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土家族服饰研究述评

2010-08-15

铜仁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土家族服饰内涵

王 平

( 恩施州民族研究所,湖北 恩施 445000 )

近年来土家族服饰研究述评

王 平

( 恩施州民族研究所,湖北 恩施 445000 )

文章对近年来土家族服饰研究进行概述,对研究中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评论,并对今后的土家族服饰研究进行展望。该研究对梳理土家族服饰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推动土家族服饰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土家族服饰;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主要成绩; 主要问题

随着土家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他们对创新土家族服饰的要求日益强烈,希望研制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征,体现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土家族现代服饰,以应对各种现代时装对本民族服饰的挑战,使之重新回归日常生活之中,真正成为彰显土家族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由于土家族服饰研究相对滞后,未能及时为创新土家族服饰的社会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所以近年来尽管研究土家族服饰的理论和相关制作样式的内容五花八门,但却缺乏统一的规范,难以被土家族人民所接受而走向日常生活。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土家族服饰研究,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入手,研究土家族服饰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文化内涵及如何传承、创新。因此,对近年来土家族服饰研究进行述评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对近年来土家族服饰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而且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研究概述

自清代以来,土家族地区的一些地方志就有关于土家族服饰的简略记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早期,一些土家族研究前辈的调查报告中记述了有关土家族服饰的田野调查资料;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一些土家族史志专著对土家族服饰进行了简要记述等等。这些记载为开展土家族服饰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笔者通过对土家族服饰研究的梳理,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基础研究阶段

20世纪90年代,部分学者围绕土家族服饰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和文化内涵等进行了前期的基础研究,撰写了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服饰为研究主体的论文。张惠朗、向元生撰写的《土家族服饰的演变及其特征》,是较早研究土家族服饰演变的论文。此外,部分土家族文化研究专著也涉及了土家族服饰演变的内容。如,彭官章著的《土家族文化》一书在第三章介绍了土家族的服饰习俗,内容包括原始时代土家族衣着、农耕时代土家族自织土布、改土归流前后土家族服饰样式的变化,着重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前土家族的衣服、裤子、鞋子、首饰、童服、梯玛服饰等。田发刚、谭笑合著的《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一书在第十三章论述了土家族衣着的演变及特点,介绍了挑绣织锦。文章从两个历史阶段对土家族服饰进行了描绘,并归纳了其总体特征。与此同时,关于土家族服饰文化内涵研究的成果也相继产生,具有代表性的是田永红撰写的《黔东北土家族服饰文化》、田少煦撰写的《湘西土家族盖裙图案试析》等。前者运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从四个方面对黔东北土家族服饰文化进行了探讨;后者根据大量的民族学调查,并结合有关资料对盖裙图案“台台花”进行了新的审视。但是,这一时期土家族文化研究专著中尚未见到关于土家族服饰文化内涵研究的内容。

这一时期土家族服饰研究具有四个重要特征。第一,研究成果均属于基础研究范畴,涉及到土家族服饰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和文化内涵等;第二,在土家族服饰研究论文中有关服饰的记述甚多,但从研究的角度去考虑的专论少,且零散,不成体系;第三,有关论述对土家族服饰历史阶段的划分已产生分歧,有“两段论”、“三段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四,关于土家族服饰文化内涵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地区、某种服饰或某种花纹,并未涉及整个土家族服饰。

(二)以基础研究为主、应用研究为辅的阶段

21世纪以来,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土家族服饰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新成果。这些成果仍以基础研究为主,兼有部分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成果中有的涉及土家族服饰的历史分期及特征,如齐志家撰写的《土家族服饰历史分期的初步研究》、彭华撰写的《简论土家族服饰的演变》,秦雅敏的《湖北省鄂西土家族服饰研究——比兹卡的服饰风情》等研究论文,以及刘芝凤著的《中国土家族民俗与稻作文化》、段超著的《土家族文化史》、彭英明主编的《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等土家族文化研究专著。这些研究成果都对土家族服饰的历史阶段进行不同的划分,对其基本特征进行了各自的表述,很多观点尚未达成共识。如,齐志家从三个历史时期对土家族服饰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各自特征。刘芝凤在《中国土家族民俗与稻作文化》第九章中通过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从四个历史时期对土家族服饰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土家族服饰的稻作文化内涵。彭英明主编的《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一书同样从四个历史时期对土家族服饰进行了整体描述,还对土家族服饰原料、土家族妇女服饰、土家族男子服饰、土家族儿童服饰、土家族新娘服饰、土家族梯玛与道士服饰、土家族织锦与挑绣、土家族西兰卡普、图腾崇拜对土家族服饰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记述,是迄今为止对土家族服饰记述最多的专著。段超在《土家族文化史》一书中描述土家族文化变迁时,论述了改土归流前后土家族服饰样式的变化。部分研究涉及土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如王松的《从“毛古斯”探询土家族服饰文化的内涵》、刘畅的《土家族服饰艺术的文化内涵》,黎亚梅的《从“西兰卡普”看土家族人服饰审美观——巴人服饰文化探索》等。这些成果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对土家族服饰进行了分析,有的以“毛古斯”为切入点,有的以土家族服饰的图案纹样或图画为切入点,有的以“西兰卡普”为切入点。有的涉及到土家族服饰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及文化内涵等各个方面,代表性的成果有李春生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该书在介绍土家族服饰的同时继而探讨了其历史发展、基本形制和文化内涵等。

应用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周丽娅的《在西兰卡普织锦探索中的感悟》、李永燕的《土家族的服装形式在设计中的运用初探》、孙万心的《土家族传统服饰如何传承与发展》、王平的《论土家族服饰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和《论土家族服饰的当代变迁》等。周丽娅和李永燕分别就如何将土家族民间艺术西兰卡普与土家族服饰相结合,如何在现代设计中科学运用土家族的服饰形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各自的设计理念。孙万心和笔者都是从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角度,对土家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若干具体对策。

相对而言,这一阶段对土家族服饰的研究力度逐步得到加强,不仅表现在研究土家族服饰的学者逐渐增多,成果逐渐增加,涉及到民族学、民俗学、服饰学、艺术等各个学科领域,而且举行了专门的土家族服饰研讨会,成立了研究土家族服饰的学术团体,组织了土家族服饰的研究课题等。如,贵州土家族研究会、恩施州民族研究学会相继召开了土家族服饰研讨会;恩施州民族研究学会成立了民族服饰分会;武汉科技大学(原武汉纺织学院)完成了湖北省民宗委的《湖北土家族服装服饰创新设计与制作》课题。

相对第一阶段而言,这一阶段土家族服饰研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基础研究逐步加强,除了对土家族服饰的历史阶段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之外,强化了对土家族服饰文化内涵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土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讨;第二,应用研究开始起步,不同学科的学者按照传承与创新、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思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土家族服饰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设计理念和具体对策;第三,研究的力度逐渐加大,无论是学者涉及的学科领域,还是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抑或是采取的具体措施,都是前一阶段所不及的;第四,土家族服饰研究仍然很薄弱,无论是与其他民族服饰的研究相比,还是与土家族其他文化内容的研究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至今尚未出现土家族服饰研究的专著。

二、主要成绩

近年来,土家族服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基础研究方面

土家族服饰研究在历史阶段、基本特征和文化内涵等基础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历史阶段研究。如前所述,学者们已对土家族服饰演化的历史阶段进行了各自的划分,有的认为它可以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有的认为它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有的认为它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产生了“两段论”、“三段论”、“四段论”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如,田发刚、谭笑认为土家族服饰的演变大体上可划分为改土归流前和改土归流后两个阶段。其中,改土归流前是土家族服饰逐步形成的阶段,改土归流后是土家族服饰逐步趋于汉化的阶段。[1]张惠朗、向元生认为土家族服饰的演变划分为古代服饰时期(五代之前)、中世纪服饰时期(土司时期至改土归流时期)、社会主义服饰时期等三个历史阶段;[2]齐志家认为土家族服饰的演化可划分为古代时期、土司时期、改土归流时期等三个历史时期;[3]刘芝凤和冉春桃则认为土家族服饰的演化可划分为清朝改土归流之前、清朝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四个历史时期。[4] [5]尽管学者们对土家族服饰历史阶段的整体划分存在分歧,对每个具体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已越来越倾向于“四段论”的观点,这就为最终达成共识奠定了基础。

2.基本特征研究。绝大部分学者在划分土家族服饰历史阶段的同时,都分析了其基本特征。如张惠朗、向元生从四个方面揭示了土家族服饰的基本特征,认为它始终保持了土家族古代服饰的特征;它是土家族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在阶级社会具有等级之分;它的演变基本上沿着传统服饰的发展轨迹,但由于经历了特殊的社会发展时期而出现了两次大的飞跃;一是它吸收了汉族特别是清朝服饰的特点。[2]齐志家从三个历史时期分析了土家族服饰的基本特征,认为它在五代之前极其简陋,在土司时期种类开始丰富起来,出现了衣裙、裤子、头饰等。二是在改土归流时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使男女一式的形式得以改变,裙子改为裤子,男女之间的服饰悬殊越来越大,最后指出“土家族服饰在外在的层面体现了外来强大民族文化的直接影响和干预,而又在内在的层面意蕴着土家族自身的民族性格”。[3]田发刚、谭笑将土家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归结为“穿着尚俭朴,喜宽松,重喜色”。[1]246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土家族服饰的基本特征,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土家族服饰既有跨越时空的民族性特征,也有因历史阶段而异的时代性特征,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的有机统一。

3.文化内涵研究。部分学者还从不同的角度对土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有的侧重于某一地区,有的侧重于某一服饰,有的侧重于某一图案,有的侧重于某一布料,通过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方式初步揭示了土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对今后更加深入的研究具有开创作用。如,田永红认为土家族先民的纺织尤其是织锦为土家族服饰的形成创造了基本的物质条件;黔东北土家族服饰因气候、地理环境、历史社会和个人性格等因素,形成了独特的格局风貌;黔东北土家族服饰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民俗特征,异常突出地反映了土家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6]田少煦对“台台花”图案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它来源于土家先民白虎图腾,具有防范白虎、保佑小孩的寓意。[7]王松以毛古斯服饰为切入点,探询土家族服饰文化的内涵,认为“土家织锦工艺的发展使得‘毛古斯’的服饰从土家人的生活中脱离出来,作为一种服饰文化它被保留在了土家族的历史中。”[8]刘畅认为“在土家族服饰艺术中,无论是图案纹样还是装饰的图画,其寓意的中心主题是‘吉祥’。朴素装饰纹样的吉祥主题不仅表明了土家人对于未来的希望和理想,而且以寓意的方式表征着土家人改变生存环境的艰苦努力和征服困难的伟大意志以及不屈的力量,它既是理想性的又是现实性的。”[9]黎亚梅通过对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审美内涵的探讨,揭示土家族服饰所体现的秉承古代先民巴人遗风,形成的崇尚自然、豪放、大方独特的审美意识,以期达到焕发民族服饰质朴的艺术魅力和启发现代民族风格服饰创新。[10]这些成果从多学科、多领域对土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进行了研究,尽管存在研究地域的狭窄性和领域的局限性,但毕竟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应用研究方面

土家族服饰的应用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周丽娅对土家族民间艺术西兰卡普与现代服饰结合作了一次民族风格的服装设计初探,从纹样与材料的选择、服饰意境的集合与表达两个方面,对如何将西兰卡普与现代土家族服饰结合进行了深入探索,并针对各种服饰造型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设计理念。[11]这一研究成果使我们受到深刻的启迪:不仅可以将西兰卡普织锦作为土家族服饰的面料,而且可以将其图案作为土家族服饰的纹样,从而使土家族服饰更加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既合理传承,又科学发展。这是她多年来从事土家族服饰设计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现实意义,为我们创新土家族服饰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具有开创作用。李永燕则从土家族的服装形式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这个角度,分析民族服饰的重要性,了解到民族服饰是我们设计创作永不枯竭的灵感之源,强调只有继承和发扬,领悟其中的精髓,才能将之转化为现代的服饰文化,并从中得到启示,即发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实现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12]这一研究成果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对土家族传统服饰形式进行合理的继承,同时吸收其他一些富有时代内涵的服饰元素,才能对土家族服饰进行科学的创新,体现传承与创新、民族性与时代性有机结合的宗旨。此外,笔者就如何在现实中使土家族服饰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提出了具体对策。[13]尽管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较少,但现有的这些成果无疑都对今后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为土家族服饰创新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土家族服饰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研究方法问题田野调查法不仅是民族学基本的研究方法,而且是其他相关学科经常借用的研究方法,对土家族服饰研究尤其重要。然而,在土家族服饰研究中,不仅从事服饰学、艺术学研究的学者不擅长运用田野调查方法,而且绝大多数从事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的学者也较少运用这一方法,因此他们不能通过田野调查方法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其研究基本上是建立在文献基础上的研究,必然受到资料的限制。如,由于部分学者没有充分运用田野调查法,加之明清之前对土家族服饰的文献记载缺乏,因此他们对古代土家族服饰的研究普遍缺乏深度,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又如,大部分学者对明清以后土家族服饰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文献资料基础上的,没有充分利用田野调查获取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难以对湘鄂渝黔毗邻地区土家族服饰进行比较研究,未能凸显土家族服饰的地域差异,导致很多研究成果资料雷同,观点缺乏新意。同时,土家族服饰研究对跨学科综合研究法也运用不够,普遍存在研究学科单一的弊端。跨学科综合研究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对土家族服饰研究特别重要。民族服饰研究需要综合运用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学、服饰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然而,土家族服饰研究往往存在研究学科单一的问题,一些从事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的学者往往缺乏服饰学、艺术学等方面的理论储备,一些从事服饰学、艺术学研究的学者又往往缺乏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文献学等方面的理论储备,不能跨学科综合运用它们的理论与方法。如,部分从事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的学者在进行土家族服饰的应用研究时,往往不能从款式、色彩、面料等方面提出有专业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科学对策;从事服饰学、艺术学研究的学者在进行土家族服饰的基础研究时,往往不能进行深入的历史考察,难以达到较高的研究水平,他们基本上都是从自己的学科领域对土家族服饰进行研究。可见,只有科学运用田野调查法、跨学科综合研究法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家族服饰的研究方法问题。

(二)研究力度问题

尽管近年来土家族服饰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但从总体上来看研究力度还不够。一是研究的系统性不强。至今没有任何一个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制定整体规划,组织专门力量对土家族服饰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从事土家族服饰研究的学者基本上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从某一角度、某一领域进行分散研究,力量十分单薄,不能形成整体合力,不能充分整合各个学科的人才资源,使土家族服饰研究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研究水平。二是研究的课题性不强。除湖北省民宗委于2000年发布了《湖北土家族服装服饰创新设计与制作》课题之外,各地没有组织研究其他有关土家族服饰的重点课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没有加大对土家族服饰研究必要的经费投入,使土家族服饰研究长期处于零散状态,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研究的交流性不强。除贵州省土家族研究会和湖北恩施州民族研究学会各举行了一次土家族服饰研讨会之外,至今没有举行一次全国性的土家族服饰研讨会,使从事土家族服饰研究的学者彼此缺乏学术交流,致使一些本来可以统一的观点和认识未能达成一致。如关于土家族服饰的历史阶段问题,有的坚持“两段论”,有的坚持“三段论”,有的坚持‘四段论“,导致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分歧很大。因此,加大对土家族服饰的研究力度,就要求有关部门必须制定整体规划,组织实施研究课题,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学术专长,为他们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搭建科学的平台。

(三)研究方向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家族服饰研究长期停留于基础研究阶段,直到近几年才兼有应用研究,因而存在应用研究不够的问题。长期以来,很多学者仅靠文献资料对土家族服饰进行基础研究,对土家族服饰的发展现状缺乏必要的了解,不能自觉地将研究方向重点放在应用研究之上。如前所述,近年来土家族服饰的基础研究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应用研究仅取得初步成果,严重滞后于创新土家族服饰的社会实践,这就表明学者们对土家族服饰的应用研究重视不够,没有把研究重点放在土家族服饰的保护与创新之上,因此不能为创新土家族服饰的社会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研究方向不明确造成的。土家族服饰既是该民族物质文化的结晶和精神文化的外化,又是彰显该民族特征的重要标志,这就意味着既要从基础研究的角度对土家族服饰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研究,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它是承载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增强对土家族传统服饰的认识,又要从应用研究的角度对土家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进行研究,促进土家族服饰逐步走向统一和规范,为创新土家族服饰的社会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它重新回归于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真正成为彰显土家族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此,我们既要继续深入地对土家族服饰进行基础研究,又要自觉地将研究方向重点放在应用研究之上。

四、结语

土家族服饰研究既是土家族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其研究难点之一。土家族服饰直到清代才正式进入文献记载之中,在现实生活中又很难见到实物,因此研究资料的缺乏客观上制约了土家族服饰研究的发展。近年来的土家族服饰研究主要依靠清代以来的文献资料,并结合部分考古资料、田野调查资料,在基础研究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应用研究中取得初步成果,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研究方法、力度、方向等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只有从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法,加大研究力度,调整研究方向等方面入手,才能使土家族服饰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创新土家族现代服饰的社会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

[1] 田发刚,谭笑.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245.

[2] 张惠朗,向元生.土家族服饰的演变及其特征[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43(4):40-45.

[3] 齐志家.土家族服饰历史分期的初步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17(4):19-22.

[4] 刘芝凤.中国土家族民俗与稻作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78.

[5] 彭英明.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307.

[6] 田永红.黔东北土家族服饰文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1(3):80-85.

[7] 田少煦.湘西土家族盖裙图案考析[J].贵州民族研究,1998,(3):87-92.

[8] 王松.从“毛古斯”的服饰探询土家族服饰文化的内涵[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7):7.

[9] 刘畅.土家族服饰艺术的文化内涵[J].美与时代,2007,(9):35.

[10] 黎亚梅.从“西兰卡普”看土家族人服饰审美观——巴人服饰文化探索[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6):47-51.

[11] 周丽娅.在西兰卡普织锦探索中的感悟[J].武汉科学学院学报,2004,17(4):1-3.

[12] 李永燕.土家族的服装形式在设计中的运用探索[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17(4):16-18.

[13] 王平.论土家族服饰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60-64.

Abstract:This paper tries to give a summary of the recent researches of Tujia costumes, some comments on the main achievements and the main issues in the research, and forecasts the future research of Tujia costumes. This paper enjoys some academic value for clarifying the research of Tujia costumes and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Tujia costumes.

Key words:Tujia costumes; basic research; application research; the main achievements; the main issues

(责任编辑 朱存红)

A Review of the Studies on Tujia Costumes in Recent Years

WANG Ping
( Institute of Nationality Studies in Enshi Autonomous Prefecture, Enshi, Hubei 445000, China )

K28

A

1673-9639 (2010) 05-0001-05

2010-08-03

王 平(1968-),土家族,湖北省建始县人,恩施自治州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湖北民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土家族历史与文化。

猜你喜欢

土家族服饰内涵
动物“闯”入服饰界
活出精致内涵
土家族情歌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挖掘习题的内涵
土家族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