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游戏精神”的内涵

2010-08-15陈艳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游戏精神功利内涵

陈艳蓉

(湖南女子职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试论“游戏精神”的内涵

陈艳蓉

(湖南女子职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在幼儿教育领域中,游戏与幼儿及幼儿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在此视角中的“游戏精神”具有五个特点: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愉悦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平等的精神。

精神;游戏精神;内涵

一、精神的界说

对游戏精神的把握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为了便于研究游戏精神,首先有必要探讨什么是“精神”,《辞海》对它作了五项释义:一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二是指神态、心神的集中指向程度,如“神情专注”或“精神恍惚”;三是指精力、活力,如“龙马精神海鹤姿”;四是指神采、韵味,如“有梅无雪不精神”?指缺少最基本的意境和魅力;五是指内容的实质,如“传达会议精神”。综合五项释义“精神”的含义,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指人的主观存在状态;另一类指事物体现出来的意境、神韵或主题。那么,何谓“游戏精神”若根据以上关于“精神”的解释,我们会顺理成章地把“游戏精神”理解为最能体现游戏的意境或特质的一种状态。但是我们不能如此简单地叠加,因为笔者认为在幼儿教育中很多时候游戏是“游戏精神”的物质载体,人们关于游戏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给“游戏”下的定义也不一样,因此对于与游戏紧密相连的“游戏精神”也难逃此劫。所以笔者也不能贸然地给“游戏精神”以解释。

二、关于“游戏精神”的阐述

为了能深刻地分析游戏精神的内涵,我们不防先研究一些从不同的角度关于游戏精神的阐述,或许能有所启示。荷兰的胡尹青加在《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一书提到,“能游戏并不等于能体认游戏精神,同样对游戏的研究也代替不了对游戏精神的拥有。”也就是说,游戏与游戏精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关联又不等同。所谓游戏精神,按照译者的理解,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平等的原则,二是公平竞争的原则。胡氏主张关于真正的文明需要公平游戏的观点,译者成穷也完全同意。这里包含三点:游戏规则的制订或接受……游戏规则的遵守……游戏规则的监督……译者所归纳的“游戏精神”是基于一种关于竞赛抑或规则游戏的基础之上的。在这里所指的游戏是一种实体性的游戏活动,与平常我们生活中的具体的游戏特别是体育游戏活动有着深刻的渊源。笔者进而又期望把这种公平公正的“游戏精神”渗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愿国人多多拥有游戏精神,并不是要人们把一切当儿戏,相反,是要人们遵守和尊重那些为人类共同生活和活动所要求的原则、价值和理想。这毋宁是更高的严肃。”由此可见,这才是译者的思想真谛所在。译者关于游戏精神内涵的阐述只能说他揭示了游戏精神的部分内容,主要针对规则游戏而言的,体现的是一种体育竟赛精神,但是由此而生发出来的号召国人多拥有游戏精神,以此作为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才是译者的最终目的。

迩达默尔提出了游戏的概念,然而,他所说的游戏与我们平时所理解的游戏有所不同,他是从哲学的本体论角度来理解游戏的,而且是为其艺术的分析服务的,他所讲的游戏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的某一些具体的实体游戏,而更多的是指游戏所特有的精神。“人故玩味着某种东西”。这某种东西可以理解为迩达默尔所谓的“游戏精神”,一种自成目的的精神,一种积极开放的精神,一种不断自我生成、自我更新的精神,一种自成主体的精神,一种对话的精神。他与以往人们所论述的关于游戏的最大区别就是认为“游戏无主体”,游戏是一种本体存在,游戏的主体是游戏本身。“游戏就是具有魅力吸引游戏者的东西,就是使游戏者卷入到游戏中的东西,就是束缚游戏者于游戏的东西。”

黄进博士把游戏精神总结为:“游戏精神”是一种沟通理性和感性美的精神,游戏精神是生命本能得以充分展示和释放的精神,是一种闪烁、联合紧张、轻盈、均衡、冲突、神秘等等诸多要素的组合与对话,是一种投入、沉迷、消除种种对立和分裂的精神,是一种重复往返和不断更新的结构,是无始无终,否定、开放和创造的精神。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简而言之,黄进博士的游戏精神内涵用她自己的话来概括即是“自由”“和谐”的精神。她所论述的游戏精神不仅仅是针对游戏活动本身,同时也是从诸多游戏活动中抽象出来的精神实质。吴航博士也对游戏精神进行了论述,他认为,“首先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其次游戏精神也是一种平等的精神。再次游戏精神还是创造的精神。最后游戏精神更是幸福的精神。”按照他的理解,“游戏精神”是从游戏所具有的内涵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精华。既然是精华,即是“好”游戏应具有的内涵,言外之意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具有“游戏精神”,应该是只有好游戏才具有的。

儿童文学家黄晨认为“游戏精神”是儿童的真正的精神,是儿童文学应该具有的文本精神,在文本中包含两个方面的美学意义:一为显层面,“具有游戏的外在特征,富有玩的色彩和功能,这是游戏得以展露的物资基础。”这一层面所指的是游戏活动本身、实体性的游戏,它是游戏精神的载体。二为潜层面,揭示的是游戏的本质,具有儿童哲学的意义——自由、力量和自主。表达潜隐的儿童生理和心理能量要求释放投射的愿望,这一层面是前一层面的深化,是从前者抽象出来的精神实质——游戏精神。虽然他把游戏精神界定为儿童文学的文本精神,但是与我们所关注的对象具有共同指向点——儿童,因此对于我们探讨游戏精神还是很有启发的。

从上述不同角度关于“游戏精神”的代表性论述中可以得知,“游戏精神”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模糊性很大、内涵不明确的术语。尽管不少人研究它,但真正能清晰地对它作出评析和定位、阐明其内涵的并不多。这种研究上的滞后给我们的相关研究带来诸多不利,因此对“游戏精神”这一命题作出明确的概念指称,廓清其内涵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游戏精神”进行一整合性的阐述。

三、幼儿教育视野中的“游戏精神”

游戏伴随着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是人类生活中最有魅力的内容之一,不管是儿童、成人、老人,只要一旦陷入游戏之中,进入游戏的状态之中,就会进入一种几乎“忘我”的境界。游戏更是与幼儿相伴相生的,没有不热爱游戏的幼儿。游戏是他们把握世界的主要手段,是幼儿存在的一种主要方式。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既是教育内容,也是教育手段,《幼儿园教育纲要》都明确规定幼儿园游戏的时间与场地要求,游戏与幼儿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鉴于游戏与幼儿及幼儿教育的密切关系,以及前人关于“游戏精神”内涵的阐述,本文认为从幼儿教育的视角来阐述“游戏精神”的内涵,它具有如下特点:

1.“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

游戏的自由精神是指游戏为游戏者提供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因为游戏产生于游戏者本人的意愿,其活动的选择是游戏者自由选择的结果,活动开展的形式、活动的场所等都是出于游戏者的主观愿望,没有任何外在强迫。游戏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游戏的内容和方式,甚至一起游戏的对象。游戏者进行游戏的目的就是为了享受游戏所带来的快乐,没有任何除游戏以外的因素。席勒指出,“人在现实生活中,既要受自然力量和物质需要的强迫,又要受理性法则的种种约束和强迫是极端的不自由。人只有在‘游戏’时,才能摆脱自然的强迫和理性的强迫,获得真正的自由。”处于游戏状态的人是摆脱了客观物质世界种种束缚的完整的人,他可以让自己想象的天赋发挥到极致,哪怕在现实中看似荒谬的想法在游戏中都可以尽情释放。这是一种非常契合人类经常追求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状态。人类天生就有对自由的向往,而在游戏中恰好能够得以满足。在游戏中通过自由的想象和创造,体验自由所带来的生命乐趣,作为游戏者的人,处于摆脱了种种束缚的自由状态中,回归了更为原始的生命状态。所以说“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

另外,游戏者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追求游戏本身所带来的身心愉悦感,而不是以游戏为手段去追求游戏以外的东西,是不受某种外在目的干涉的自由活动。特别是对于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受限制的幼儿,整天都被大人牵着鼻子走,游戏给他们所带来的自由感更是无与伦比的,这种自由的境界使他们平常受压抑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沉醉在游戏中的幼儿往往摆脱了现实的约束,进入了一个“物我两忘”的境界。“说到底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在这里,他将游戏的自由本质提到了人之为人的高度,提高到了人的本真生存状态的高度。

2.“游戏精神”是一种愉悦的精神

游戏的愉悦精神是指游戏给游戏者带来的是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游戏中的幼儿是快乐的,幼儿之所以游戏,其根本动力在于游戏能满足幼儿心理本能的需求。正如刘焱博士所说的那样,“幼儿游戏是受多种需要所支配的,虽然游戏既不能饱腹又不能带来直接的物质享受,但是幼儿就是喜欢游戏,是因为它能给幼儿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这就告诉我们幼儿游戏的动力来自享受游戏带来的身心愉悦的需要,参与游戏的人就是为了享受游戏。在游戏中“希望、恐怖、喜悦、愤怒、轻蔑等感情在这里活动着,每一瞬间交换着他们的角色,是那样活泼,好像通过它们作为内部的运动促进了身体内全部的生活机能,一种由此产生的心情的舒畅证明了这一切,尽管在这些游戏里无所获也没学习到什么。”游戏既有享乐的功能,又有发展的功能,但更多的是它能够给幼儿带来享乐,获得快乐是幼儿进行游戏的主要目的。斯宾塞强调“游戏的主要特征是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它并不是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活动过程,而是为了消耗机体中积聚的过剩精力,并在自由地发泄这种过剩精力时获得快感和美感。”曾经听说这样一个故事,炎热的夏日一个儿童在院子里滚铁环,吵得周围的人都不能休息,一个老人出来制止,但是那孩子还是玩得不亦乐乎,后来老人就想了个法子,对孩子说咱们来玩个游戏,你滚一圈我就给你一元钱,孩子听了当然很高兴,就这样玩了几次,老人对他说现在我还剩下五毛钱了,再玩一圈我把钱全部给你,孩子就再玩了一圈,最后老人说现在我再也没有钱给你了,你自己玩去吧,当孩子看到老人再也不能给他钱的时候,就再也不玩了。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发现,老人用游戏以外的目的,剥夺了孩子对游戏的享乐。游戏者再也体会不到游戏给他带来的快乐了,剩下的只是游戏以外的目的。纯粹的游戏应该带给人类的是快乐、享受、愉悦,而不是游戏之外的目的。因此说“游戏精神”是一种愉悦的精神。

3.“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精神

游戏的创造精神是指游戏活动是超脱现实束缚的活动,游戏者在游戏中能够进行超越生活经验和常规的约束,进行自由创造。因为在游戏活动中幼儿从受束缚中解脱出来,游戏是幼儿主动积极参与的主体性活动,是出自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游戏中幼儿能够自主安排和创造自己的“生活世界”,使它以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在游戏中幼儿可以以竹当马、方木块当肥皂、破麻袋当裙子、树叶子当草帽,吃的大米有珍珠那么大一粒,小汽车是全自动化的……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创造性的发挥是任何其他一切活动都无法替代的。他们赋予这些事物以崭新的意义。在游戏的世界里面,幼儿以各种方式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世界,或夸张或变形或想象等等。因为是游戏,他们常常是不受目的和手段、思维方式的限制,可以按照自己意愿重新加工组合,他们是游戏活动的主宰者,能够主动积极地驾驭一切客观环境,灵活应变。游戏成为“无底的棋盘上永远下不完的棋”,幼儿作为一个自由人投入游戏,每一次都充满热情和想象力,真切地体验,充分地表达。他们创造规则,或是平等地进行约定,敢于推毁旧有的次序,他们超越了物具的常规功能,不但赋予它以新的功能,而且赋予它生命性。这种开放的、无目的的、创造的状态正是游戏的灵魂所在。游戏中这种彻底摆脱了现实生活的束缚状态,幼儿的创造力像一只快乐的云雀轻盈地在蓝天上自由翱翔。所以说“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精神。

4.“游戏精神”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

游戏的超功利精神是指游戏者为了游戏而游戏,没有追求游戏之外的任何功利目的,游戏即目的。因为游戏是幼儿积极参与的一种开放性活动,幼儿在参加游戏时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他们之所以游戏是因为游戏给他们带来的精神的愉悦和满足。正如杜卫所言“过程即目的”,幼儿游戏的根本原因在于游戏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愉悦,而并不是以游戏为手段去追求游戏以外的功利价值。游戏能使幼儿体会快乐,可以说这是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强有力的动机了。“高兴愉快地参与一种自我满足的活动即不存在游戏以外的目标活动,是一切游戏的结构标志。”否则就已经不是纯粹的游戏了。作为解释艺术起源的一种学说“游戏说”——十分强调艺术与游戏的共性,其中最为本质的共性就在于二者都是“无利害而生愉快”的超功利的人类精神活动。幼儿在直接兴趣支配下参与游戏活动,往往会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幼儿对游戏有着强烈的兴趣,因此沉迷于游戏过程的享乐而不追求游戏以外的功利目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幼儿体会到的是一种至真至美的超功利境界。所以说“游戏精神”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

5.“游戏精神”是一种平等的精神

游戏的平等精神是指在游戏面前人人平等。因为游戏中的人都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游戏的双方要承认对方作为一个平等对手的资格,而决不把对方视为较自己低劣的野蛮人、魔怪、异教徒……”游戏中的人都会忽略对方的身份,关注的只是游戏中的角色,不管是地位尊贵还是谦卑,在游戏中所有人都一律平等地接受游戏规则的制约。“谁不遵守游戏规则,谁就是游戏的破坏者。”既然是参与游戏,就要求游戏者忘却现实的你我关系,关注的只是游戏中的你我关系。在游戏中的角色关系不会再附上现实的角色影响,只有游戏者平等参与,才能把游戏进行下去。否则一场策划良好的游戏就这样给人为地破坏了。在游戏中,人正是从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原来彼此之间的界限已经消失,游戏者忘却现实“世俗”的区分——神圣与粗俗、高贵与低贱、伟大与渺小。虽然游戏中也有打斗,也有角色之别,但是在游戏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所以说“游戏精神”是一种平等的精神。

[1]康德.判断力批判[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179.

[2]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58.

G64

A

1673-0046(2010)3-0102-03

猜你喜欢

游戏精神功利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游戏精神引领下的角色游戏改革研究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功利社会话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