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政水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2010-08-15翁仁贵刘心中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环境工程市政应用型

翁仁贵,刘心中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市政水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翁仁贵,刘心中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水质问题的重要性、我国水体环境质量的严峻性和解决水质问题的迫切性,以及企业对市政水工程人才的需求性,要求给水排水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方向,适应时代需求。文章探讨新的培养模式,迎合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使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海西经济建设。

市政水工程;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市政水工程人才培养主要涉及到环境工程专业和给排水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介入,实行3+1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与企业联合培养,主要在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把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和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种既能顺利完成学业,又能掌握一定专业工作技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教育模式。迎合了国家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方案的实施,深入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可以看出,市政水工程人才培养结合是以生为本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强调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它是校内理论教学、校内实训和校外企业真实环境相结合的一种模式,三者必须有机地结合,并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一、传统市政水工程人才培养的局限性

目前对环境工程与给排水工程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中存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认识不足;受传统教育观影响,对教学质量和人才标准的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教学模式相对落后;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结合不紧密,对本科教育投入的优质资源较少,还未很好地形成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和大胆创新的外部环境和氛围等等。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又能够在毕业后适应企业运作,能够成为卓越的市政水工程人才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的培养体系

市政水工程人才培养主要是能够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即对给排水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会建筑给水排水,而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则学会对产生废水的处理,该人才同时又能适应社会需求,如何做到两者很好的衔接是当前市政水工程人才培养的重点。对国家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福建工程学院也将对此进行调研,拟定新的方案,旨在改变传统培养模式,探索出适应社会企业发展的培养模式。

在探索这种新的培养模式时,首先我们利用行业优势与特色,使企业真正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市政水工程具有明显的行业优势与特色。长期以来,我校本专业办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省内数个大型建筑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有校外18个实习基地。本实验区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学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体系,该单位同意在教学、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支持。定期互派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研讨以及实验室建设方案优化论证。2002年还成立了“环境工程”专业产学研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省内有关部门领导和企业界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为培养出适应社会技术发展需求,掌握最新技术能力的人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主要有:(1)一条主线,即培养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2)多个层面,即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应用能力训练。

实践教学分阶段、分层次设置,采用渐进式目标教学法,更利于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实践教学目标层次实施,专业基础实验主要按指导书规定要求进行;专业平台课实验按指导书与自行方案设计实施相结合;专业课实践性环节单体独立设计训练(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必须一人一题);毕业设计阶段按项目目标自行设计方案解决实际问题和事故工况问题。通过上述不同层次和阶段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学生获得基本的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本专业面向行业,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市政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依托广泛校友优势资源和实习基地,引导学生主动接近生产,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紧扣海南省实际工程建设情况,把产学研项目和实际工程设计与本科生毕业设计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在我省建设行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动摇。贯彻落实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工科人才的需求,适应环保、市政等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转变“知识本位“的传统观念,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为目标,按照“突出应用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强化能力训练”的理念来选择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使实践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创新机会、更好地创新实践条件以及更大的锻炼实践能力的空间。

(四)实施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充分发挥“福建海源自动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掌握设备制造领域国际先进技术,拥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强大的技术力量、先进的设备支撑和雄厚的资金保障,以及我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长期探索经验、科学规范的育人制度等有利条件,通过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共建产学研训基地、联合开展科学研究等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变革。结合专业大类特点,培养出具备良好综合素质、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精神,具有较好个性发展空间的市政水工程卓越工程师。以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适应社会发展和海西建设需要。按照“注重实践,开拓创新”的教学思路制定课程体系和组织教学。兼顾人文素质和创业精神培养,强化工程实践、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能力训练。在教育思想上,我们提出“两个强调,两个注意”,即强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教育,注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统科学分析能力培养;强调素质与思维模式发展教育,注重理论和实践、理想和务实相结合的能力培养。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具备设计、施工、水处理和管理的综合能力,成为应用型及复合型人才,即卓越工程师。

(五)倡导“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进实验区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倡导“以生为本”、“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等理念,推进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实施学分制、主辅修制,试行双专业、双学位,试行分层分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实行校内外结合、课内外结合及开放式管理,实现实验区的教学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有较大力度的改革与创新。

三、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专业提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的“基础扎实、专业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工程应用型复合人才,着重体现为工程建设服务的特色,努力培养面向工程第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体现“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特色;体现使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与本省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和产业发展相适应,与本省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办学思路。

在培养方法上,提出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团队教师申报各类科研课题,先后实现了省级自然科学学基金、教育厅科技基金等零的突破。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先后与福建海源自动化建材设备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共同成立了福建绿色节能环境材料工程中心,促进了我省新型材料技术、环保节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

市政水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虽然只有几十年,但是其发展速度迅猛,发展规模庞大。随着新世纪全球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市场需求对水质工程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政水工程的发展趋势日益呈现综合化、整体化、现代化、全球化的特点,市政水工程教育面对着新世纪环境工程的发展趋势和新挑战的到来,理应做到“有备而战”。积极研究探索培养市政水工程专业人才的途径和方法,使市政水工程的人才具备知识、能力、素质相交叉渗透的综合性特征,“德才兼备,适应社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能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卓越工程师。

[1]王义遒.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些想法[J].高等理科教育,2001,(1).

[2]岳秀萍.高等院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整合与教改探讨[J].给水排水,2003,(8):68-69.

G642

A

1673-0046(2010)11-0132-02

1.基于循环经济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子课题;2.环境与市政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福建工程学院教育科学基金]

猜你喜欢

环境工程市政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装备环境工程
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简述
BIM技术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挪威Bodø市政大厅
市政园林绿化设计创新思考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