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2010-08-15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院校职业

赵 琳

(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赵 琳

(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中,重技能轻创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将严重影响学生日后的发展。改变这种现状,高职院校应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转变现有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计,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教育;创新能力;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社会普遍认为高职学生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实践方面略有优势,但在创新能力方面相对欠缺。因此,如何培养“技能创新型人才”也成为当今高职院校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当前高职学生的主体是“三校生”以及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及学习动力上比较欠缺,同时,他们对社会的接纳持有一种怀疑心理,导致了学生自信心的不足,影响了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大多数成绩较好的学生,只是把高职教育作为继续深造的跳板,学习中只注重如何应试(参加专升本考试),忽略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2.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不明确

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专业结构趋同,一是非类专业(非高职院校主导专业本身所能涵盖的专业)不断增多,二是相同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也在逐步增大。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贪多求新,不考虑自身的历史背景、学科特色、市场需求及资源结构等实际情况,片面追求专业数量,盲目开办新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3.学业评价体系单一

现有的学业评价体系,单靠“一张纸,一支笔”就判断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它只注重了学生的群体成才和其从事某种职业的规范知识和专有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人才个体的秉赋、兴趣爱好、接受方式和程度上的差异,这种方式必将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校园文化生活匮乏

校园的整体文化环境存在较大的不足,校园活动单一,缺乏吸引力,学生在学习完现有的课堂知识后,无所事事,消磨了大量的宝贵时光。

二、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

1.文化传统与思想认识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既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学校和教师以及外界环境方面的客观原因。首先,从社会发展背景看,我国有着几千年“重学轻术”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在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上,思想观念存在误区,认为职校生低人一等。其次,人们一直认为创新的任务应由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承担,创新者资格也只局限在资深专家,而高职教育就是一种“技术教育”。最后,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的接纳仍存在轻视心理,高职毕业生的各方面待遇仍明显低于本科生。

2.教育经费的投入

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其经费来源是“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这种体制使高职院校既不容易得到政府“为主”的支持,又难以获得社会的帮助。因为经费投入不足,学校教学装备、实习基地等的建设陈旧、滞后,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下,无法学到与所学专业和岗位密切相关的前沿知识、技能和技术。学校也难以引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再有,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通过高学费和大规模招生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很难招收高质量的学生。这些都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带来严重的影响。

3.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

由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并非建立在市场调查、专业人才供需状况分析的基础上,造成现有专业设置制度不完善及高职院校专业雷同的现象。在培养方案上,首先,许多高职院校仍沿袭早期中专或盲目引入大学本科的教学计划,而背离了高职教育中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其次,课程内容过分重视原理和结论,内容呆板,缺乏应用性,专业基础课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第三,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缺乏启发引导,不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最后,长期以来的单一考试模式弱化了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教育目标的正常实现,既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校园文化环境

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建校时间较短,正处于一种转型期,办学重心主要集中在专业建设上,无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而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开阔思维,萌发创新意识。

三、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1.建立良好的职业教育体系,转变现有的观念

转变思想观念,从根源上彻底摒弃“重学轻术”观念,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首要条件。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提高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国家应通过政策倾斜的方式,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确保高职教育的质量;规范社会用人市场,在全社会形成“职业无贵贱,劳动最光荣”的社会风尚;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适度发展本研高职教育,使高等职业教育自成体系,实现自我良性循环。其次,高职教育自身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改变落后的教育管理模式,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同时要在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使其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又兼顾个人发展的需要,通过自身的行动,消除人们的偏见。而这一切最终就是要落实到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行动上来。

2.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办学理念,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探索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更为宽广的高职办学途径,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办学积极性与参与性,有效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现状,使学校的资源配置合理化。其次,学校在指导思想上,形成新的人才观念和办学理念,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多元化上下功夫,从市场的多元需要和自身的实际出发,调整现有课程体系,在办学方向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并以此来推进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管理模式和办学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第三,以职业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制定教学计划,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开设课程应能基本涵盖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精心设计课程环节,注重知识迁移,加强技能训练,让知识为我所用,教会学生整合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增设有助于能力培养的课程。课程设计的理念应当以激励、促进等为核心,旨在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提升综合创新能力,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第四,要深入到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岗位进行调研,明晰岗位对毕业生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各方面要求。以岗位群要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轻验证性学习,重研究性的学习。第六,鼓励师生到一线实践,开展产学研活动,是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教师应得到更多的尊重,因此,首先教师应被赋予更多权利,获得更多的资源,设立重点岗位,创造良好工作条件与发展空间,激励教师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这样他们才会并有可能拥有更大想象和发挥的空间,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思考和创新。其次,鼓励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对理论平铺直叙的授课方法,善于创造问题情景,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鼓励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欲望和创造热情,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这时的教师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参与者与促进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学生心灵的探索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者,这样就要求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4.建立健全的学业评价体系

学业评价应突破传统教学教什么就考什么的套路,而要大力提倡学生考核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首先,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形成以口头与书面问答、技能测试、课程实践大作业、毕业实践、实习报告等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并将课程质量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挂钩,使学业评价体系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其次,可以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以体现教学思想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第三,在评价中,应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和教育功能,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评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只要努力就必能成功,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第四,高职教育也可引入学分制,加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总之,评估方法要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创新所带来的愉悦。

5.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但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更需要通过课外活动尤其是研究性的探索活动对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进行大胆的创新和突破。首先,对教师,要形成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学术自由,鼓励不同学术见解、不同学术流派的研究。对学生,要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可通过开发跨学科及文理渗透的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通过开发隐性课程,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第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鼓励高年级学生参与学校和企业的重点课题和活动。通过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的新思想、新见解、想象力、创造力、实践力等都能充分体现出来。

[1]周玉芬.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看高职教育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2]邓小妮.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条件[J].职教论坛,2007,(8).

[3]贺学贵.论师范英语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7,(7).

G718.5

A

1673-0046(2010)3-0033-02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院校职业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职业写作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