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自然主义看《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

2010-08-15何志敏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硬汉威尔逊玛格丽特

何志敏

(福建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从自然主义看《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

何志敏

(福建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是海明威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以往的研究大多从玛格丽特开枪打狮子的动机去分析这篇小说,但该论文则侧重从自然主义的观点入手进行分析,首先对海明威及这篇小说做了一个简要的概括;然后提出问题:麦康伯是否是真懦夫?针对这个问题,论文从自然主义的两个方面: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对麦康伯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结论:麦康伯是个真正的“硬汉”而非胆小鬼;最后从海明威本身的性格特征及其对“硬汉”的描写得出麦康伯其实是海明威自身的写照。

懦夫;“硬汉”;自然主义;遗传因素;社会环境

海明威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名医生,母亲非常热爱音乐。海明威从小就生活在具有严格宗教意识和种种清规戒律的橡树园的环境中,同时他也在母亲为他营造的高雅的艺术文化氛围中逐渐成长起来。因此,他被称之为“橡树园的骄子”。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对航海、出游、打猎等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运动有狂热的兴趣。由于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海明威在性格上既宽厚仁慈又唯我独尊,既和蔼可亲却又盛气凌人。同时他也不忘在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勇气,他把世界看成是拳击场,任何人只有还击才能生存。他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并把死亡当作一种美的事物来享受。他曾经说过:“死自有一种美,一种安静,一种不会使我惧怕的变形。我不但看到过死亡,而且读到过自己的讣告这样的人为数不多。”这一段话明确地表明了海明威对死亡的态度。这跟小说中麦康伯重拾自信和勇气之后所引用的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中的一段话:“凭良心说,我倒并不在乎死了一次不能死第二次,我们谁都欠上帝一条命;我绝不存在那种卑劣的心思;死也好,活也好,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无论如何,今年死了明年总不会再死。”是一致的,在麦康伯的身上可以找到作者的影子。

小说讲述的是35岁,十分富有的弗朗西斯·麦康伯同漂亮迷人的妻子玛格丽特去林中狩猎的故事。开始麦康伯因面对一头从灌木丛中窜出的狮子落荒而逃,便在公众面前落下个“胆小鬼”的名声。他的妻子玛格丽特更是为此感到气愤和丢脸。因此,她故意与英国的职业猎手罗伯特·威尔逊调情,以羞辱丈夫,麦康伯因无法忍受妻子的嘲讽和不忠,终于重拾自信和勇气,在射击公牛中表现得非常勇猛,这让妻子和威尔逊刮目相看。但最后在猎杀一头受伤的狮子的时候,他却意外死在了妻子的枪下。

一、麦康伯是否真懦弱?

麦康伯35岁身体非常健康,精通场地球类运动,是个富有之人,算得上一个好丈夫。但就因为在面对一头受伤的狮子而临阵脱逃的事,他被别人、甚至自己的妻子视为“胆小鬼”。他之所以被人嘲笑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猎人威尔逊面对狮子临危不惧,并开枪打死了狮子,这就反衬出麦康伯的懦弱;第二,麦康伯是个身材高大身体健康的中年男子,而他的对手仅仅是只受伤的狮子。猎人威尔逊确实是勇猛无比,但他始终是职业猎手,这是他的行当,而麦康伯只不过把狩猎作为消遣,作为娱乐和兴趣爱好,因此拿威尔逊的强项和麦康伯的弱项做比较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麦康伯仅仅是一普通常人,尽管狮子已经受伤,但它的凶残丝毫未减或者因为要报复人类的迫害而有所增加。所以,任何一个非职业猎手在遇到这种惊险的场面都有可能会落荒而逃,这是人类正常的心理,并不能说明麦康伯就是懦夫。

二、自然主义观点下看“硬汉”麦康伯

麦康伯因为临阵脱逃这件事情内心非常苦恼,他感到害臊,感到空洞的恐惧,而此时此刻的玛格丽特非但没有给丈夫安慰和鼓励,反而表现出鄙视的态度,甚至在丈夫面前公然与威尔逊调情,给丈夫戴“绿帽子”。“她把手从他的手心里抽了出来,他们坐在那儿,他的妻子向前凑去,把手放在威尔逊的肩膀上,他扭过头来,她从低矮的座位上向前挥出身子,亲了亲他的嘴。”这一举动无疑刺痛了麦康伯的自尊,他不能容忍被人视为“胆小鬼”,更不能容忍妻子的不忠和背板,于是在第二次狩猎时,他表现得异常勇敢,在面对三只凶猛的公牛时,他勇敢地冲向前,奋力射击,没有丝毫畏惧或退缩。“三头庞大的黑油槽车一般的公牛飞快地穿过大草原的另一头的边缘;狩猎者们驾驶汽车以每小时45英里的速度穷追猛赶;威尔逊和麦康伯翻身跳出车外便开火,两人均弹无虚发,表现了高超的猎人技艺。”从汽车里,玛格丽特看到了公牛冲出灌木丛向威尔逊和麦康伯猛扑过来。两人不停地开枪,但公牛仍不停地往前冲,麦康伯仔细瞄准,即使公牛近在眼前他也毫不畏惧。终于在射击公牛这件事情上麦康伯让妻子看到了一个不同的他。“今天,他成了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麦康伯感到一种他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抑制不住的和莫名其妙的快活。”他确实是变得勇敢了,这一点在他最后一次去狩猎狮子时也看得出,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麦康伯从一个人们所认为的“胆小鬼”变成了一条“硬汉”?

“达尔文进化论打破了传统哲学与神学对神及人类的理想主义概念,产生了悲观忧郁的新自然主义哲学。在新自然主义哲学中,人不再是上帝的产物,而是与一般动物一样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是漫长的自然进程的结果。人类的命运不是由万能的上帝决定的,而是由机械的、盲目的自然力量控制的,在茫茫宇宙面前,人显得非常渺小,对于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人的命运是由遗传因素和生活环境决定的。”人仅仅是一种被动的存在,天经地义地要接受自然力或某种社会力量的驱使,理智判断和道德选择失去了意义。遗传和社会环境决定人的特性和行为方式。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往往归于进化程度的高低、适应社会环境的大小。

一方面,自然主义认为人的命运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既然麦康伯在后来几次的狩猎中都表现得非常勇猛,面对比他凶残百倍的公牛和狮子都面无惧色,那么可以看出麦康伯从骨子里就具有男子汉气概,这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第一次的脱逃只是因为他完全没有适应这种场面,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如何去应付一头狂暴的狮子。自然主义作品中的人是不靠理性、思想行事的,他们的行为出自他们的本能,是心理与生理因素、遗传因素决定的,是理性与本能、灵与肉内心搏斗的结果,最后总是人的本能占上风,理性总是被抛弃,人物总是按本能的驱使行动,而导致悲惨的结果。麦康伯后来在勇敢面对公牛和狮子的时候,他的行为已经非理性所能控制,他完全是按本能在行动,这就导致他最后在射击狮子时,完全忽略了自己的生命安全,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将狮子杀死,最后他却死在了妻子为了保护他而射击狮子的枪下,造成了悲惨的结果。此时的麦康伯所表现的正是兽性的根子,他的思想意识已经死去,人的生物可能取代了理智,生理的人取代了社会的人。正如左拉所认为的:“在所有的人身上都有人的兽性的根子,正如人人身上有疾病的根子一样。具有思想意识的人已经死去,我们的整个领域将被生物的人所占有。”自然主义注重表现本能欲望对人的行为的驱使,并支配人的命运。

另一方面,人的命运更是由社会环境来决定的。“自然主义主张环境决定生理,环境决定了人物发展变化的命运,决定人性善恶或人的生理机能,遗传基因的复现,环境决定人的本质属性。”麦康伯在第一次脱逃之后,他就一直忍受着被人瞧不起,因为他当时所处的环境接近大自然,像小说中所描述的:“在非洲没有一个女人打不中狮子,没有一个白种男人逃跑。”不仅如此,她的妻子玛格丽特又不断给他施加压力,以和威尔逊调情作为报复麦康伯胆小懦弱的手段,环境犹如牢笼,牢牢地禁闭着麦康伯,在精神上摧残着他,使他无比的痛苦,处于这种逼人的环境下,麦康伯有一种欲望,一种危险的渴望,即他想具有勇猛的男子汉气概,于是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麦康伯就有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遭遇和命运结局。在一种被人瞧不起的环境中,麦康伯在努力地挣扎,他企图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别人特别是妻子对自己的看法,以求得能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空间。所以,麦康伯在面对那头受伤的狮子胆量未能经受住考验的时候,他想凭借对付公牛再来考验下自己的胆量。他不仅准备好了,而且渴望接受这场考验,并且确实通过了这次考验。左拉说:“生活在他创造的社会环境中的人,他每天都在改变这种环境,他自身在其中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此时,他妻子的态度立即转变,她大加称赞丈夫太了不起了,威尔逊也对他刮目相看,威尔逊于是开始喜欢麦康伯,并称麦康伯不会再当王八了。环境是世界上一个强有力的东西,它无视一切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并左右人们的生活。麦康伯处于这样一种把男性气概视如珍宝的环境下,他无能为力只有奋力搏击。在这种环境中挣扎,饱受煎熬,即使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此时人的自由意志微乎其微,在环境面前显得太苍白无力。

因此,在海明威笔下,麦康伯并不是很多人所看到的那样是个懦夫,他其实是个魄力十足、男子汉气概不乏的一个“硬汉”角色。他这种男性气概是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力量的双重作用下获得的,他在最后一刻获得了妻子及旁人的认同,拯救了自己的灵魂,最后也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三、“硬汉”麦康伯:海明威自身的写照

海明威笔力的把握在于,让其主人公临危不惧、处之泰然,表现出一种“压力下的优美风度”。麦康伯这个“硬汉”品格正是在如此严峻充满压力的环境中体现出来的。面对别人的嘲讽、妻子的背叛,他并没有反驳指责或者辱骂,反而表现得非常淡定、冷静。正是在这种痛定思痛的环境下,成就了他“硬汉”的角色。但命运是残酷的,麦康伯的努力让他变为成功者的同时又成了失败者。从胜利的角度说,麦康伯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但在失败上而言,他是以生命为代价。人类的不幸与悲剧或许就在这里:“你明明知道胜者一无所得,却偏偏要以胜者自居。”这恰好也代表了海明威本人的心声:一个人可以被毁掉,但不能被打败。所以最后海明威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像小说中麦康伯一样,他们都不是被打败的,他们在精神上是胜利的,他们在骨子里都同样有那些傲气:永不服输的“硬汉”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1]库尔特·辛格.海明威,一个巨人的生与死[M].北京:昆山出版社,1981.

[2]陈良廷.短篇小说全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40,26,39,11.

[3][美]肯尼思·S.林恩.海明威[M].任晓晋,胡孝申,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608.

[4]张祝祥,杨德娟.美国自然主义小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3.

[5]蒋承勇.欧美自然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79,97,113.

[6]吴然.“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的演绎[M].北京:昆山出版社,2005.1:184,188.

I106

A

1673-0046(2010)10-0192-03

猜你喜欢

硬汉威尔逊玛格丽特
硬汉合体
逃家小兔
双面威尔逊
玛格丽特·米德:20世纪著名的人类学家
威尔逊视角下的劫后南京栖霞山——兼论辛德贝格与“威尔逊栖霞山之行”
硬汉2006
NBA10大硬汉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
硬汉柔情
威尔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