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读者阅读行为养成之我见
2010-08-15朱晓菁
朱晓菁
(江苏教育学院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13)
1 引言
阅读活动是人类延续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亦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活动之一,阅读行为一直被视为人类达到社会化的一项重要行为表征。人类之所以和其他动物不同,主要在于人类能透过图文的阅读,加以沟通并吸收、传承知识,累积经验。网络时代,由于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式媒介的兴起,使得文字不再局限于以印刷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网络以其自由、开放、多媒体与数字文本的特点,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特别是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读者——大学生,他们已不再是单一的印刷文字的体验者。纸质文献的阅读量逐渐减少,网上阅读的时间随之增多,很多人担心“一旦完全告别纸质文本而仅仅是依靠网络的话,很有可能是真正阅读的完全终结”[1]。笔者认为,虽然阅读更应该是缓慢地品评与回味,快速阅读、相关主题阅读、图重于文字等特点使得网络阅读呈现“浅阅读”、“轻阅读”的浏览表象,而浏览终究无法替代阅读,读书却是既需要阅读,也需要浏览的。高校图书馆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养年轻读者阅读行为的重任,以传统的阅读精神引导网络阅读,促使读者将浏览自觉升华为“深阅读”、“深思考”,鼓励读者运用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快速阅读、鉴赏阅读、移动阅读等多种阅读方法,以求获得知识和乐趣,提升网络时代的阅读质量。
2 高校图书馆培养读者阅读行为的途径
2.1 提高读者的阅读情商
科学家发现,大脑控制情绪部分(边缘系统)受损的人,可以很清晰和符合逻辑地推理和思维,但所作出的决定都非常低级,人类只有综合运用大脑的情感部分和逻辑部分,才能做出正常举动。1990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罗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教授为此提出“情感智商”(emotional quotient,即情商)这一概念。阅读情商是针对读者而言的阅读求知行为的整体情绪品质,及其对阅读求知状态的适应能力。“阅读情绪”表现为个人或群体阅读行动中的心理状态。阅读求知情绪品质的高低,适应一个时代的阅读求知状态能力的大小,直接反映阅读情绪的优劣[2]。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以出色的专业素质感染读者,启迪读者的智慧和开发读者的潜能;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大学生读者愉悦身心,调节情绪,进而培养读者的阅读认知能力;营造阅读氛围,以诗歌朗读会、精品图书研讨会等群体互动的形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只有提高读者的阅读情商,倡导由“时尚休闲性阅读”向“温故而知新的经典性阅读”升华,只有进入既广泛又深入的阅读境界,才能提高以知识为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和公众创新力,这也是一切阅读行为的出发点和人类阅读学的终极目标。
2.2 关注读者感知价值
“读者感知价值是读者对其所需信息、知识或服务效果的评价和感受,是在图书馆服务过程中或服务结束后获得或形成的,它检验着图书馆的服务,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3]。”关注读者感知价值能够提升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水平,引导读者进入“深阅读”、“深思考”的阅读境界。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高校图书馆具有“社会文献信息流整序、传递(信息职能);开发智力资源与进行社会教育职能;搜集和保存文献遗产职能和消遣娱乐功能[4]。”
对于大学生读者,高校图书馆主要承担着教育职能,虽然低年级阅读休闲期刊的读者相对较多,读者仍然普遍地将图书馆作为学习资源加以利用,半数以上的读者到图书馆是为了借阅图书和自习。读者到馆频次直接影响图书馆资源利用情况。
读者的感知价值随着“比较重要”、“一般重要”而逐步下降,当读者认为图书馆“非常重要”时,读者对图书馆的感知价值比较强烈。高校图书馆应努力让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服务过程中感受图书馆的学习价值,通过提高读者的感知价值,培养读者科学的阅读行为。
2.3 深化导读工作
2.3.1 建立专业书评系统
身处知识爆炸的时代,读者面对丰富的馆藏文献、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不知所措。有60%的人读什么书、买什么书受到书评的影响,特别是学习性的专业图书更需要好的学术书评来指点迷津。书评一方面可以帮助读者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图书馆专业图书的利用率和借阅率。高校图书馆有责任收集媒体及专家书评,鼓励教师和学生读者参与书评活动。除了完善以往的新书推荐、墙报等传统的书评形式,进一步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深入的报道、揭示和宣传;还应该提供便利的检索平台和多种检索途径,实现与OPAC系统无缝链接,参与书评网站的互动,加强对媒体书评的利用,重视以读者为主体的交流,建立资源多样化、内容层次化、结构立体化的专业书评系统。[5]专业书评系统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专家评书、馆员荐书、读者品书三者结合起来,为读者提供大众化、实效性的书评论坛,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互动模式的专家书评数据库。充分发挥书评的导读功能、导借功能、评价功能、教育功能和反馈功能,为读者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提供更全面、更客观的图书评价和图书推荐。让读者在众多的文献资源中能够筛选图书,通过图书的内容体现不同读者的主观价值;让读者在该系统内就阅读的书籍各抒己见,相互探讨,真实体现读者基于不同角度的个性化评价和不同见解,激发读者延伸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读者的阅读水平。
2.3.2 编制“选读书目”
“选读书目”又称“导读书目”、“推荐书目”、“举要书目”等,是一种“针对特定读者群的需要,围绕某一专门问题,推荐一批经过选择以辅导读者阅读而编制的书目”。我国历代有荐书传统,从唐代敦煌遗书《杂钞》,到胡适的《一个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和梁启超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均是指引读者了解相关学科、相关知识领域的阅读门径。“选读书目”的核心在于“可读性”,从书籍内容、文笔流畅方面分析读者的视觉审美和文化欣赏心理,[2]培养和提升读者的阅读欣赏能力。高校图书馆要高度重视“选读书目”的编制工作,一方面定期编制借阅频率高的图书目录、点击量大的优秀电子书刊目录,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置由读者评选出来的“名作欣赏”排行榜;另一方面,由专家教授编制、推荐启迪读者心灵,引导读者感悟人生,提高判断、推论、比较、鉴别、领悟等分析理解能力的书目。通过多层次专题讲座,培养读者在鉴古识今、励志惜时的阅读过程中,提高阅读技能,从而获得创意、创新和创造的能力。
2.4 建立网络环境下多元化的阅读平台
2.4.1 举办听书会
所谓“听书”是一种个性化的信息接受形式,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歌唱比赛。著名作家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同一个高尚的人在谈话。”德国人的“谈话”方式就是“听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有专门机构将纸质书籍录制成磁带,播放给有阅读障碍的人或盲人听。当今科技的发展赋予“听书”新的内涵和形式,国内第一家专业听书网站“时代听书网”(listenbook.com.cn)使沉默的图书变成动听的世界,目前已经有3万多会员,每天下载流量达到8000人次以上。[6]成长于多种媒体时代的读者,选择“听书”这一新的阅读方式,可以充分利用旅途、运动及等候之类的闲暇时间,享受到自由的、不受时空限制的“阅读”乐趣。而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文化科技活动中心,必须正视时代的变迁。一方面,组织专家教授为读者朗读好的作品,启迪读者的心灵,在“听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读者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组织资深咨询人员为读者及时筛选和链接书刊讯息,供读者免费检索,激发读者延伸阅读的兴趣;自建精品书籍诵读数据库,方便读者下载,主动培养读者的阅读行为。
2.4.2 实施移动阅读
“移动阅读”,即随身阅读,是以移动阅读设备为载体,对以电子版方式在互联网上出版、发行的文本信息、图像、声音、数据等多种信息形式的内容,通过便携式阅读终端进行有线下载或无线接收,最终实现阅读的一种新方式。它不但融合了传统纸媒体的书写和互联网的交互特征,还包括了无线的基本特征——移动、即时。“移动阅读”的对象主要为电子书。电子书(E-book)是指将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盘、磁盘等存储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播,并借助于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来阅读的图书。[7]学业的繁重、就业的压力,使读者很难有大量时间到图书馆进行阅读,“碎片化读书”成为读者不得不采用的方式。而手机、笔记本电脑、MP3、MP4、PDA等便携媒介日渐普及,电子书产业链的完善,手机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阅读成本的下降等也给“移动阅读”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移动阅读以其节约资源的无纸化阅读、出版与发行同步进行的快捷信息、丰富的内容、方便的检索、低廉的价格以及购买、收藏便利等优势获得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图书馆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发挥自身拥有大量文献资源的优势,通过技术和管理的衔接,将纸质文献转化为电子格式,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读者使用便携媒介通过图书馆网站阅读、浏览,既能促使读者利用图书馆,提高图书的借阅率,也使得读者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重拾阅读的乐趣。引导年轻读者从阅读手机文学逐步将兴趣转移到传统图书馆来,培养读者终生阅读的行为和习惯。
2.5 优化阅读环境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环境一般只涉及图书馆的借阅条件,是否安装空调,借阅能否一体化,有无联机打印机,读者在图书馆能否安静地读书等等。笔者认为,现代图书馆还应包含阅读的软环境。除了为读者提供宽敞明亮的阅览空间、便捷的上网设备以外,更重要的是为读者创立舒适的阅读情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图书馆工作人员轻柔的话语、娴熟的业务技能所体现的优秀职业素质,既可以感染大学生读者文明利用图书馆,亦使得读者对图书馆产生亲近感;丰富而有序的纸质文献和检索便利的数字资源,吸引读者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不忍离去;多层次、多方位的书刊导读和各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专题讲座,让读者喜欢到图书馆读书。阅读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潜在课程,阅读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与阅读环境、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交往等的相互作用,导读和讨论是阅读环境的重要构成因素。实践证明,优化阅读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年轻读者对图书馆的感情和阅读行为。
3 结语
阅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信息时代,阅读能力仍然是重要的信息素养之一。人类的生活和行为并没有因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全然改变,仍然保留许多传统的沟通及互动模式。藉由各式媒介的兴起,成长于后阅读时代的读者拥有更多的选择。高校图书馆必须认真研究后阅读时代的阅读特点,以传统的阅读精神引导网络阅读,重视培养大学生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提高年轻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技能。
[1] 王宏德.网络时代大众阅读习惯趋势[EB/OL].[2008-09-12].http://www.ccdy.cn/pubnews/454019/20080912/553709.htm.
[2]徐雁.读者的“阅读情商”和读物的“可读性”问题——以“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中的两份“选读书目”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09(3):7-9.
[3] 秦雪风.图书馆用户感知价值的提升策略[J].图书馆论坛,2007(1):40-41,77.
[4] 董炎,邢素丽.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员[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16.
[5] 张素.建立图书馆专业书评系统 提高图书利用率[J].图书馆建设,2009(3):67-68,72.
[6] 乔菊英.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举办听书活动初探[J].新世纪图书馆,2009(3):10-12.
[7] 曾妍.移动阅读在图书馆实施的可能性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9(2):70-72.
[8]张小红.走出书斋——浅论移动阅读[J].现代情报,2007(2):188-190.
[9] 吴汉华.读者感知价值调查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09(3):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