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问题论要
2010-08-15曹再芳
曹再芳
(益阳市委党校图书馆,湖南 益阳 413000)
“职业(Profession)是人的社会属性[1]。”职业化问题一直是社会各行各业关注的热点问题,职业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行业(职业)的职业地位和职业形象,乃至行业(职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历史悠久的图书馆行业来说也同样如此。加强行业(职业)的职业化建设首先要加强人的职业化建设。
1 图书馆员职业化的内涵
何谓职业化?关于职业化的概念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论。上海师范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所张伟强先生认为:所谓“职业化”就是掌握职场行为与操守规范的过程,是现代社会职业人训练有素的体现,也是职业人必须遵循的第一游戏规则和基本素质。十佳培训师李培英女士对于职业化的定义是:在合适的场合下表现出合适的行为,这就是职业化。还有学者认为:“职业化是指以某种特定的专门的知识或技能而形成的特定的职业领域,并以此形成的专门的知识权威和相关的职业操守状态[2]。”由此看来,不同的视角对职业化的理解有所侧重。但有一个共同点不能忽视:职业化就是使员工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具体包含职业化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化行为规范(职业思想、职业语言、职业动作)和职业化技能(职业资质、职业能用管理能力)3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职业化是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其他综合素质的整体要求。
图书馆员职业是伴随图书馆应运而生的,在欧美国家图书馆职业又称为图书馆员职业。图书馆员从3千多年前的“图书管理人”或“卷本管理人”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信息专家”、“信息导航员”,这种角色称呼的改变说明了图书馆职业的技术含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体现在基本技术逐步标准化、专业化,业务工作也更加复杂化、精细化、专门化。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不断更新,服务对象更加广泛。其职业化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职业准入
职业化的首要要求就是进入者必须满足职业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等。为了使图书馆能充分实现其职业的核心价值,图书馆员必须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为图书馆正常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技术支持。图书馆员的“专业能力”应作为图书馆职业准入制度的共同规则。图书馆事业发达的国家一般都采用了职业准入或职业认证制度。
1.2 职业训练
对图书馆员进行职业培训是其掌握专业工作技能、明确业务行为的重要途径,是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在任何情况下,图书馆职业都要求有一支训练有素、以良好行为提供服务的职业馆员群体。
1.3 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个体对职业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应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相一致。它意味着人们对该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职业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的理解与认可。图书馆职业不是普通的职业,而是具有特殊地位和特殊使命的职业。“图书馆存在的目的在于开放、平等地服务社会,保障信息和文化权利的基本平等,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因而,图书馆工作是一种使命呼唤、一种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与其他行业的职员相比,图书馆员应更多注重的是利他(读者/用户)和组织理想目标,如尊重读者、关爱读者,尽可能帮助读者获得满意服务,而不是金钱报酬[5]。”这些都决定了图书馆员职业认同内涵的特殊性,也要求图书馆员必须具有高于普通职业的一系列精神与素质。
1.4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对该职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的行为要求,也是其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图书馆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行为,即对其为之服务的读者或用户具有强烈的忠诚,尊重读者隐私,确保知识自由、平等利用。也就是具有“图书馆精神”,以追求公共利益和社会效益为天职。
1.5 职业文化
是组织成员内化的、共同的系列行为、情感和心理结构。图书馆职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其对图书馆员这一特殊职业所赋予的使命感、荣誉感、职业心理、职业规范等方面的自觉认同与自愿遵从。
2 图书馆员职业化程度有待提升
谢拉说过:“服务,这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图书馆职业(员)永远是一个基于文献资源的服务者和提供者[6]。”图书馆员应该用特有的职业素养、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开展个性化、温和的、主动的、高技术含量的服务(即精致服务)来履行图书馆的使命。大英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的前身——英国国家科技外借图书馆的首任馆长厄克特(Urquhart)在《图书馆事业原则》一书中,把图书馆为用户服务列为图书馆事业18条原则之首;戈曼“图书馆事业新五律”也把“图书馆服务全人类”作为第一条[7]。知识存储与知识服务永远是图书馆职业存在的核心价值,加强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提升图书馆员的职业化程度,提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满意服务是图书馆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目前我国图书馆员群体的职业化现状来看,与真正的职业化水准还存在一定差距。
2.1 专业知识和技能整体水平较低
图书馆员职业化的一项基本要素就是要求图书馆员应具备专业化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接受了系统图书馆学专业培养出的图书馆员虽然基本具备了图书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在职业选择上则存在着分流严重或从业时间短暂的现象。根据中国图书馆学会资助项目“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调查分析课题”的调查,2002年至2006年图书馆学本科毕业生从事图书馆职业下降了8个百分点,从事非图书馆行业的上升了5个百分点。研究生层次有25.5%的硕士毕业生从事非图书馆职业[8]。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缺欠,加上部分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背离图书馆职业,使图书馆专业知识人才数量减少,大量非本专业的人员或根本不具备高等教育背景的“安置人员”进入图书馆,在弱化了专业知识对图书馆员职业化资质支撑的同时,也影响了图书馆员职业群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升,从而导致了图书馆工作效率和读者服务质量达不到职业化要求,并影响了图书馆员的职业地位。
2.2 职业认同感不强
职业认同感是从业人员职业化的基础,如果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没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正确认识,就谈不上对该职业的兴趣和爱好,也谈不上对该职业的敬业、爱业和乐业,更谈不上对该职业的执着和奉献。目前我国学习图书馆学专业的部分学生存在着在图书馆从业时间短暂或者干脆背离图书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图书馆界职业认同感不强并非个别现象,这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自身认识上的主观原因我们不能否认。在我们今天的图书馆员群体中,将图书馆工作当成一种事业理想来追求的人并不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图书馆员的职业化基础。图书馆职业(事业)的发展需要图书馆员对图书馆职业(事业)的忠诚,并为之做出奉献,以坚定不移的信念走自己认定的职业道路,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理念,为图书馆职业(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2.3 职业道德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职业形象的重要标志,《中国图书馆职业道德准则》高度概括了图书馆员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其内容涵盖了图书馆职业的各个方面。如:职业观念、社会责任、维护读者权益及行为规范等。因此,图书馆员在实践中必须体现出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承担责任的优良品德。但在现实工作中,服务不周、态度不好、质量不高、责任心不强等现象在图书馆从业人员中并不鲜见,与图书馆界大力提倡的图书馆精神、人文关怀和职业伦理等存在一定差距,服务社会和奉献自我的职业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提高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就是要克服与职业道德相悖的行为举止,以此树立良好的图书馆职业形象。
3 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的主要障碍
我国图书馆员的职业化建设不但需要自身的努力,即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人生观、责任意识和自觉遵守职业行为规范,同时也需要职业环境的保障。国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图书馆员职业具有下列特点:①有相关的法律确认图书馆员的专业地位;②有规范的职业资格制度并依托于专业教育机构;③有图书馆员的行业组织;④图书馆员职业向全社会开放;⑤图书馆员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职业声望和经济收入[9]。此5点是保障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对图书馆职业的统一认识也不可忽视。总之,目前我国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障碍表现在3个方面:
3.1 职业认识有分歧
早在1876年,杜威在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大会上宣布:图书馆工作成为专业职业的时代终于到来了,今天的图书馆员可以实实在在把自己的工作称为专业化职业(Profession)[10]。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图书馆学专业的核心知识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变得越来越模糊”,“非图书馆学专业出身的人员正在占据或顶替大量原有的图书馆员岗位”[1]。作为以知识资源与知识受众为连接纽带的图书馆员,其职业地位受到了冲击。时至今日,图书馆员是否为一个正式职业在学界仍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并有“准职业”和“半专业”之称。并且在社会职业分类中,对图书馆职业认识也相对模糊。“图书馆职业不吸引人,工作待遇低,人们不认为图书馆作为一种专业需要丰富的知识和信息技巧”[11],没有教师、医生等职业那样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注。一直以来,有关探讨图书馆员职业化问题的文章和专著并不多见,有学者认为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缺少理论支撑。尽管我们一再强调提高馆员素质、加强人力资源建设,表面看来与职业化建设的目标基本一致,但是,前者主要涉及到的是微观层面,即图书馆内部管理机制问题,而后者在涉及微观层面的同时,还涉及到宏观(国家法律、法规包括行业监督管理等制度体系)、中观(图书馆学会或协会的规范行业主体、行业自律等系列制度或宣言)两个层面,对整个图书馆职业产生影响。如果前者是个治本的问题,那后者就是个标本兼治的问题,二者之间成效如何,应不言即明。图书馆职业的发展,需要的是整个职业的良好职业化状态。
3.2 制度环境不完善
“职业”不仅仅意味着一种特定的工作岗位或工作关系,它还表示着一种特定的职业信仰和职业责任。“当我们认定一种工作属于职业的时候,它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征:①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②有专门应用的科学方法和实用技术;③有正式训练培养所用的教育计划;④有非常完善的从业道德准则;⑤有行业协会以及工作标准;⑥为公众服务的专指领域十分明确;⑦得到大多数非本专业人员的认可。图书馆从业者显然拥有上述这7个特征[3]。”但在现代社会,职业化不仅意味着专门的技能训练、工作经验的积累,而且还意味着某一特定的行业不是一个可以自由进入的领域,而是一个受到诸多限制的工作领域。如:职业资格制度。在图书馆员职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已基本实行,而我国仍处在理论的探讨中。我国图书馆行业实行的职称评聘制度不能完全体现职业资格准入的客观性。为了维护图书馆员的职业地位和专业荣誉,行业主管单位应加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且具可操作性的图书馆行业准入标准或准入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两方面,为进入图书馆行业设立一个准入门槛。使图书馆员职业化从入职伊始就有个较好的开端,培养馆员的职业化意识。
另一方面,“图书馆这种机构是社会为了满足人们对知识信息的获取而选择的一种制度安排”。“那么图书馆的发展就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安排本身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程度”[12]。事实表明,图书馆职业的发展与法律的推动和制度环境的优劣成正比。从宏观层面看,我国还缺少一部权威的《图书馆法》来确立图书馆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职业地位,也缺少从外部为图书馆行业自律提供监督管理的制度体系和规范行业主体、行业自律的法律依据;从中观层面看,图书馆行业学会或协会对行业自律方面还缺少一些相关的行业政策与标准,尽管《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图书馆服务宣言》在规范行业主体、行业自律方面能起到较好的作用,但似乎还略显不够。从微观层面看,侧重于行业内部执行行为和行业惩戒的法律也不足,图书馆内部管理体制上尽管有建章立制,但在很多情况下,受宏观制度环境的影响,一些看似健全的规章制度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章不循的现象时而有之,这对于有效规范图书馆员的职业活动行为极为不利。完善的制度约束和制度监督是职业活动行为规范化的保障。
3.3 图书馆实践、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学教育三大活动领域没有形成良性互动
一方面,图书馆学教育与职业训练日渐“冷”化。短期的职前培训和新知识的职业训练也越来越少。对于成熟的专业性职业来说,一套严格、高深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既是从业者完成复杂、专门工作的保证,也是区分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内行和外行的重要尺度。图书馆实践、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学教育3大活动领域本来应该是图书馆职业活动的一个良性循环过程,图书馆学教育“链条”的不牢固,导致整个循环链无法正常运行。即“教育的持续萎缩可能导致图书馆职业彻底失去支撑图书馆职业之专业化地位的基本条件;其他条件(如职业道德规范、职业知识体系、职业思维方式、行业协会等)也将因失去教育的支撑而遭到削弱[10]”。
另一方面,图书馆学研究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图书馆学是一门致用的科学。致用的目标对象是什么?当然不是图书馆,而是用户[13]。”可在图书馆职业活动的现实中,“理论”图书馆精神“激情似火”,而“实践”图书馆精神却“波澜不兴”;理论图书馆精神是“富有”的,而实践图书馆精神是“贫乏”的[14]。与实践脱节的理论只能是书斋里的理论,对学科专门知识权威的提升、对促进图书馆职业的发展并无多大意义。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是图书馆职业3大活动领域互为依存、良性循环的具体体现,也是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所必须经历的重要过程。
4 结语
加强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提升图书馆员的职业化程度是图书馆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图书馆员职业地位、维护图书馆员职业形象的迫切需要。而图书馆员的职业化建设问题又与馆员群体、行业学会或协会、制度环境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我们逐一理清,区别对待,加以解决。图书馆业界首先要做的是馆员群体与行业学会一起联手解决自身职业认同和行业自律问题,夯实自身职业化基础,以促进社会对图书馆职业的统一认识及制度环境的完善。而制度环境的完善有利于图书馆职业地位的提升,职业地位的提升又能影响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就业选择并有助于图书馆学教育链的正常运行。如果行业自律问题解决了,职业化基础就会牢固,职业认识统一、制度环境完善,图书馆员的职业化建设进程就会加快,图书馆员职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就会变为现实。蒋永福先生在《制度图书馆学:概念、内容、特点与意义》一文中指出:“图书馆职业化是图书馆制度化的产物,而图书馆制度化又以图书馆职业化为基础[12]。”对于图书馆业界来说,记住后一句比记住前一句更重要。
[1] 王子丹,吴汉华.图书馆职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2):16-23.
[2] 孙柏英.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3.
[3] 李家强.职业化员工必修的10堂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 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2002.
[5] 曹再芳.基于价值观的绩效考核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学刊,2009(5):36-39.
[6] 陈嘉慧.谢拉及其图书馆学思想.图书与情报,2004(3):78-80.
[7] 盛小平,刘泳洁.我国图书馆职业核心价值研究.图书馆杂志,2008(4):2-6,33.
[8]肖希明.调查引发的思考——图书馆学教育七问.图书馆建设,2007(6):25-28.
[9] 董明刚.对图书馆员职业专业化的思考.现代情报,2002(11):151-152,165.
[10] 于良芝.图书馆教育呼唤战略思维.图书与情报,2006(4):26-33.
[11] 叶继元,[美]Chaomei Chen.坚守与拓展:中美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科学定位的思考.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2):18-23.
[12] 蒋永福.制度图书馆学:概念、内容、特点与意义.图书馆,2009(6):11-13,16.
[13]程焕文.关于改变图书馆学研究立场的思考——从“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说起.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89-93,102.
[14]王梅.从“理论”图书馆精神到实践图书馆精神——关于“图书馆精神”两种解读的哲学思考.情报资料工作,2007(3):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