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10-08-15王柱国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大学生

王柱国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王柱国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大学生就业,看似平凡,却关系千家万户,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严肃地说,可称其为一项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政治大事。本文在分析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了毕业生增幅超过职场岗位增幅、毕业生工作期望过高等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扩大内需、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会服务网络、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可行性措施,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大学毕业生;就业;社会;和谐稳定

在全球性经济危机大背景下,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作为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前程,更关系到家庭的切身利益,千百万个毕业生关系到千百万个家庭的光荣与梦想,因此,这是一项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局的重要事业。现在有人将毕业生就业形容成“天下第一难事”,虽有失偏颇,但从国家与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来说,这确是一件应该引起重视的社会大事。

2010年的两会,温家宝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缓解就业压力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2010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600万创历史新高,如果再加上历年没有实现顺利就业的100多万老毕业生,也就是未来的几个月,我国将总共有将近七八百万的大学毕业生在等待就业。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社会政治稳定的全局和高度来正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认真分析就业难的原因,并制定相应政策,落实相关措施,从根本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大学生就业市场供过于求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平衡。从源头上说,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于是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这既是社会进步、教育发展的体现,但我们也不能不意识到,这同样是隐藏着深层次危机的社会问题。诚然,自1998年我国开始加速高等教育发展以来,成绩是扉然的,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增幅大约为20%-30%,也就是说,每一年的大学毕业生都比头一年多上100来万。前文说到,据劳动部门的数据统计,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而需要就业的人数达到2400万,这其中就包括大学毕业生600万左右。岗位供给的不足和人才培养的加速这一矛盾,成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吃紧的主要原因。

2.大学毕业生工作定位不准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定位笼统来说主要包括三方面:待遇定位、地区定位和职业定位。而在这三个方面,定位不准是大学生就业难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应该当国家干部、企业管理人员或是白领,因而高高地把目光定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重地位,重名利,愿意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而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大学生就业定位不准使得劳动力普遍出现了“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局面。

3.未充分发挥网络作为就业途径的作用

当前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没有正确地开展起来,那就是加强信息服务,形成一个可信度高、以服务毕业生为宗旨的信息发布通道。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是通过参加招聘会、上网和熟人推荐等三种途径就业,但是作为供求双方“互动”平台的网络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调查显示,网上投递简历的回复率不到20%,网上招聘会、网络招聘周发挥的成效不理想。劳动保障部、人事部等部门曾计划组建一个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试图通过吸引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增加双向交流的机会。而事实上,这一网络联盟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不科学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曾非常尖锐地指出,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定程度上缘于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诚然,即便是哈佛大学毕业生,也不一定能百分之百找到工作,但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除了受经济形势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上是与大学扩招导致毕业生增多以及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密切相关的。大学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已是高等教育客观存在的现象,各大院校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进而造成畸形的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的现象。教育跟不上市场变化的步伐,“闭门造车”式地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必然会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

5.单位用工制度不合理

当前不少用人单位的招聘和用人制度存在不少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一些私营企业用工极不规范,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没有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会优先选择那些好学校的毕业生,有些单位更是在招聘简章上注明只要某某大学学生,而普通院校的学生则备遭冷落;还有职场普遍的“经验准入”门槛过高,动辄要求求职者具有一定(往往是2-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显然,这些不合理的人力资源市场环境是非常不利于大学毕业生顺利找到工作的。

二、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议

大学毕业生经过十数年的寒窗苦读,一到社会上来,又成为了相对的弱势群体,他们对社会了解不多、不深。在这种情况下,给大学毕业生提供适当的就业指导显得非常重要。大学生就业应是全国一盘棋,因此政府的作用又是极其重要的,各级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把大学生就业问题当作一个战略问题。

就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中的政府职能问题,前国务委员、现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至立就特别强调,各级政府一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二要鼓励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并继续实施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专项计划。三要认真做好帮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四要建立和完善国家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和网上联合招聘制度,加强对各类招聘活动的监管,规范招聘收费行为,严厉打击虚假招聘。五要深化高校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1.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市场存量

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对大学生就业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发展经济。按照国际通行的计算方法,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能带来80万~100万的就业岗位。我国的GDP增长率若能继续保持在7%~8%,则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700万~800万。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毕竟是放缓了,如要增加我国社会就业容量,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还应该继续在发展经济上下工夫。

2.完善服务,营造良好的就业服务体系

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离不开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要充分发挥企业、社区、培训机构、中介组织、群众团体、网络媒体等在解决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一个动态的青年就业指导服务网络。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课规范化、系统化,要通过挂职锻炼、职业见习、岗位实习、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多层途径,加大对大学生的能力、技能和经验的锻炼和培训。

3.转变观念,引导毕业生理性择业

鼓励和提倡“先就业,再择业”观念,大学生要正确定位,不能好高骛远,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主动学会奉献,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同时还要增加知识的积累,多参加职业技能考试并获得技能证书,增加自己的求职砝码。

4.政策帮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中,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一个很重要的增长点,国家也在政策等方面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如国家已通过减税鼓励建立新公司,用小额贷款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为高校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等,从而为学生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大学生自主创业,无疑对扩大内需、开拓大学生就业市场有着极大意义。

5.深化改革,加大高校改革的力度

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大学生就业难与高校教育模式的落后有很大关系。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并非因其学业没有长进,而是因为他们学习的内容市场上没有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应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和国家产业结构政策,组织市场调研,科学预测未来人才需求结构,从而确定专业设置及其办学规模,高校要摒弃“重招生,轻就业”的落后观念,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针对部分专业结构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问题,根据市场供需,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走产学研发展道路,甚至可以实行订单培养,从而达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目的。

6.加强监管,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制度

当前,劳动力就业市场已经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因此,国家及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使用人单位切实承担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提高法律意识。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宣传和引导,改变用人单位对户籍、地域、性别等方面的歧视,适当降低经验、学历的门槛,提高招聘诚信度,完善员工福利,及时为员工办理福利保险,从而使得大学生乐于就业、敢于就业。

7.以人为本,为失业大学生提供必要保障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答记者问时提到:“我讲过一句话,无论大学生还是农民工的就业,不仅关系他们的生计,还关系他们的尊严。”我们一方面要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尽一切可能取消地方保护主义,打破人才流动的限制壁垒。同时又要为失业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机制,如给短期内无法就业或就业后生活有困难的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在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的情况下,政府与社会要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尝试采取一些开创性的解决方法,如设立“学士后”、“硕士后”研读机制,让学生只拿基本生活费到企业“见习”。

8.沟通引导、舒缓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压力

保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就业、愉快走向社会的必备条件。因就业难而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学校要加强就业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增强求职的信心和勇气,提高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即时纠正求职与就业中的不良心理,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求职中的挫折和失败,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参与竞争。通过沟通与引导,让大学生主动意识到压力可以激励自己去积极向上。

[1]范志华.从构建和谐社会看大学生就业[J].当代青年研究,2006,(4):70.

[2]靳海燕.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

[3]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6).

[4]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G64

A

1673-0046(2010)3-0081-02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大学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