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回顾与前景展望

2010-08-15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残疾人竞技体育

刘 颖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中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回顾与前景展望

刘 颖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残疾人体育的开展与残疾人解放运动都经历了从社会隔离到回归社会到融入社会的过程。残疾人体育具有促进社会整合和和谐的功能,对于促进残疾人通过体育运动融入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残疾人;体育;发展;回顾;前景

一中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回顾

1.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

中国残疾人体育相对于健全人体育而言起步较晚。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就非常重视全民体育运动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在政府的号召下,各地尤其是沿海地区和内地经济发达城市积极办起了盲校、聋校等特殊教育学校,并兴办起一批福利工厂。为了增强广大盲人、聋哑人的体质,鼓励他们坚持体育锻炼,在政府的引导下,这些学校和福利工厂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适合盲人、聋哑人的体育活动,如广播操、生产操、乒乓球、拔河、篮球等,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在以聋哑盲人特殊学校和福利工厂为中心的残疾人群众体育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各省市纷纷成立残疾人体育组织,并举办残疾人体育运动会,为中国残疾人体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多次举办了残疾人体育竞赛活动,其中,1957年6月1~2日在上海举办的全国青年盲人田径运动会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盲人运动会。此次运动会的举办是为了迎接1957年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国际青年盲人田径比赛,这是中国残疾人体育第一次含有国际意义的比赛。残疾人体育运动会的召开和取得的优异成绩,不仅提高了残疾人参与竞争的意识,展示了生命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热爱,而且使更多的残疾人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

正当全国残疾人体育运动日渐取得成效、轰轰烈烈开展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1966年~1976年的10年间,残疾人体育运动完全停止了发展,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处于停滞的、无人管理的境地。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

(1)中国残疾人政策法规

为了扶持和促进残疾人体育的开展,中国政府在政策法规上为残疾人体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精神保障。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其中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和社会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努力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第三十七条规定,残疾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应面向基层,融入社会公共文化生活,适应各类残疾人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使残疾人广泛参与。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其中第十五条规定,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1995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其中第十六条规定,全社会应当关心、支持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2000年,国家体委发布了《2001—2010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其中第十一条规定,关注老年人、残疾人体育。2001年,《残疾人体育工作“十五”实施方案》颁布,提出残疾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相互协调发展的原则,并提出相应的任务和目标。2002年,中共中央8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筹办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及残疾人奥运会……努力把2008年奥运会和残疾人奥运会办成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2007年5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对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体育工作,推进残疾人体育运动健康、稳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2008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指出,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增强体质、康复身心。开展残疾人体育科研和体育教育。实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残疾人优惠开放。开展残奥、特奥、聋奥运动,举办和参加国内外重大残疾人体育赛事。办好2008年北京残奥会和2010年广州亚洲残运会。2008年4月2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重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009年12月23日,中国残联、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期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上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表明中国残疾人体育已逐步走向正规化、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人权保障,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残疾人体育的认同和重视,以及对残疾人这一弱视群体的关怀与尊重。

(2)中国残疾人体育组织

中国最早成立的残疾人体育组织是1983年10月21日成立的中国伤残人体育协会。为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保持一致,中国伤残人体育协会于1991年更名为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对外称中国残奥会。继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成立之后,中国弱智人体育协会(2004年4月1日,中国弱智人体育协会更名为中国特奥会)、中国聋人体育协会也相继成立。这些协会的成立,使中国的残疾人体育逐步迈向统一协调的发展轨道。此后,全国有27个省、市、自治区也纷纷恢复、成立残疾人体育协会,并陆续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残疾人体育比赛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展示了残疾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

为了进一步扩大中国残疾人体育在世界的影响力,促进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强中国同其他国家在残疾人体育领域中的合作,中国自1984年开始相继加入了国际残奥委会、国际盲人体育联合会、国际轮椅和截肢运动联合会、国际脑瘫人体育和休闲运动协会、国际特奥会、国际聋人体育联合会、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联合会等国际残疾人体育组织。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聋人体育协会、弱智人体育协会也成为世界残疾人体育组织的重要一员,并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残疾人体育组织建立了友好关系与交往。

(3)中国残疾人群众体育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残疾人体育事业日益得到党、国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国家为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国家体委和中国残联把残疾人体育事业纳入国家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并进行统筹安排,各级政府也都把开展残疾人体育纳入自己的职责。由于各级政府对残疾人体育的高度重视,多样化、群众化、观赏性强的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得到了广泛开展。如一些省市举办的盲人棋类活动、轮椅篮球、轮椅网球、“快来参加特奥”、“特奥融合运动”、“运动员健康计划”、“特奥亲子运动”、“特奥领袖计划”、“雪鞋走”、“越野滑雪”、“爱心义跑活动”等,吸引了众多残疾人前来参加。尤其是“北京残奥会”的成功申办,对中国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强力的推动作用。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健身意识日渐增强。残疾人体育的特殊社会意义也为越来越多的健全人所认识和了解,社会各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体育事业的热潮,大大地推动了中国两个文明建设的进程。近年来,各省市区及地市县累计举办各类残疾人运动会和体育赛事6000余次,参赛的残疾人运动员人数达到100多万人次,全国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了“十五”残疾人计划纲要规定的10%的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的要求。这些比赛不仅表明中国残疾人群众体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充分体现了残疾人不畏艰难、奋勇拼搏、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生动地展示了残疾人的意志品质和运动能力。

(4)中国残疾人竞技体育

为了顺应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中国于1984年10月7日~14日在安徽省合肥市隆重举行了第一届全国伤残人运动会。此次运动会不仅是中国残疾人体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的一次大检阅。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成功举办了7届全国残运会。参赛项目也由最初的3项拓展到北京残奥会的20个大项,与国际赛事取得同步发展。全国残运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弘扬了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深切关怀和对残疾人事业及残疾人人权保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举办国内大赛的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赛事,不断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国际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自1982年组团起,中国已累计参加了7届夏季残奥会、3届冬季残奥会、7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2010年12月12日在中国广州举办的运动会将更名为亚洲残疾人运动会)、6届夏季特奥运动会、5届冬季特奥运动会等多项国际比赛,共获得3000余枚金牌,破(超)100多项世界纪录。成功举办第6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第12届夏季特奥运动会和第13届夏季残奥会。其中,在第4届远南残运会上,中国派出的23名运动员共获得金牌64枚、银牌21枚、铜牌3枚,位居金牌榜首位,第一次明确了中国残疾人体育在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的领先地位。在此之后,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连续6届保持了在远南地区的“霸主”地位。1984年,中国首次组团参加夏季残奥会获得金牌榜第23位。之后成绩不断提升,至2004年第12届雅典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200名残疾人运动员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共获得金牌63枚、银牌46枚、铜牌32枚,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在136个参赛国家和地区中双双名列首位。在2008年第13届北京残奥会,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派出的332名运动员共获得金牌89枚、银牌70枚、铜牌52枚,奖牌总数达到了211枚,蝉联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所有这些成绩都证明了中国残疾人竞技体育已经获得快速发展,体育大国地位逐步确立。

另外,中国还加强对残疾人体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为了培养残疾人体育专业人员,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部分体育院校先后设置了残疾人体育专业及体育保健康复专业。重视对残疾人运动员尤其是年轻运动员、女运动员、弱智残疾人运动员的选拔与培养,对他们进行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训练,并在全国先后挂牌设立了15个残疾人训练基地。

二、中国残疾人体育发展前景展望

1.残疾人体育与健全人体育的融合

中国学者张军献、虞重干认为,残疾人体育的开展与残疾人解放运动都经历了从社会隔离到回归社会到融入社会的过程。目前融合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残疾人解放的终极目标,成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方向。残疾人体育具有促进社会整合和和谐的功能,对于促进残疾人通过体育运动融入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残疾人体育的发展应当顺应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目标和国际残疾人解放运动的理念,通过融合的体育来实现残疾人的社会融入。

2.社区、乡镇(街道)将成为中国开展残疾人体育的落脚点和归宿

一方面,社区、乡镇(街道)是代表政府的最基层单位,是行使政府权利的职能部门,也是创造体育健身外部条件的基本单位。另一方面,社区、乡镇(街道)是联系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桥梁,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发展社区、乡镇(街道)残疾人体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加之残疾人尤其是老年残疾人受特殊的生理条件的制约,社区、乡镇(街道)在为残疾人提供服务、传递信息和日常关怀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而,社区、乡镇(街道)将成为中国开展残疾人体育的落脚点和归宿。

3.残疾人组织的社会化将逐步加强

残疾人事业的宗旨决定了它的工作的多边性,残疾人组织的代表功能决定了它的工作的群众性。事业的多边性和机构的群众性决定了残疾人组织中的领导人员和主要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应该是社会化的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式的精髓在于群众性、多边性和协调性,是一种区别于政府组织的工作方式。为了加强残疾人与社会的沟通和融合,残疾人组织的社会化将是未来残疾人组织的改革方向。

4.残疾人体育专用器材的本土化

对于残疾人运动员来说,科技将使他们如虎添翼。随着残疾人竞技体育竞争的日益激烈,今后残疾人竞技体育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将是体育科技的较量。目前,中国运动假肢和运动轮椅的生产还处于起始阶段,本土化残疾人竞技体育专用器材的研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研制和开发与残疾人竞技体育相关的器材设施,促进残疾人体育专用器械的本土化将是科研机构、体育院校今后努力的方向。

5.残疾人竞技体育与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和谐发展

自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以来,中国在围绕着“奥运争光计划”大力发展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同时,忽视了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发展,造成了“90%的蛋糕由10%的人分享”与“90%的人分享10%的蛋糕”的资金分配局面。这种不合理的资金分配局面必然导致残疾人竞技体育与残疾人群众体育二者之间的失衡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残疾人竞技体育与残疾人群众体育是共生共长的。为了实现“平等、充分参与、共享”的残疾人事业的目标和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使所有残疾人群体都可以享受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文明成果,中国就必须纠正目前残疾人体育发展过程中的杠杆倾斜现象,把残疾人竞技体育与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和谐发展作为今后中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方向。

[1]中国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管理中心.北京残奥会知识读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中国残奥委员会.残奥知识300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3]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残疾人体育基本知识导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G812.49

A

1673-0046(2010)10-0065-03

猜你喜欢

残疾人竞技体育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竞技精神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花与竞技少女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