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
2010-08-15王晓晓
王晓晓
(聊城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
王晓晓
(聊城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关联理论是近年来影响很大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其影响范围很广。本文对关联理论进行了简要概述,指出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并从三个方面——翻译过程、翻译方法和对译者的指导来说明关联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关联理论;关联翻译理论;翻译
关联理论是近年来影响很大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因其强大的解释力,被广泛应用到多种领域,成为语用学研究的新热点,对语言交际和认知做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阐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一直在不断发展。而在翻译界中,关于指导翻译行为的标准和理论层出不穷,多种多样,但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值得信服的理论。关联理论的提出,揭示了翻译的本质,指出翻译实际上是一种明示——推理的交际活动。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说明了翻译中原作者、译者及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对翻译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关联理论的概述
关联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认知语用学理论。该理论是由Sperber和W ilson在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来的,它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认知活动,是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通过明示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为推理提供必要的理据;听话人就根据对方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而推理就是寻找关联。关联原则被普遍认为是人类心理结构中的一个内在的制约因素,我们在交际过程中总是下意识地假设交际对象已经遵循了关联性原则。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达到成功交际,就要在接受自然语言信息的过程中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最佳关联。最佳关联指的是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
根据关联理论,交际双方之所以能顺利交际下去的关键:一是交际双方为了让对方明白所以要求互明;二是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相互明白,主要是由于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关联理论认为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处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s)与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这一概念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关联性=语境效果/处理努力
从这一公式可以看出,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则关联性越强。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个心理结构,是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是交际主体——人对客体的认识。这一概念不同于传统的语境观,根据关联理论,交际中的语境是一个变项,是在动态的推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由于认知环境因人而异,对同一话语的推理往往会得出不同的暗含结果。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Gutt根据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出版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书中,Gutt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也标志着语用翻译研究走向系统化。关联理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独特的新视角,给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作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认知推理过程,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翻译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大脑机制,而不是语段本身或语段产生的过程,译文应该是同原文释义相似的接受语语段。从本质上讲,翻译也是一种交际行为,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明示——推理过程。关联理论对翻译也有很强的解释力,因为它统一的理论框架可以“框住”人类的一切翻译活动,而且我们还可以根据关联理论平息翻译界经年不息的争执,并且可以对一些重要的翻译概念进行证伪如“不可译性”、“对等原则”等。
在关联理论框架内,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际,并遵循着交际的最终规则,即翻译是一个推理过程,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下面用关联理论分析一例,语料选自《红楼梦》的两个译本,分别由杨宪益和Hawkes翻译。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红楼梦》第六回)
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杨)
Man proposes,God disposes.(Hawkes)
翻译的过程中,译文所要满足的是译文读者的期待。因此,译者要提供相关的认知语境,以助于译文读者从中寻求最佳关联性,推断交际意图,实现成功交际。《红楼梦》是中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充满了佛教和道教意识。而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杨宪益先生在翻译时借用了一个英语的谚语,但把其中的God改为Heaven,从而保留了原有文化中的宗教色彩。而Hawkes却直接引用了对应的英语谚语,没作任何改动,把原文的佛教色彩变成了基督教色彩。这样虽然满足了译文读者的期待,但却很可能让普通的西方人认为中国人也都信奉上帝,大大地削弱甚至改变了原文中的文化内涵,没有成功表达交际者的意图。
三、关联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1.翻译过程
传统的翻译观有很多派,如翻译就是重构,翻译就是代码转换,翻译需要对等等,但都很难自圆其说,存在很多缺陷。而关联理论揭示了翻译的本质,认为翻译也是一种交际行为,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明示——推理过程。翻译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这三个交际者之间交流活动。原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交际具有间接性,其中介是译者。因此翻译包含两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在第一过程中,原作者是交际者,译者是受体。译者根据原文作者提供的信息及相关语境,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寻求正确的理解,得出原文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在第二过程中,译者是交际者,译语读者是受体。译者在关联原则的制约下,充分估计译文读者的期待,并把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和信息传达给译文读者。所以,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就是在译文中保持原文的最佳关联性,即译者从原文交际者明示的交际行为中寻找最佳关联性,再在译文中将其再现给译文读者。
2.翻译方法——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
根据Wilson和Sperber关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阐述,Gutt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和“间接翻译”(indirect translation)的概念。直接翻译是“努力在为原文设定的语境中达到与原文完全相似的阐释”(purports to interpretively resemble the originally completely in the Context envisaged for the original)。Gutt认为,直接翻译是保留原文的语言特征为我们提供的、“引导读者获得交际者的本意的”“交际线索”。如Easycome,easygo与中国谚语“来得容易,去得快”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就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
根据Gutt的观点,采用直接翻译方法时,为了给译文读者提供所需的语境信息,译者可以通过诸如解释、夹注、集注等方法,为原文所设定的语境作完全相似的阐释,这样既可保留原文特色,又能为读者提供最佳语境。
例如:“东施效颦”如果只译为Dongshi imitates Xishi,就会使西方读者无法了解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东施是谁,西施又是什么样子,因此就需要加注以提供所需信息。译为Dongshi,an ugly woman,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这样保持了原文的形象,使译语者一目了然。
间接翻译不是保留原文的语言特征,而只求保留原文的认知效果或者说原文的基本意义。在间接翻译中,为了保留原文的基本意义,译文常常需要对原文的表现形式进行较大的改动。例如:
He works like a dog.
如果直译成“他像狗一样的工作”,不仅让中国读者费解,也容易引起误解。美国人对狗情有独钟,形容工作努力的人为“dog”,而中国人表达勤奋时喜欢用牛,常说“他像牛一样地干活”,而不是“他像狗一样地工作”。又如:汉语说“宁为鸡首,勿为牛后”,英语则说Better be the head ofa donkeythan the tail ofa horse.
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的主要区别是,直接翻译要达到完全相似的阐释;而间接翻译只求在相关的方面达到充分的相似性。实际上,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构成了一个连续体,间接翻译占据了大部分,而直接翻译则相对来说占了小部分。但是译者究竟该采取何种方法翻译,要受到关联原则的制约。
3.对译者的指导
在翻译的三元关系中,译者具有接受者和交际者的双重身份,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和促进原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交际的成功。Gutt指出,在翻译中译文能否提供最佳语境效果,寻求译文与读者的最佳关联是翻译成功的关键,因此译者应以寻求最佳关联作为翻译的指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仅只是再现原文的语义,也不仅仅是对原作亦步亦趋,译者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他可以根据自己对译文读者期待的评估,选择适合于读者的方式来阐明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译者完成对作品的翻译并不表示翻译活动的结束,它还有赖于译文读者的参与,译文读者是三元关系的终点。所以,译文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方交流的结果,译者作为原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桥梁,是保证译文交际成功的前提。因此,译者可以采用各种正确的翻译策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因此,译者在翻译中应考虑以下两方面:一是对读者的认知语境作出评估,以便使读者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二是对读者的处理努力作出判断。不同的译者在权衡两方面后,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译作。
[1]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92-102.
[2]何自然,冉永平《.关联性:交际与认知》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李寅,罗选民.关联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
[4]林克难.关联翻译简介[J].中国翻译,1994,(4):6-9.
[5]苗兴伟.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7,(4).
[6]曲卫国.也评“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2).
[7]张亚非.关联原则及其话语解释作用[J].现代外语,1992,(4).
[8]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276-295.
H315.9
A
1673-0046(2010)4-0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