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公共图书馆的本质属性
2010-08-15崔萌
崔 萌
(河南省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52)
崔 萌 男,1973年生。本科学历,馆员。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提高全民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责任的部门或机构。根据这一基本职能或使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应是公益性的。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是指其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追求社会效益、服务于社会大众的特点,即针对社会文化与科学需求进行文献的采集、加工与收藏,面向公众提供服务,所提供的文献信息资源和服务可以由人们共同占有和享用,具有明显的利益公共性、社会性。
1 公益性是公共图书馆的本质属性
1.1 公益性原则是社会赋予公共图书馆的职责
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原则,是指所提供的精神产品或知识服务只能由全体公民共同占有和享用,具有明显的无私性和排他性。这是自公共图书馆创办以来整个社会利益群体从利益归属和资源配置方面对公共图书馆运行规律的基本界定。通常人们的公共需求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公共物品来实现的,图书馆作为人类公共需求的产物,它所提供的服务实质上就是社会发展的公共物品。经济学家通常认为,知识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其生产、传播和应用不同于私人商品或服务的经济过程,公益性是知识信息的客观属性。作为收集、贮存、传播乃至进行创新、生产和物化知识信息的公共图书馆,不可避免地具有公益性和排他性。
1.2 公益性原则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宗旨的体现
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就是“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无偿服务作为图书馆神圣的象征,已经成为全世界图书馆的共识。国际图联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以及各国制定的图书馆法规中,都有免费服务的明确规定,建立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责任,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和设施是由政府拨款购置的,属于公共财产,这些资源和设施的使用以及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应对所有公众免费开放,这是公共图书馆的办馆宗旨,任何时候都不能失掉这个宗旨。图书馆利用文献信息资源免费向公众服务,在新世纪仍然是图书馆的本质特性,是图书馆同一切盈利性信息咨询机构相区别的根本之处。国际图联不久前发表的版权声明也再次强调了公共图书馆资源应对所有公众免费开放的重要性。
1.3 公益性原则是保障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基础
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基本上是一种社会福利设施,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表征。它的建设用地是政府无偿划拨的,其经费来源是由政府投资、社会集资、个人纳税来兴办维持的。它是社会文化领域中典型的公益单位,以开展读者教育、提高读者素质、传播文化、启迪大众智慧、开发信息资源、传递科学技术为己任来服务于教学、科研,服务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读者利用图书馆获得自身素质的提高,再反过来用于工作,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因此,图书馆的经济价值用一种间接的方式来实现了,由它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也是有目共睹的。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公共图书馆除为社会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外,更肩负着消除知识鸿沟、实现全社会知识自由和知识平等的任务。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随着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随着“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实施和推广,随着国家对教育及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视,随着国内不少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各种免费服务项目的推出,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意识到服务公益性对自身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进而不断推出各种免费服务内容,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服务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重视。
2 公共图书馆公益性原则面临的挑战
2.1 市场经济的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商品经济意识也渗透到图书馆领域,这就对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公益性原则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由于受到社会示范效应的影响和经费不足的困扰,有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馆是否应该坚持公益性的服务原则产生了怀疑和动摇,甚至有人明确提出图书馆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走产业化道路。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公益性发展方向。
2.2 政府部门扶持力度的缺乏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保障,图书馆文献的收集、加工、传播和更新,读者阅览环境的改善要靠充足的资金来维系,作为公益性事业的图书馆,绝大部分经费依靠国家财政扶持。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深化,加之市场不景气,国家财政所能给予图书馆的支持相应困难了。因购书经费不能按时到位,甚至还常被挤占挪用,使得各图书馆购书少甚至不购书。由于图书馆可提供的图书文献资料陈旧,结构上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的相关服务活动就无法开展,更谈不上采用网络、电脑等现代化服务手段,从而严重地制约着图书馆公益性事业的发展。
2.3 服务手段落后,服务内容单一
从服务内容上看,图书馆的公益性服务仍然固守在以书本为单元的“借借还还”圈子里,其他如专题检索、定题服务、网上咨询等以知识信息为单元的深层次服务要么无法提供,要么就归于有偿服务的范畴。从服务方式来看,不少图书馆还安于现状,停留在等读者上门,机械被动地为读者提供有限服务,不能主动根据读者的需求对知识信息进行重组和二三次加工,还不能主动向读者推荐相关书刊、开展代查代译等服务。有些图书馆尽管馆舍在扩大、藏书在增加、设备在更换,但工作人员素质停滞不前,不能使图书馆的规模增长与效益提高有机结合,增长不等于发展,图书馆只有办馆质量提高了才算得上真正发展了。以读者为中心,以效益为导向是图书馆最终的发展目标。
2.4 工作态度消极,业务技能落后
不少图书馆工作人员以为图书馆是公益事业,由国家拨款,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赢利也不亏本,天天开馆,读者来去自由,馆员也忙闲自如,没有经济效益上的激励,没有下岗的威胁,每天的工作也看不到太大的变化,大家就安于现状,缺乏应有的事业心,思想上保守,没有开拓精神,得过且过,业务上不肯钻研,文化知识面过于狭窄,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这样严重影响了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发挥,使得图书馆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3 维护公共图书馆公益性的策略
3.1 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发展为辅
图书馆是政府主办的公益性单位,对其提供资金支持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给予保证。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强调指出:“对政府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应当给予经费保证。”对图书馆经费的投入应纳入常规性政府预算。必须加快《图书馆法》的制定进程,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政府应该对图书馆投入多少,怎样投入,投入不到位怎么办,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公益性事业开展的情况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干部的任用,在组织上保证图书馆经费的落实。
同时,图书馆还要紧密结合读者市场的实际需求,精心选题,缜密立项,争取更多的政府科研基金和专项资金,还可以充分合理利用自身掌握的公共文化资源,通过与政府联手,为社会提供高质量和高效能的公益性服务,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和民间资本的赞助。
3.2 实现资源共享,延伸公益服务
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阅读需要,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以合作促发展已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理念。从图书馆的发展史也可知,图书馆的建立不仅维护和保障了公众求知的自由和权利,而且还通过资源共建共享实现了其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保证了其非竞争性、非排他性、非分割性之特点。图书馆的建立就是为了节约大众的资金而通过“集中服务”来满足公众信息、知识需求,从而推动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只不过单个的图书馆只能实现小范围的共享,众多图书馆联合起来,才可真正在网络化环境下实现全国乃至全球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实现这一理想提供了技术保障,信息共建共享思想正是克服图书馆经费困难的最佳方略。
同时,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员,应积极加强与其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联系,彼此协作,共同组织活动,形成一张社会文化服务的大网。这样不仅加强了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辐射范围,而且也提高了图书馆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例如: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多媒体等技术,开辟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崭新文化传播渠道,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化、贴近最终用户的组织模式,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3 增强图书馆员公益性服务的思想意识
必须牢固树立图书馆面向公众、服务公众的思想,进一步明确图书馆公益性的本质属性。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公有性和共享性,公共图书馆必须尽一切努力接待读者,必须自由地、平等地对本地区的任何成员开放。图书馆必须改革和废除与此相悖的种种思想观念和规章制度。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各项措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平等性、大众性、共享性、公益性。
信息社会,读者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凸显了选择性。以读者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要求我们不断深化服务水平。而深化服务水平就需要解决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问题。当今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应是“双峰型”的,也就是人才的创造性和服务性。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不能流于俗套,要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对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进行研究和开发。创新则兴,守旧则败,只有不断推出新项目、新服务,才能永葆图书馆的活力。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拥有完善的知识面,还应具备优良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素质、职业素质、道德素质。面对读者的需求要有“百问不厌”的服务精神,“百问不倒”的服务素质,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信息工程师”和“知识导航员”,树立图书馆员的美好形象。
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公共文化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大力做好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服务,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王世伟.现时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喜与忧[J].新世纪图书馆,2010(1):3-5.
[2]陈玉荣.我国图书馆服务的价值取向:公益性与效益性的统一[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2):6-8.
[3]陈有志,涂湘波.我国公共图书馆问题研究述评[J].图书馆,2009(1):15-20.
[4]王德恒,关晓红.中国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模式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2):81-84.
[5]郭绍全.传统与创新——对公共图书馆公益性及延伸服务的思考[J].当代图书馆,2008(3):29-32,36.
[6]金胜勇等.制度转型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概念定位[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9):76-80.
[7]黎晓辉.理念创新和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J].图书与情报,2009(5):51-53.
[8]吴小红.对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公益性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4(8):13-14.
[9]尚硕彤等.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探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1):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