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兴起的背景分析
2010-08-15胡茂伟
胡茂伟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太原 030032)
生态旅游兴起的背景分析
胡茂伟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太原 030032)
生态旅游作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的必然选择,它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及文化背景。文章分析生态旅游兴起的背景,对于推进生态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生态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的兴起绝不是偶然的,它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回归自然”心态的激活及传统旅游形式出现的弊端密切相关。
一、全球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促使人们选择生态旅游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界因素的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人类通过自身的社会生产活动影响和改变着生态环境。当人类的活动或自然的原因使生态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时,就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要追溯到对十七、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的反思。工业革命的确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产品和巨大的财富以及发达的文明,但是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诸如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些问题有的是由于人类不正确或过多地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各种资源的短缺;有的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等有害物质,使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有的是由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改变,所有这些都使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使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不利影响。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们首先根据传统理论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治理环境,经过实践,人们进一步体会到,仅仅依靠科技手段、用工业文明的方式去修补环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各个层次上去调控人类社会的行为和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思想和观念。这样,“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便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谋求的是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协调发展,并已成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行动纲领。而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和渗透,在旅游业,以回归大自然,在不干扰大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负面影响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的“生态旅游”这一模式也便应运而生。无论是从1965年赫兹(Hetzer)提出的旅游业应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目的地负责,这一生态旅游理念的萌芽;还是到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卡瑞(Ceballos Lascurain)提出的生态旅游概念,无不体现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人类“回归自然”心态的激活,促使人们渴望生态旅游
人类“回归自然”的心态最早出现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其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他认为人类应“按照自然而生活”,明确提出要“回归自然”。卢梭的“回归自然”论,带有完全摒弃科学和技术,向原始回归的复旧思想,是一种回归到原始状态的“回归自然”,描绘的是一种臆想的图画,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
到了20世纪,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次思考,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心态进一步激活和成熟,“回归自然”已不是期盼简单的重复或回到原始状态,而是倡导以自然为场所,以尊重自然权利和自然价值为伦理,向自然索取知识、吸取营养,获得生态体验和感受的一种绿色思想运动。这也正同生态旅游所倡导的理念相吻合。现代人“回归自然”心态的激活,主要还是缘于人类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的逼迫。综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阶段。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阶段,人类总是力求顺从自然、适应自然,人类和自然是相互协作的关系。工业文明的出现使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总是热衷于做大自然的征服者、主宰者。大自然在给人类无限“馈赠”的同时,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人类发起猛烈的反击与警告,这就使得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空前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承受着越来越不能忍受的恶劣环境,如城市水体被污染、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失调、旱涝频繁、大量生物迅速灭绝、大气污染等等。
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一方面使人们真正开始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爱护大自然就是损害人类我们自己,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激活了人类“回归自然”的心态。比如面对大气污染给人体健康带来的严重影响,促使众多城市居民向往流向空气质量较好的郊野环境中去;面对严重的水污染,城市居民企图离开被污染的地方,到有洁净水源的地方去娱乐身心;面对长期处在嘈杂声环境中的人们,渴望到郊外享受那种静谧、清新的生活空间;面对日益退化的土地资源,人类只有使它不再受到污染,才能去享受自然之美……于是“回归自然”,消除疲劳,缓减压力,到山野中沐浴清风,到森林中观赏明月清泉,必然成为人们追求的强烈愿望,而能够满足这种愿望和感受的生态旅游也便蓬勃兴起。
三、传统旅游形式的弊端,促使人们发展生态旅游
旅游业作为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虽然从19世纪中叶诞生,至今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其发展速度和规模相当惊人,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和专家们的预测。据保守的估计,目前全世界约有13000万人投入旅游行业,占全球人力资源的6%;全球GDP总量的6%也来源于旅游业的收入,旅游不仅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方式之一,而且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推力。旅游业的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发现传统旅游形式存在的诸多弊端,这些弊端已经不能也不适应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于是,人们开始对传统旅游形式进行反思,并寻求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生态旅游。
传统的旅游通常指一般性的大众自然旅游和文化旅游,其目标主要集中在利用旅游产业来发展经济。它虽然满足了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和发展经济的需要,但由于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得旅游环境超出了其承载能力,甚至遭到了破坏。作为对环境依赖程度很高的旅游业来讲,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旅游环境质量的下降,进而威胁和影响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旅游形式的弊端在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忽视,这种忽视使旅游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破坏,如在高山旅游区,由于海拔因素,人类在那里弃置的废弃物很难分解,据尼泊尔登山协会主席透露的信息,人类在喜马拉雅山南坡丢弃的废物累计达5万吨,而其中的塑料废弃物需要220年才能自行分解,水晶类物质则需上万年才能消失。传统的旅游形式所带来的垃圾灾难,已使旅游区政府和组织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而对于大量的文物古迹来讲,随着旅客的大量涌入,使许多旅游区的石刻、雕塑、壁画等古迹生存的大气环境发生变化,风化的速度加快,失去了原有的面貌和价值,如我国的敦煌石窟,在自然条件下,虽经百年仍栩栩如生,但是随着无任何保护限制措施的旅游开发的进入,许多壁画的逼真细节已失去光泽,变得暗淡模糊。这些都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再不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人类的旅游资源将面临枯竭的危险。
传统旅游业存在的弊端并非在于旅游业本身,而在于人们对旅游的认识和旅游形式的选择。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人类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冲击与破坏,开始在反思传统旅游形式的基础上,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的旅游形式,于是生态旅游迅速崛起,并成为旅游业中发展最快、最受瞩目的焦点。
[1]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第 2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11.
[2]张建萍.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1-6.
[3]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57-99.
[4]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96-297.
F59
A
1673-0046(2010)11-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