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初探
2010-08-15王颖硕
王颖硕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初探
王颖硕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
结合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涵义及内容,分析内部控制环境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针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环境
Abstract:The article analyzes interior control environment's role in the interior control by considering themeaning and content of interior control environment and explores how to improve the interior control environment by addressing its existing problems.
Key words:enterprise;interior control;interior control environment
2008年7月10日,由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共同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下称《基本规范》)正式发布,并于2009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基本规范》在形式上借鉴了美国COSO(全美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起组织)报告内部控制的框架,构建了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措施为重要手段、以信息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的5要素框架,同样也把内部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本文拟从对内部控制环境的涵义、内容以及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入手,论述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1 内部控制环境的涵义及内容
1.1 内部控制环境的涵义
《基本规范》中所称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或者由企业章程规定的经理、厂长办公会等类似的决策、治理机构,以下统称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战略、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资产的安全完整,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等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是企业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保障的机制。
《基本规范》中所称内部控制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1.2 内部控制环境的内容
1.2.1 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环境的最高层次,是影响、制约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健全的治理结构将为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公司治理是指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形成的权责分配、激励与约束、权力制衡关系。企业应当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科学界定决策、管理、执行、监督各层面的地位、职责与任务,形成有效的分工和制衡机制,切实发挥相关机构的职能作用。
1.2.2 内部审计机构
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是营造守法、公平、正直的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保证。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良好氛围。企业设立专门内部审计机构的,应赋予其监督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情况的相应职权,应当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具有相应的独立性,并配备与履行内部审计职能相适应的具备内审人员从业资格、拥有与工作职责相匹配备的道德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和工作条件[1]。
1.2.3 人力资源政策
人力资源政策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关键因素。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应当科学、规范、公平、公开、公正。人力资源政策至少应当包括员工的聘退与培训,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财会等关键岗位员工的轮岗制衡要求,对掌握重要商业秘密或核心技术等关键岗位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等内容。
1.2.4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和内部控制效力的精神、意识和理念,主要包括企业的整体价值观,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经营风格与职业操守,员工的行为守则等。企业文化有很强的凝聚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企业成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其中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经营风格与职业操守对于塑造企业文化具有直接的影响。
2 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实效的影响
2.1 企业管理当局的指导思想和态度是决定内部控制环境质量和实施效果的关键
经营管理者在建立一个有利的控制环境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企业管理者的坚决支持是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形成有效内部控制环境的前提。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制度必须认真执行,任何人不得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能在企业职工中起到垂范作用,其示范效果是其他任何宣传手段均无法比拟的。
2.2 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健康运行是确保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的前提
所有权与经营权实现分离后,所有者将日常经营和重大决策权委托给董事会,而董事会雇用经理管理日常的经营事务。这就要求企业内部的治理机制有效,才能使经理人员的目标与所有者的目标一致,才能保证不同层次的控制目标一致,为所有者谋取最大的利益[2]。
2.3 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的助推器
以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规范企业员工行为,逐步引导员工形成与组织相同的价值取向,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尊重人、信任人、人尽其才的和谐环境,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2.4 员工的道德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是确保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的基础
内部控制强调“以人为本”,员工的胜任能力对内部控制的效果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应当将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企业有高素质的执行者(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全体员工),并且其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与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内部控制要求相适应,就能够塑造好内部控制的其他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并在实践中产生良好的控制效果。同时,还可以弥补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2]。
2.5 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是确保内部控制环境取得实效的有力保证
在企业内部,通过建立或完善内部审计机制,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监督方面的作用,以相对独立的立场,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寻找内部控制体系中的缺陷或薄弱点[3]。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不仅可以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还有助于内部控制环境的营造,成为内部控制过程设计的顾问。
3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3.1 单位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权力制衡机制
企业虽然按《公司法》的要求设立了董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班子(管理层),但实际上,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三套班子一套人马”,权力机构、决策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实质上是高度重叠的,权力过分集中、内部人控制的弊端尤为突出,责、权、利的划分形同虚设。
3.2 内部管理部门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尚显不足,影响管理机制运行效率
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传统国有企业,以生产管理为中心的理念尚未彻底改变,经营风险意识较为薄弱,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对于内部控制在防范风险和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1]。
3.3 企业管理层和员工整体素质不高
在国有企业内部,经营者享有的权利大于承担的责任,激励机制欠缺,管理者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比较小,造成了管理层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在知识经济时代,单一的知识已经不能胜任关键岗位的工作了。比如,财会部门是内部控制的中心,这就要求财会人员既要有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懂企业的经营管理,还要通晓一般的生产技术。
3.4 内部审计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监督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源于政府审计,利益上的一致性和关系上的复杂性也使得内部审计难以有效地实现独立;把内部审计主要精力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而忽视了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等领域,并没有完全履行内部控制制度所要求的应有的职能,其在企业中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5 现实环境与人文环境尚有不小差距,影响职工发挥主观能动性
由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多数国有企业的优势已荡然无存,职工失去了曾经的优越感,对企业的认同感、依赖感下降,因此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主动性降低。
4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议
4.1 完善治理结构,建立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
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职责范围,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4.2 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
注重培养一种健康向上、团结自律,尤其是重视内部控制的文化氛围。国有企业应坚持企业文化“从员工中来,到员工中去”的员工路线,创建特色企业文化建设。一是重视道德规范建设。在我国法制还不是很健全的环境下,强调自身的修养,重视道德规范的建设,可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起点。二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内部控制中强调沟通与交流,能更有力地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三是力争达到“无为而治”。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强调每一个成员都进行自我控制和实行自我管理,自发地按照规范和目标行事。
4.3 强调“人”的作用,提高人的品行和素质
人的良好品行和素质对贯彻执行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帮助。一方面需尽快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经理人才市场,促成一个具有约束、监督与激励经理人员作用的外部机制,给管理者以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提高员工的素质,严把用人关。注重培养职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奉公守法的品质和良好的敬业精神,有计划地进行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形成一个以自我控制为主、自检自律为主要手段的内部控制制约机制。
4.4 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
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建立独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提高独立性;拓宽内部审计领域,突破传统的以财务收支为主的模式,广泛开展对经营决策、投资效率、管理效率、物资采购、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安全运行和员工行为规范、管理绩效等内容的审计,将工作着重点放在改进管理效率和增加企业效益的建设性审计上,充分发挥审计的评价职能[4]。
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不会一蹴而就。要时时关注内部控制环境的变化,适时加以调整完善,以便使内部控制始终在一个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中运行。
[1]吕玉伟,赵佳.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对策[J].价值工程,2008(9)
[2]夏晨曦.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的决定性作用[J].法制与社会,2008(22)
[3]范文中.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及其重要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9)
[4]胡敏.浅议如何优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J].商场现代化,2008(2)
(责任编辑:魏艳红)
A
1004-9746(2010)04-0042-03
201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