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权与图腾

2010-08-15赵叶花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黄帝图腾崇拜

赵叶花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王权与图腾

赵叶花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华夏子孙一向被誉为“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在封建社会,它又是帝王的代称。论文在简略分析图腾崇拜的起源、图腾生育信仰产生的原因及龙图腾形成的基础上,探讨封建统治者如何利用民众对“龙”的崇拜、敬畏心理,将自己神化为“真龙天子”,从而巩固封建统治。

图腾崇拜;图腾生育信仰;龙图腾;王权

自古以来,历代帝王都自称“真龙天子”,是龙的化身、上天之子,秉天之命,替天而治。他们的出身也就成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真龙降世的传奇,老百姓也对此信以为真,因而五体投地、俯首称臣。那么皇帝为什么自称是龙,而不是其他东西呢?他们又是如何由龙变成人,而凭借王权凌驾于万人之上的?这恐怕要追溯到原始时代的图腾崇拜了。

一、图腾生育信仰与帝王降世

图腾(totem)一词最早为北美印第安方言,在中国,严复第一次将它译为“图腾”。其准确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但大致来说,图腾现象的产生基于人类早期的低级思维——相互交织的混沌思维。原始时代人们不能区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把人类群体和动植物群体混同起来。不能区别人与外物,特别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异。把人类的血缘关系转嫁到动物群中,认为人与周围的动物之间就像人与人之间一样存在某种血缘关系,于是将这种动物认作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等亲属,并希望得到这种动物的保护。这就是图腾亲属。随着抽象思维的产生,人类开始寻找自己的起源,很自然地把图腾物群体中的某一个视为本群体的祖先,即图腾祖先。人类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使原始人认识到人和物之间有很大差别,图腾不能生人,群体不是起源于图腾。但图腾祖先观念在原始人头脑中已经生根,于是图腾转而成为氏族群体的保护神或标志。

所谓图腾生育信仰,就是相信胎儿是由图腾物或图腾物的灵魂转化而成的。原始时代的人由于生产力低下,知识水平十分有限,仅凭生活经验简单推论,食能止饥、饮能止渴,但性生活却与怀孕无必然联系。因为性生活距胎动时间较长,而原始人认为,胎动之际才是怀孕之时。再加上有些妇女终身不孕,他们就更相信受孕不是性生活的结果,生育是由于图腾入居妇女体内。妇女若要生育,就必须接触、目视图腾或图腾象征物。

古籍中有许多女子感生始祖的传说即是这种意识的反映。如关于周始祖后稷的诞生的传说,《史记·周本纪》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名曰弃。”此处“大人迹”“巨人迹”其实就是熊的脚印,周民族以熊为图腾,因避讳之故,不能直呼其名“熊”,而称其为“大人”“巨人”。

另一种情况是,相信妇女怀孕是因为吃了图腾物所致。原始人发现妇女怀孕时,腹部胀大,便误认为是吃了什么东西所致。当他们看到动物蛋可以孵化出小动物时,便认为人吞食图腾动物的蛋也能生子。

商族以鸟为图腾,不少古籍记有简狄吞鸟卵而生始祖契的神话。《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洛,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秦始祖亦传说系吞卵而生。《史记·秦本纪》:“秦之先,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坠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凡此种种传说,大同小异、不一而足。

这种感图腾而孕与吞食图腾而生的观念,根深蒂固地留在人类的意识中,并伴随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使人们相信人可能会由某种动物转化而来,从而为历代帝王乘龙而降作了绝妙的铺垫。

原始社会末期,某些氏族、部落首领不愿放弃已获得的权力,为避免大权旁落,便利用部落成员对图腾的崇拜、敬畏之心,将图腾物据为己有,宣称自己是图腾的化身。这样公共图腾就逐渐成为部落首领的个人图腾。首领像图腾物一样,成为与众不同的人、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人、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以此达到巩固政治权威的目的。于是后世帝王如法炮制,图腾也因此而与王权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龙图腾崇拜与政治权威

远古时代,几乎每个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物。起先都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或无生物。随着人类思维的进步、想象力的丰富,对于他们崇拜的神秘的图腾,必然会进行一些再创造,使它与自然界的同类相比,具有不同凡响的威力。龙图腾正是人类再创造的产物。闻一多认为,龙是“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也就是说,它是随着民族的产生而出现的图腾。罗愿《尔雅翼》记载:其,“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但它的主体是蛇(具体说是蟒蛇)。它是在蛇的基础上,融合其他图腾形象,逐渐演变而成的。图腾的形成,实际上反映了各氏族部落兼并、融合生成汉民族的过程。

史前时期,以牧为主的北方黄帝部落以虎、熊等猛兽为图腾物,而以农为本的南方蚩尤部落则以龙蛇为图腾物。传说黄帝与蚩尤部落之间曾有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结果黄帝部落大获全胜,并向南扩展,进居黄淮、江淮流域。南迁之后,为了缓和南北文化之间的矛盾,平息被征服者的反抗,以及维持统治秩序,黄帝部落不得不入乡随俗,把南方部落的龙蛇图腾也作为自己的图腾,吸收与之相关的文化习俗。另外,南迁之后,黄帝部落由游牧或半游牧的生活向农业定居生活过渡,不得不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文化体系。由于雨水是农业的命脉,以农为主的原蚩尤部落凡遇干旱或洪涝都祭祀自己的图腾——神龙。而黄帝部落的图腾——猛兽却无兴云布雨的功能,便学原南方部落祭龙求雨,于是很自然地吸收了他们的龙文化。

但一种原有的文化系统对另一文化系统的吸收不可能是全盘的,必定要经过改造、创新,才能与自身的文化体系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使新的文化元素具有本民族的特征。所以具有兽文化特征的黄帝部落对南方部落原有的龙图腾进行了重塑,将其瘦小的蟒蛇头换成威武的兽头,并添上兽类的足和爪,创造了华夏第一龙。经过后世统治者与人民不断加工、完善,才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威武神气、腾云驾雾的完美的中国龙。

对于龙的崇拜除了图腾崇拜以外,还有自然崇拜的因素。由于自然力和自然现象,特别是干旱、降雨,对原始农牧业生产影响极大。原始人开始观察:为什么雨水时有时无?为什么下雨时雷电交加,风云大作?雨水和闪电风雷有什么关系?他们不理解闪电的成因,在相互交织的混沌思维作用下,在图腾化身信仰的启迪下,再加上闪电很像蜿蜒的大蛇,而且蛇每年都要蜕壳,当人们看到蛇壳时,便以为蛇蜕壳化为闪电飞向天空去了。而闪电过后,倾盆大雨往往接踵而至,所以人们深信是蛇化身为闪电带来了降雨。此外,立夏后是蛇的活跃期,而此时降雨也最多,且降雨多的地方蛇也多,这些现象在原始人那里,都无可辩驳地成为闪电是蛇的化身的有力证据。在以农立国的中国,雨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当蛇变形为龙,成为民族的图腾圣物,并且成为能够呼风唤雨、主宰风调雨顺的神灵时,自然受到人们的虔诚崇拜。

历代帝王正是利用百姓对神圣的龙图腾的敬畏,对能兴云播雨的神龙的尊崇的心理,大肆渲染自己“真龙降世”的出身,以便名正言顺驾驭万民,巩固自己的统治。例如:传说附宝“见大电光而生黄帝”,故黄帝为“黄龙体”,“龙颜”“有圣德”。颛顼父昌意“遇黑龙负玄玉图而生颛顼”,故其身上“有文如龙”,庆都与赤龙交合而生尧等等,这些帝王传说都与龙有关。有意制造这种种传说是为了神化帝王,以巩固政治权威。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虽然各种图腾文化元素已大部分消失,但人们对龙的崇拜之情并没减弱,相反,由于统治阶级的强化宣传,特别是汉代以后,皇帝为龙种、真龙天子的观念反而加强了。《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明,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其实是刘邦及其亲信们为了树立权威而编织的弥天大谎。刘邦出身寒微,比不上六国诸侯王后裔的身份、地位高贵,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就编造了荒诞的诞生传说,以使臣民顺服。从汉高祖之后,龙才真正成为皇帝和皇权的专门象征,并由此创造了一系列专用名词:龙体、龙颜、龙位、龙床、龙辇、龙袍等等,除皇帝以外,任何人胆敢僭越,便是大逆不道的死罪,从而将皇帝和皇权推上了一个独一无二、不可侵犯、不可动摇的神圣地位。

由此可见,在中国历史上,王权的崛起与图腾崇拜密不可分。古代帝王借助图腾的威力,利用人们对龙图腾虔诚崇拜的心理,巧妙地将龙图腾窃为己有,把自己说成真龙天子,是传说中具有无穷威力的龙的化身。于是人们便像崇拜龙图腾一样崇拜帝王。龙图腾无形中由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变成了帝王个人的保护神。

[1]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J5

A

1673-0046(2010)10-0166-02

猜你喜欢

黄帝图腾崇拜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这条比较傻》等
再来一瓶
关注食品安全
古蜀国的宗教崇拜
我崇拜的那条“龙”
西夏天崇拜研究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