长不把我们喂好,交得掉差吗?你没听见刘副专员对记者讲我们是样板羊、脱贫羊吗?”作品通过人物所遭受的苦难与失败来揭露社会体制上的缺陷与不足,又通过社会现实的弊病来呈现底层民众的痛苦与不幸,这正如“鲁迅文学奖”的评委所给的评语:“……剥示了中国社会结构中的某些滞重和悖谬,凸现了极度困厄的乡村社会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沉重与艰辛”。[1]136在作品中,我们看到古老的乡土在众人的守护中渐渐瓦解、在一次次的守望中破碎——现实变得更加荒芜。援助的善义之举却成了乡人的挽歌,一曲生命存在的挽歌、葬歌,是“人不如羊”的自毁之歌,这是对援助的否定,也是对生命存在的质疑和绝望。作家对目前中国社会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农民的存在现状和未来发展深感困惑。小说体现了作家对底层大众的关注与关怀。
3 绝望——无法挣脱的苦难
夏天敏在他的小说《好大一对羊》里将中国农村的现实描述得淋漓尽致,这其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寒而栗的真实,农民们遭遇的一个个苦难是那么的具体、可触摸。小说主人公为了饲养好一对扶贫羊,表现出无比的勇气、执着与坚毅,本来他们此在的生活就很艰难、困苦,羊本来是为了改变这儿的贫穷状况而出现的,但他们在找寻希望的过程中迷失了航向,在为了一对羊去拼博,忽略了人的存在,因此结局不是让他们脱贫,而是让他们更加的贫穷;在这个挣扎与反抗贫穷的过程中,小说采取的是一种批判的视角。在小说的结尾,展示了更加惊心动魄的一幕,我们看到对明日充满期冀的德山老汉的小女儿为了给羊割青草而深陷在绿沼泽中永远地停止了呼吸!人物的奋斗与拼博使他们陷入了更大的灾难,而他们的受灾受难却是因为他们对幸福的憧憬与向往,播种希望却收获虚无与恐惧,贫穷不仅未曾改变,而是变得更加的穷困,奋斗反而使他们走向穷途末路。这是作家对人物奋斗和挣扎意义的完全失望,也是对社会上的一种虚无、形式作风的愤怒抗议与批判,小说对人物的奋斗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人物的受难受灾是因他们一次次对自身苦难的反抗与奋起,但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无功的,是一个失望的结局,作家对人物这种为了改变处境而做的艰辛奋斗,深感悲凉与辛酸。这正如学者陈晓明在《无边的挑战》一书中所说的那样:“绝望来自对苦难的意识,绝望植根于深重的苦难之中。”[2]177
在小说中,刘副专员扶贫是为了帮助德山老汉解决生活困难,帮助其脱贫,这是积极、正面的行动,然而,事情的发展方向却是相反的,德山老汉们的辛劳付出使他们陷入了更大的不幸,让人深感是对拼博的否定与嘲弄,因为俗语云:“一份付出一份收获”,但在这儿,我们却看到了与此相悖的结论,人们在拼博,希望在这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幸福之果,但却收获了更大的痛苦。人物为自己的行动深感迷惘、困惑与彷徨,他们深陷苦难的泥沼无法自拔,他人的相助却使他们陷入了一场虚无的期盼,收获了更大的无望与悲伤。
小说将现实的此在与追寻的彼在放置在同一叙事背景中,小说结尾处小女孩在生命休止的瞬间,她充满了幻觉,幻想与现实在叙事中互为支撑点相互置换,使小说叙事具有形而上的内涵。从作品中,我们看到他们无论是安于现状,还是奋起拼博,都证明他们生活的不幸与艰难,在救助中迷失,失去了原有的保障。因为在作品里呈现于我们面前的是现代化的、以人为本的现代苦难叙事,作家在作品里既叙述了物质生活的匮乏和个体生存发展上的困境,也叙写了群体精神生活的缺憾和存在的困惑、苦难。在这里,忧患意识和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是作家苦难叙事的内涵。
小说写到德山老汉为了使羊吃上新鲜嫩草,老俩口累得睡着了,老汉梦见他和老伴都变成了外国羊,并且吃着在现实生活中长久以来渴望的东西,那份幸福与甜蜜溢于言表,这正如新生代作家鬼子在接受采访时说到的他对苦难的一种表述方式:“在梦里得到的东西,总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而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幸,总是在梦里得到一些补偿。”[3]416在这篇小说中,精神支柱的一再倾圮,支点失去后,人物在人生的在场中将如何继续?众人给予的力量使人物更加痛苦和孤独,他们陷入了一场无法摆脱的困境,人物对命运进行不断的抗争,最后却是一再失去、更加的绝望,不管人物如何努力挣扎,生命却让人看到的是脆弱和纤细。生活中的痛苦与不幸也许还将继续,现实中充满了贫乏与困窘,人物由于自身所限,既无法进行更高层次的反思,也无法对自我进行提升和超越,这是夏天敏作品对苦难主题的阐释。
他们的奋斗,一次次失败,让人物陷入了更大的绝望。小说的主人公未曾找到他们奋斗的目的与意义,并且,我们可以预知,人物奋斗的结局必然是一场失败,也许是更大的灾难在等待着降临。这也正如学者陈晓明对苦难的诠释:“因为苦难而绝望,因为意识到绝望而更深地陷入苦难。”[2]177
另外,作品中德山老汉的老伴是一个哑巴,她的存在状态本身就是对绝望的一个注脚,正如小说中写到的那样:“什么痛苦什么灾难什么苦楚都埋在心里,无法表述。”这里的“哑巴”不仅仅是一种存在状态,更是包蕴了内涵与意义,面对现实生活的沉重与困苦,她根本无法用具体的语言来表述出来,而且永远不能。
综上所述,小说《好大一对羊》叙写了高权大势的刘副专员来山区扶贫,带给底层大众无限的憧憬与向往,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看到底层人物却在被助中越来越穷,越过越苦;在这里,救助的价值与意义完全被颠覆。底层民众生活的现实是如此的困苦与艰难,作家对现实深感失望;在他者的救助中,人物陷入了更大的苦难和绝望,因此,小说对苦难的叙事又可以说是一种看不到希望的彻底性的绝望叙事。作家内心对此充满了迷茫和无奈,甚至倍感无助和绝望。
[1] 中国作协评奖办公室.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中篇小说[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
[2] 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张钧.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校:赵树文)
On the Narration of Hardship in XIA Tian2min’s Nouvelle A Pair of Big Sheep
QIU Shi-yue
(The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
XIA Tian-min,one of the famous writer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circles,with a very stro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the era,has written large numbers of works in which great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social reality and the living conditions.In his Nouvelle A Pair of Big Sheep,XIA Tian-min depicted the poor,difficult and abominable existing condition of the mountains and tablelands in Yunnan Province.People there were continually scrabbling and struggling for a living,but w ere unable to get rid of too much heavy burden and shackles,were bogged down by the distressful circumstance of tribulation and could not extricate them selves from it.In his Nouvelle A Pair of Big Sheep,XIA Tian-min expressed his concern over and contemplation of the reality of rural area and the destiny of farmers.
XIA Tian-min;the narration of hardship;difficulty;despair
I02-
A
1672-349X(2010)05-0067-04
2010-06-21
邱诗越(19-),女,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