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审视:高职教师文化的导向
2010-08-15周琴
周 琴
(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临沧 677000 )
教育生态学审视:高职教师文化的导向
周 琴
(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临沧 677000 )
从教育生态学角度审视高职教师文化导向,有利于高职教师文化的清晰化,从而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教育生态学; 高职; 教师文化
为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高职教育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且不断增大增强。然而,我们在重视高职教育的强大的生产性作用的同时却忽略了其人文性的思考,对高职教育的组织文化和教师文化的导向未能清晰化,缺乏思想文化的指导,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导向也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能够使高职教育定位清晰化,高职教师文化导向明朗化,将更有利于教育生态系统的和谐化。
一、教育生态学及教师文化的概念界定
“生态”源于希腊语,原意为“住所”或“栖息地”。1866年,德国的动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对生态学下了如下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科学术语是美国的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于1976年《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1]。教育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概括的说,教育生态学就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的、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霍夫斯坦特(Geert Hofstede)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对文化所下之定义是在多种文化界定中被最为广泛接受的一种。他认为,文化是某一组织成员或者某一种区划下的人群在精神气质方面的集体性特征,这种特征使之与其他组织或人群区别开来。因而在这一群体的成员中总会存在某些特有的行为习惯、思考方式和看事物的角度;人们通过成为一个组织的成员而学会这个组织的文化;人们往往在有意或者无意之中坚持着自己所在共同体的价值与信念,但又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所在共同体的价值与信念对自己的刻骨铭心的影响,通常是在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们打交道时才真正感知自己所在的文化[2]。
教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根据霍夫斯坦特对文化的定义,教育文化也可划分为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和教师文化。虽然三者之间也是有相互联系、相互重叠的部分,并非截然不同,但三者各自研究的出发点、视角、研究对象和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而教师文化是寓于教育文化这样一个大的范畴之内。教师文化是以校园为地域、空间背景,以学校为组织背景,教师在教育教学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文化是教师这一职业群体在精神气质方面的集体性特征,这种特征使之与其他职业人群区别开来[2]。高职教师文化即是以高职院校为组织背景,教师在教育教学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对于高职教师文化探讨,需从它所产生的组织背景来加以阐析。
二、高职教育的生态定位
教育系统类似于生物种类,高职也有自己的生态位。根据生态位的定义,我们可以对高职生态位理解为:高职生态位是高职生存与发展条件的总集合体,包括高职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所处的相对位置、所发挥的职能作用以及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选择、利用的总和。目前,高职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高职“空间生态位”不清晰,即高职在教育系统中的定位不明。高职“空间生态位”是指高职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即它归属于何种类型、处在什么样的层次,而类型、层次的准确定位是高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会影响到其培养目标的制定与课程设置等。高职定位一直是高职发展中争论的热点问题。目前,职教界普遍形成共识,认为在教育层次上,高职属于高等教育;在教育类型上,高职属于职业教育。高职在教育体系内的不可替代性主要体现在其“职业性”上。然而,目前高职“职业性”特色并不突出,这也影响到高职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一方面,高职的“职业性”概念不清,理解存在误区,狭隘地把“职业性”看作职业培训或职业证书培训。如:一些学校认为实行了“双证书”制度就是“职业性”的体现,但职业性并不简单等同于职业培训或相关的职业证书培训;另一方面,高职办学的各个环节,从专业设置、课程实施、教师的能力结构等方面与普通教育并无太多质的差别,没有体现出“职业性”这一特色。
其次,高职“功能生态位”缺失,体现为高职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位、错位与重叠。“功能生态位”强调的是物种在生物环境中的功能状况,高职“功能生态位”指的是高职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职能,即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关于高职功能问题,一直是职教界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虽然近年来,高职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越来越清晰,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高职人才培养职能未能完全充分发挥,“功能生态位”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失,主要有以下三种状况:(1)高职功能生态位的缺位,体现为高职毕业生实践技能缺失或不足,缺少竞争力,无法就业。(2)高职功能生态位的错位,体现为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与岗位需求不符,出现结构性失业。(3)高职功能生态位的重叠,体现为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雷同无特色,加剧了竞争。
最后,高职“多维生态位”宽度较小,体现为高职所需社会资源不足。“多维生态位”即物种对多维资源的利用范围,强调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生态位的大小用生态位宽度来衡量,生态位宽度是指在环境的现有资源中,物种生存或生长所需要和利用的资源总和。对外部条件和资源利用越多,利用率越高,生态位宽度就越大,生物种在系统中发挥的生态作用越大,物种的生存力和竞争力就越强,尤其是在可利用资源量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相反,生态位宽度就会发生越小,生物种在系统中发挥的生态作用越小,物种的生存力和竞争力就越弱。同样地,高职“多维生态位”是指高职与外界各社会因子之间的关系,高职对其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社会资源的利用程度就是高职的“多维生态位”,“多维生态位”宽度的大小影响高职的生存和发展。一些必须的社会资源的限制或不足,也就是多维生态位宽度较小,会给高职生存和发展造成很多障碍,其中,制约其发展的瓶劲问题即经费的投入问题尤为突出。
三、高职教师文化的导向
教师文化会影响学校文化的建设,也会影响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高职教师文化是在高职教育生态环境中形成的,而高职教师文化的发展也会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师文化和高职教育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关系。要引领高职教师文化的导向,需要对它所依存的组织予以清晰化,反过来,高职教师文化也有利于高职教育定位及其组织文化的清晰化。此外,在生态系统里,生物间的营养关系常常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而是复杂的网络,形成生态链。在教育生态系统中,与自然界的生态链不同的是,它不仅有基于能量流传递摄取的关系,更多的是知识流的富集关系。不仅有横向的,更有纵向的,还有纵横交叉的。高职教师文化建设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
那么,高职教师文化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色呢?首先,我们要对它所依存的教育组织的定位予以清晰化,才能够对高职教师文化予以清晰的定位。基于以上对高职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对高职教育的定位是当务之急。高职教育首先是属于高等教育层次,另外从类型来看,它是属于职业教育范畴,但这个“职业性”并不同于一般的培训,它需要的是既要有“职业性”特色,但又不能绝对的、单纯的“职业化”,既有教育文化思想引导,又具有职业性特色。所以说高职教师文化的构建需要以优秀传统的文化思想为引领,同时又要与时俱进,符合新时代科技发展的需求。所培养的人才是“带有思想的实干家”。
其次,对高职教师文化的定位还需要对当前教师文化进行分析。由于社会市场经济的引入,当前教师文化系统也出现了三大倾向,即权威主义、效率主义和精英主义。由于社会文化的强化和制度的认定使得教师文化权威化;由于整个社会“效率至上”和空前绝后的教师专业化倾向使得教师文化效率化;精英教育的愈演愈烈使得教师文化也精英化。在当前形势下,高职教育教师文化也必然出现以上三种倾向。但由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程度和对其定位,教师文化的权威性和精英化未形成规模,主要是以效率主义为主,表现为教师教学行为技术化,将教学喻为“生产”,将学校喻为“工厂”,将学生喻为“产品”;管理学生科学化,师生关系理性化。然而,三种教师文化倾向都有偏颇,高职教师文化需要形成特色,构建整合和谐的教师文化,诉求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整合,勿忘“育人”职能,其中重要的桥梁是“实践”,不同于一般院校用“写”来表现人文性,高职是用“做”来使科学性与人文性予以整合。
最后,要形成良好的高职教师文化,还需要从文化形成的主体入手。由于教师文化是教师在“不言自明”的教育理念下逐步形成的,所以可以说每个教师深受教师文化的影响,又同时是构成教师文化的主体。行使“精神导师”所应该具有的“责任伦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强调了人的心性修养相对于知性智慧的重要性。虽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但现代社会对教师的德行要求似乎更加突出。教师的心性修养主要与教师的教育良心和内化的道德责任感相关。社会要求教师具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发掘公正、负责、爱生的教育良心,达到以人格和情感的教育力量引人向善的教育目标。教师的仁爱之心和人格力量本身就是促使学生发展的最好教育资源。教师的心性修养关系着学生的性格和精神的健康发展,并最终关系着社会伦理的发展水平。因此,教育者首要的责任就是照顾自己的灵魂,使自己的灵魂向善运动、变化,使它尽可能地善。在这样的基础上,教育者才能真正承担起既教书又育人的职能。
[1] 杨海波.对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教育生态学审视[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9,(9).
[2] 邓小妮,熊正安.对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属性”认识的反思与批判[J].职教论坛,2006,(2).
[3] 尚玉昌.普通生态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赵楠.论教师文化三大倾向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D].2007.
Abstract:Reviewing culture orient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 is good for clarity of teachers’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helps strengthen the teachers’ construction, and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educational ecolog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culture
(责任编辑 鲁娜娜)
Educational Ecology Review: Culture Orient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ZHOU Qin
( Lincang Teachers’ College, Lincang, Yunnan 677000, China )
G40-02;G451
A
1673-9639 (2010) 05-0104-03
2010-08-13
周 琴(1981-),女,江西抚州人,云南省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教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政策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