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及实践改革
2010-08-15张卫红
张卫红
( 铜仁学院 社会科学部,贵州 铜仁 554300 )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及实践改革
张卫红
( 铜仁学院 社会科学部,贵州 铜仁 554300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为了在新形势下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三进”,立足于教学的第一线,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几方面着手,分析了新形势下如何搞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及实践改革,强调必须结合各个高校具体实际,实施针对性教学、实效性教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针对性; 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及其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新形势下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三进” ,则必须结合各个高校具体实际,强调针对性教学、实效性教学。
我院社会科学部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育教学及改革等各方面进行了探索。课题组通过对2008级部分学生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兴趣、对社会生活的态度、理想信念等问题的调查,了解到一些突出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一、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突出问题
为了做好新形势下如何搞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及实践改革,本课题组做了大量的调查,通过对收集到的信息和资料的分析,不难看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实践中存在如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有少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习缺乏动力和兴趣。
(二)参与调查的学生,大多数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要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课要抽象得多,更难以理解。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抽象、最难学的课程。
(三)部分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没有专业课重要。这主要存在于理科系学生的认识中。学生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是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又不搞政治,学习这些“高深”的理论,还不如学好自己的专业。
(四)有少部分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了,或者对马克思主义持怀疑的态度,因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持冷漠的态度。
(五)多数学生不能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认为:在新形势下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多角度着手。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又要注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教学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同时还要有实践性。
二、新形势下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针对性教学
(一)针对社会上错误舆论导向及“理想信念的失落”,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社会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是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和信息技术又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网络和信息技术已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互联网等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学习和获取信息开辟了新渠道,为他们提供了方便、快捷、高效的工具。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收集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场所和阵地,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网络给大学生带来学习效率和生活乐趣的同时,也对他们的道德观念提出了新的考验。如:网上交友倾诉衷肠却也使人更会说谎、网上获取信息却常挡不住不良信息的侵蚀、网上娱乐却使人迷恋上了网络游戏,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迷途的羔羊”。网络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作为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进步,将技术进步的优势更多带到教学中,将网络发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的有效载体。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进网络,构建校园网络,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提供服务,吸引学生注意力,开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二)针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社会问题,培养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当代复杂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秩序,自觉抵制各种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是:关心时政,价值取向较好,关注自身发展,关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是一个思维敏捷、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迅速的知识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趋向和行为方式等,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时代和发展的眼光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才能贴近时代特征。当然,教材的权威性决定了我们的教学不能脱离教材体系,但是可以让教学内容和手段更具有时代特征,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教学内容融入当前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和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普遍问题等,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教师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应紧密联系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的实际, 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高校改革发展和大学生思想的实际。以这种互动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应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也让学生将自己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问题带入课堂进行反思和讨论,这种互动使学生在反复思考、检讨和修正中达到了自身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改善和提升。
三、新形势下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实效性教学
(一)教学内容力求丰富多彩,富有时代性、前瞻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只有具备鲜明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前瞻性,才能让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现实力量,才能回答大学生在成长中的实际问题,才能引发大学生对时代问题的思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真正地进入到他们的头脑中。这方面,原理组的老师在2008级的学生中作了一次“我们学习、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调查,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去感受,并得出“马克思主义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是我们主观认为的那么遥远。
(二)教学方式和手段富有多样性,立体性
在教学方式上不再局限于课堂讲授,应建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现多渠道、立体化教学,增强教学方式的时代性。
1.贯彻问题——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之所以对马克思主义不感兴趣,实质上是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因此,在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第一堂课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提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为回答这一问题,将其处理成为具体讲解马克思主义与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密切联系。提出“世界是什么,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的哲学基本问题让学生思考,围绕“世界是怎样的,是有规律的还是杂乱无序的?”、“我们能否认识世界?又是怎样认识世界的?”等辩证法的基本立场、观点给学生讨论。同时,结合分析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中国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必须坚持对外开放,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这种把问题带入课堂的授课方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大增加了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
2.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主要采取主题讨论的授课方式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倡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授课方法外,在教学中还设计了与课堂内容密切相关的主题,安排学生讨论。这种主题讨论的授课方式把老师由讲解者变成了倾听人,改变了单向的传授关系,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是从学生的主题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自己也获益非浅。同时,这种互动式的讨论,扫去了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3.积极探索网络教学,拓宽教学新途径
我院社会科学部教师还努力提高自身计算机方面的能力,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原理教研室的老师还利用校园网,建立自己的网页,提供了和学生交流的平台,与学生平等对话,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利用网络空间,主动、自觉地占领网络阵地的制高点。
四、新形势下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因此,组织并引导好社会实践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可以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主,适当开展校内实践教学,采取校外实践与校内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来实行。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还要积极探索除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之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形式。同时,要加强社会实践激励机制的建设,探索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进行量化考核。
(一)制定教学大纲
要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更富有实效性,就必须把实践教育纳入教学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学分。提供必要经费,要加强组织和管理,把教学实践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实践教育,使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
(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因此,除了课堂实践教学以外,组织并引导好社会实践则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效性的最有效的途径。到目前为止,我院社会科学部除了继续利用好我校的各个教学实习基地这一有利的平台,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实践以外,学院还与本地的周逸群烈士纪念馆达成协议,建立了我校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且正与新华村合作拟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基地。这些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为我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如: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调查、家乡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调查等,以提高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学习与参与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等等。
(四)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综合考核方式
要加强社会实践激励机制的建设,探索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进行量化考核。
笔者作为一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线教师,总结了历年来的教学经验,认为要上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要下大力吃透教材、驾驭教材,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并切时把握时代特征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钻研课堂教学艺术,深化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同时,教师自己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1] 龙海平.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研究综述[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2] 杜金亮,纪光欣.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建设[J].石油教育,2000,(7).
Abstract: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hree entries" of basic Marxist theory in the new situation, the author based on the first line of teaching. Beginning with several aspects of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 and so on, the author analyzed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reform of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in the new situation, and emphasized the need of combining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each university and carrying out specific and effective teaching.
Key words:"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pertinence; effectiveness
(责任编辑 王雪)
Teaching and Practice Reform of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ZHANG Wei-hong
( Department of Society and Sciences,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
A81
A
1673-9639 (2010) 05-0119-03
2010-09-02
系贵州铜仁学院2009年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形势下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实践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6)的研究成果。
张卫红(1968-),女,贵州铜仁人,贵州铜仁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