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2010-08-15周晓瑜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政治课政治课堂教学

周晓瑜

(宜兴技师学院,江苏 宜兴 214206)

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周晓瑜

(宜兴技师学院,江苏 宜兴 214206)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位教师始终追求的教学目标。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教师必须学会取舍,教师舍去的只是一些已知、易知的知识和自我表现欲,而学生得到的却是未知、难知、必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学习的方法和快乐。论文着眼于政治课堂的有效教学研究,分析有效教学的意义,以及如何在政治课堂中实现有效教学。

新课程;政治学科;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能引导全体学生的学习收到实效的教学,能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的教学,能引导学生力求更高效率有所收获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有效教学不以教师课堂讲了多少为衡量标准,而是指通过一段教学之后学生是否进步或者发展了。

一、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

(一)政治学科教育功能的需要

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利益关系的多样化、网络传播的快捷化,导致广大中小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乏。政治课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政治课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改变政治课堂低效现象的需要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兴趣不浓、教学效率低下,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智育和德育的双重功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双重的。有些政治教师认为,政治课理论性强,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比较抽象枯燥,与中学生的心理年龄有一定的差距,政治本身是枯燥的,上得再好学生也不会爱听。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晦涩、乏味、空洞,国家政策法律条文繁琐冗长,因此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要想彻底改变以上现象,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该学习有效教学理论,领悟有效教学实质,贯彻有效教学原则,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根据政治学科特点,将有效教学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政治课的育人作用。

(三)顺应政治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又一新的举措。其宗旨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一举措,为教师改变以往的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创新学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和余地,也给当代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更利于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怎样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教学目的:追求“得意忘形”的目的

现实教学中,有感于两类课:一是在各类公开课、比赛课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教师采用非常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以此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进而争取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二是在许多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板书多,学生除了不停地记笔记或机械性地回答些问题外,真正激发思维的不多,“满堂灌”现象严重,或者“满堂问”、填空式问答,不懂的问、懂的也要问,缺少针对性。这两类课,其实问题不在于课堂教学形式是“丰富多彩”还是“呆板单一”,而在于课堂教学所采用的形式能真正给学生带来什么。为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形式应该追求的是“得意忘形”。课堂教学中的“形”可理解为教师组织、利用教学资源所采取的各种教学形式。“意”可理解为学生以课堂教学形式为平台,让学生得到对自己的发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学生得到包括新课程所倡导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着力点的定位是必须“意”而不是“形”,应该是“形”为“意”所用,而非以“形”代“意”;其理想的结果应该是“得意忘形”,而决不是“得形忘意”。

(二)教学策略:树立“弃佳求适”的观念

一位优秀的教师面对日益丰富、充满灵性的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必须在课堂教学策略上树立“弃佳求适”观念。换句话说,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面对众多的教学策略,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应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依据教学设施、自身及学生特点加以分析、选择,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例如,《政治生活》的“民族精神”内容中有“爱国主义精神”知识点,笔者选取了几首诗歌,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渗透爱国情感,并利用自身的朗诵特长朗诵了此诗,以此为基点进行教学,效果不错。

(三)教学方法:采用“冲突法”

1.新旧观念冲突法

例如,在《生活与哲学》中讲解“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时,设置了一个问题:古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平时也经常用到“心想事成”。这两种说法对吗?学生都说这两句成语经常用到,特别是用来祝福对方,认为用起来既无语病又是大家的习惯,难道还有什么不妥之处吗?于是,笔者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认真思考、充分讨论,心境豁然开朗: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事就要谋事,反对消极等待的思想;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事情办好,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否则,“心想”不一定能“事成”。

2.情景分析冲突法

例如,在《政治生活》第三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学习中,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教师播放小品《信佛的母亲和读高一的女儿》,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由此形成了有价值的课堂冲突,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讲授新知识,必然会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3.热点辨析冲突法

政治科目的特殊性使学生在政治学习上有偏见,存在“政治无用”的观念,而如果学生认为学习没有价值,或认为自己不可能学好知识,那么就很难具备积极的学习动机。政治课教师要加强教学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凡是有利于讲透基本原理、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和理解观点的实例,教学中都应大胆联系并给予科学的解释。社会热点与教材观点产生的某些差异,正是学生想透彻理解的东西,教学中灵活应用此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兴趣、启发思维。

4.实践探究冲突法

例如在《合理消费与消费结构》一课的教学中,教材给出了关于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故事,反映了不同国度的两位老人不同的消费观。同学们对此争议很大,于是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两位老人在消费观念上会有如此差异?(2)在我国现阶段,更应鼓励哪一种消费观?为什么?进而再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找出自己和父母之间在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原因并探讨两代人在消费观念上各自的优点与不足。这样就把课堂内的教学过程延伸出去,也许学生不能将问题回答得很完整,但他们已经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了怎样认识外界事物和实验的基本方法,甚至通过与父母的沟通,使两代人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去探讨如何使家庭消费更加合理,这实际不正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

三、对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的反思

中学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及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作为政治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政治课程的学科特点,针对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确立起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人本主义教学观念,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选择和创造最适当的教学艺术和技巧,深入学生的心田,使每堂课都成为学生提高思想素养的阶梯。政治教师如何科学有效地设计、指导、实施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有效教学理论的学习与应用则成为必然选择。教师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与技术,改变教学观念,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设计,应用多种有效教学策略,进行高效率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最大程度地完成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培养目标,最终完成教育目标。

[1]刘庆昌.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2001,(1).

[2]蒋成禹.关于教学的理论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5).

G642

A

1673-0046(2010)10-0140-02

猜你喜欢

政治课政治课堂教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如何上好政治课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