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
2010-08-15孙梅
孙 梅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70
浅谈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
孙 梅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70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与实践的开放性为出发点,从实践之综合机能与实践之社会机能的开放性两个方面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由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是具体的、开放的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行动的指南、科学的方法,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创新性。
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是跨越时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是它并没有停留于19世纪,而是延续到21世纪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诞生于欧洲,但是它并没有局限于欧洲。而是传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指导着亿万人民的革命实践,就在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一个根本性变革,就是科学地解释了实践,并把它作为自己全部理论的基础。只有奠基在实践之上才能变革传统哲学,才能使理论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这不仅因为实践是直接地变革现实的物质改造活动,而且还因为实践充分体现了 “作为推动原则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正是基于实践的这种开放性特征,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独特的威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
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甚至核心的地位。马克思没有对实践概念下一个定义,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讨论这一概念的困难,但是并没有对理解这个概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精神带来什么妨碍。从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和他的思想实际来看,他的实践概念非常清晰、明确。事实上,概念分析或词语辨析不见得是把握一个概念或一个观念的唯一或最好的方法。从思想家的思想状况来把握他所使用的概念,也许是更好的方法。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的相关论述,我们能够清晰地把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综合这些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主要内涵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1.实践概念指的是人的感性活动。这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一个重要思想。费尔巴哈突破以往哲学的限制,力争从感性上理解人的本质,这虽然已是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在对旧唯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的批判中,敏锐地看到,人不仅是作为感性对象的存在者,而且也是时刻进行着感性活动的存在者。马克思指出:“诚然,费尔巴哈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有很大的的优点:他承认人也是‘感性对象’。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这一点且不说,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他没有批判现在的爱的关系。可见,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动的感性活动。”由此可见,仅仅把人理解为感性存在物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只要停留在“感性对象”而未深入到“感性活动”,人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感性的存在物。那么,“感性活动”又如何理解呢?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说的“感性活动”基本上指的是物质生产与社会交往,这是社会历史的具体过程和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离开了这一点,将无从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2.实践概念确立了主体性的维度。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以及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主体性由此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从马克思的思想和著作来看,他所说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社会历史中实践着的人。同时,他所说的主体性也不是西方哲学里处于自我意识困境中的主体性。
3.实践概念体现了改变世界的价值观。改变世界是马克思哲学的显著特征,也是其主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可以说是一份改变世界的宣言:第一条强调“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第三条强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是革命的实践,第四条强调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第十一条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然而,马克思所极力倡导的改变世界并非自我意识内部的一个偶然的事件,亦非自我意识的某种无声的变化。对照《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所说的改变世界就是实际地反对现存的事物,就是世界的全面革命化。
这样一种实践决不是思辩的虚构,也不是孤立个人的某种活动,而是具有深广内容和明确价值取向的人类实践,它的最高形式是以“现实的普遍利益”为立足点的无产阶级实践。马克思曾追随费尔巴哈用抽象的“类本质”否定资本主义的残酷现实,并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之辩护的实践形式。但是,当马克思认识到这种批判的软弱无力时,他便真正转向了以现实世界的革命化为旨归的实践的观点。决定这种实践的不是意识活动,而是客观的物质条件。
这样一种实践是人类改变世界、改变自身、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历程,这一历程是历史观、价值观不断统一的过程,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深刻内涵。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引入,使哲学真正回到了现实的人的现实生活,并因此获得了现实的内容。这也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强调的实证的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以及哲学对象及其内容的变化,使哲学由“哲学中的问题”转向“问题中的哲学”,从而颠覆了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的思想传统。这就是马克思哲学范式的转换的具体体现。马克思强调并运用了实证的方法,但是虽然如此,他并没有走向实证主义。原因在于,他的实践概念中还有另一个维度,即“革命化”的改变世界的价值维度;由此,马克思把唯物主义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境界。不从这两个维度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就无法把握这一概念的精髓,也无法把握马克思这一哲学变革的方式及其伟大意义。
二、马克思视野中实践活动的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把人的实践活动理解为感性活动。
这种感性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是运用物质性工具来具体作用于外部对象,从而直接地变革现实、改造世界,它既区别于“直观唯物主义”的单纯直观活动,又区别于唯心主义的抽象理性活动,从而完成了单纯的直观活动和抽象的理性活动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情。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改变世界的哲学必须把自己的理论奠基于实践之上。
实践是能动的、创造的,它实际地改变外在物的存在形式,使之适合于人的目的和需要;它使旧事物消亡和新事物出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这种“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是实践的本质所在,也是辩证法的否定性即批判精神的真正基础。马克思非常重视黑格尔的“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辨证法。他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把否定性看成是实践本身的辩证法,历史活动本身的辩证法。基于实践的这种否定性机能,哲学才能不断地突破封闭的哲学体系和教条主义的束缚,由此也才能彻底地变革传统哲学,并实现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是从实践之综合机能的开放性与实践之社会机能的开放性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1.从实践之综合机能的开放性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主体是一种“抽象的无人身的理性”,即他把人等同于自我意识。这种主体只能是一个抽象的孤立的封闭的主体,这样一个主体是不可能有自己的外部对象的。一个没有自己对象的存在物就是非对象性存在物,而“非对象存在物就是非存在物”。这就是说,黑格尔所说的主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由这个抽象的主体所设定的他物也是不存在的,由这个抽象的主体所设定的他物也不是真正的他物,他的自我与他物的联系只是自身与自身相联系,所以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概念运动只能局限在 “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圆圈”中,即他的运动结果总是在其前提中已经得到预先规定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黑格尔使得综合方法变得抽象化了。
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进行颠倒的基本方式是把人理解为现实的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自我意识,把劳动理解为感性活动或物质生产劳动,而不是抽象的精神劳动,从而把感性活动或实践看成是人及其周围世界存在的基础。从根本上说,实践是一种真正的“综合”活动,是人借助于物质工具对外部感性材料的实在的综合,而不仅是思维对于感性材料的观念的综合。也只有在实践活动基础上,才能够使综合方法显示出巨大的现实意义。现实的人在实践活动中成为对象性的存在物。一方面,人在劳动中创造了自己的对象世界,并且在自己的对象世界中展示着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能够在自己的对象中直观到自己的本质。这其中具有分析的性质。另一方面,就在这同一个活动中,还体现了综合的性质,这就是人与自然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必然联系:自然对象是人的“他物”或对立面;但人与自然对象之间又有必然联系,人作为实践的存在者,他既需要自然对象,又能够与自然对象发生直接联系。所以人的本质中必然包含自然的本质:“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活动,如果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进行对象性活动。它所以创造或设定对象,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这就是说,人在实践活动中不仅把自己的本质外化于对象之中,而且对象的本质或自然的本质也被内化或扬弃于人之中,这样一来,自然的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然本质就可以理解了,由此可见,综合性是实践的本质机能;只有在实践中,人才能真正地向现实世界开放,并在实践中既改变自己也改变世界。
哲学之所以能够走进现实的生活世界,关键在于实践的综合机能。理论能够创新和发展,其根源也在于实践的综合机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地发展和创新,其秘密正在于此。
2.从实践之社会机能的开放性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的思想,把人理解为感性的存在者,即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人作为感性的存在者,既有与外部自然界联系的必要性,又有这种联系的现实可能性。但仅仅局限于此还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因为那只是达到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水平,在这个水平上不仅没有超出利己主义的局限,而且它本身就是利己主义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即个人的自然欲望支配一切。马克思把感性当作感性活动来理解,其意义不仅在于它能够使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而且能够使人与人之间通过“对象世界”这个中介物彼此发生联系。“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两种基本关系,它们是互为中介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马克思对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作了具体生动的阐述:假定我们作为人进行生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就双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一个人。因为任何社会生产活动都“部分地以个人的直接合作为前提,部分地以对他人的现实的和历史的成果利用为前提;而且,这种活动既是为我的又是为他的,每一个人既为自己也为他人存在和生产。因而,社会关系是人类特有的本质联系,它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它打开了封闭的自我,使个人向他人开放。
个人活动转化为社会活动是通过交往实现的。交往和生产一起构成了社会实践活动中互为前提和不可分割的两个基本方面。社会即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形成的交往关系的产物。“交往的社会实践方面首先表现为参与共同活动并解决其任务的个人在历史行动中必要的组织和统一:它造成了集团性主体,也创造了能表达任何社会活动的公共性和意志,由此形成了生产力,也产生了文化”。
交往使人们参与到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并接受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他人实践成果和经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历史开始了“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狭隘的地域性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所代替。“各个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就意味着他们的存在是与世界历史直接联系的。”全部文明成果成为各民族共享的东西。
正因为如此,各个单独的个人才能处于普遍的关系支配下,才能够摆脱各种局限性(民族的、地方的)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包括精神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全面生产及人们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由此,各个单独的个人才不仅有可能向他人开放,而且有可能向历史,向人类全部物质的、精神文化的优秀成果开放。共产主义即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
从本质上说,这种“个人的世界历史性”是指向未来的。当然,这里仍体现了否定的辩证法。因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代替狭隘的地域性个人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和进步,但它在很长时期内又是以异化方式实现的——它表现为孤立的、片面的、偶然的个人;而其否定的力量,作为克服异化的历史趋势,必将导致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实现,导致产生真正的人、自由自觉的人、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时,曾提出这样一种思想: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由此也可以看出,正是因为站在了世界历史的高度,向生活实践开放,向历史、向人类全部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优秀成果开放,在把握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中来发展自己,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永葆其生命力,并且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马列著作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列哲学著作摘编[M].天津: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出版社,2001.23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4.
On Practicing and the Openness of Marxist Philosophy
SUN Mei
(Tianjin Light Industry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Tianjin 300270)
Based on the practical comcept and the openness of Marxist philosophy,the paper explains the openness from the two aspects including practical comprehenive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Human’s social practice is specific,opening and developing and Marxist philosophy is a guidance of action and a scientific method.Therefore,Marxist philosophy is characterized by,the modernity,the openness and the originality.
practice; Marxist Philosophy; innovation
B023
A
1008-9055(2010)04-0090-03
2010-06-02
孙梅(1962—),女,汉族,天津市人,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哲学。
责任编辑:刘凯文 陈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