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影响下余华创作的超越和沉溺

2010-08-15孙文洁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余华先锋作家

孙文洁

华侨大学,福建 泉州 362021

时代影响下余华创作的超越和沉溺

孙文洁

华侨大学,福建 泉州 362021

本文力图从文学时代性的方面评论余华创作风格的形成和变异,以挖掘出牵制其塑成发展的时代因素。并讨论他在时代影响下生成的作品在形式、内容方面的优势与不足。

余华;先锋;九十年代;优势;不足

作为80年代先锋派代表人物的余华,至今已经创作了数十部作品,成为了当代最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前期作品以冷酷的笔调书写人生和世界的阴冷残酷,如《现实一种》中,山峰与山岗、皮皮与堂弟之间,除了血腥地残杀和猜疑之外,对生命本身没有丝毫的尊重与怜悯;《一九八六年》中历史老师如穿越时空的鬼魅,以疯狂自残的方式用鲜血涂抹出时代的荒谬之处,却并不能带给生活着的人们一丝一毫的影响;在《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世事如烟》等作品中,对死亡、暴力与血腥的渲染达到了不可附加的地步。但从《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余华的作品倾向于一种仁慈悲悯的叙述,无论是《活着》还是《许三观卖血记》,或是最近出版的作品《兄弟》,“忍耐”和“恩慈”作为与“苦难”抗衡的对立面,给作品增添了些许温情色彩。

这种残酷到温情的变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历程中,作为处于世纪变革中的作家,其创作或多或少的都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余华文本中所负载的诸多启示性思考,曾给予读者以心灵的震撼和启迪,但他也无法避免时代对其文本风格的影响。通过简要分析余华前后期作品中的时代性及思想性,可以发现,时代在赋予他超越性思想的同时,也会桎梏他思想的超越。

一、先锋派时期:余华前期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完善

1986年至90年代初是余华前期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期。在经历了文革十年的煎熬后,知识分子的使命被抹杀,而曾经的信仰也被彻底破坏掉,这段信仰的终结让中国知识分子突然意识到了自身的脆弱和文学革命的迫切性。于是他们纷纷转向西方,学习和引入众多西方文艺理论,以求得自己社会身份的再次确认。中国先锋派出现于80年代晚期,从竹林的《网》到汪曾祺的《钓人的孩子》,再到苏童、莫言和残雪的现代主义作品,作家已不再将视角局限于现实生活之中,而是冷静的观测着人生与人性的深渊,揭露出种种被隐藏的人性的丑恶和残忍。20世界80年代的中国第二次“启蒙运动”和先锋小说创作热潮,正是知识分子渴望重塑自己地位的革命,这是一段能够让知识分子随心所欲表现自我的黄金时段,是可以畅所欲言百家争鸣的文化自由时段,也是极度强调个人意识表现的极端时段。

(一)前期风格的时代特征

80年代的自由氛围对塑造余华前期文学风格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自然主义思潮和形式主义思潮作为1987年后大陆文学创作主流思潮,深刻的影响了余华此间的作品如《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等,自然主义所强调的冷漠处理人性欲望和生存方式,以及形式主义所追求的语言纯净和形式完美,都清晰的展现在这些作品中。其次,精英意识、自觉意识和反思意识作为文学革命时期的主流意识,以及“文化热”所掀起的知识分子革命运动,必然决定先锋派作品的受众是同样具有精英意识的知识分子,而平民大众从先锋运动的开始就被排除在外。余华等先锋作家的文学创新实验所力图重置的是中国的主流文学话语和公众话语,追求创新型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使命肯定了余华的文体改革和暴力叙述。第三,国外后现代理论、先锋理论与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在中国文学枯涸多年之后首次被大规模的引进,博尔赫斯、辛格、卡夫卡和川端康成成为了中国先锋派作家所钦佩的“榜样”,形式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如同墨汁一般,成为中国先锋派的书写工具。在《世事如烟》《劫数难逃》中,余华以语言的荒诞和主题的缺失焊接起历史和人性,以虚构的形式揭开现实的真实,文本中充斥了大量血腥和暴力的描写,作家的个人意识在“零度”叙述中被张扬到极致。

(二)超越时代性的时代风格

可以说,余华前期写作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他的作品中所展示的反权威、反传统、反虚伪的批判与革新修正了反思文学孱弱悲观的文学意识,文本以“虚伪的形式”揭开了现实虚妄的面纱,以犀利的笔调冷漠的描述着不加遮掩的真实。“零度叙述”排除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使作品呈现出一种近乎真实又超越真实的历史感。无论是《十八岁出门远行》,还是《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作者都赋予了作品超越文本情节的深刻意义。《一九八六年》中,饱受文革残害的历史老师以疯狂自虐的方式向人们讲述着自己所遭受的身心摧残,而早已被文革烙刻上了自私、虚伪和麻木的民众对于他的行为报以冷漠和嘲笑。这是关于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时代悲剧。作者用极端的暴力揭示出现实的残酷和虚妄,用鲜血呼唤着人性的回归。残酷和血腥成为时代的清醒剂,唤起了中国公众的思考冲动。其作品中所蕴含的超越、自由、创新和独立的精神,提升了中国公民的思想觉悟和个人素养,为迈入新时期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次,余华等先锋派作家自觉的意识到现实主义文学是长期束缚中国思想自由的主要原因。阿尔贝·加谬曾认为,人一旦清醒了,就会产生荒诞感,而荒谬开启了人思考的意识。余华在作品中汇入了如荒诞、夸张、虚构、零度写作和元叙述等创作手法,怪异芜杂的手法消解了传统现实主义理论所灌输的观察视角,余华与其他先锋派作家一起打破了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统领地位。为新时代的文学画卷添上了的不可或缺的一笔。

正是因为此时的余华既遵循了时代要求又能够卓有见地的进行文学创作,他的作品是时代的需求又超越了时代。自处女座《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后,余华很快得到评论界的大力赞赏,逐渐成为先锋派的中坚力量。

二、九十年代文学:余华后期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90年代的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带来的消费文化对寄未来以厚望的传统知识分子无疑是一个猛烈打击。知识分子地位在现代化冲击之下沦为于普通工作者一样的 “写手”。在90年代的几场大讨论中,大部分知识分子对未来“结果”的预测和探讨都是持否定态度或悲剧意识,他们认定现代化的发展带来的大众文化和消费市场必将引起国家的混乱。莫言在谈到先锋作家的转型时说,“先锋文学本质的丢失和先锋的妥协、甚至先锋的‘投降’,从某种意义上讲都和先锋作家的写作环境以及自身地位发生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80年代所谓的先锋写作,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对权威的不满和对抗,也就是说对体制、对政治有一种敌意。…”然而,21世纪的中国崛起打破了他们的猜测,生活水平的提高似乎进一步走向了建国初期的展望目标,知识分子渴求破旧立新的政治文化梦想幻灭,传统知识分子所捍卫的精英立场被逐渐拆毁。

(一)后期风格的时代特征

90年代中国的文学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首先,文学和作者逐步市场化。1992年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催生了多元的价值体系,曾担负着“经国之大业”的文学逐步沦陷为商业时代的文化商品,伴随着文人身份的商业化,作家如果想进入市场就需要低姿态的迎合大众。第二,大众对传统思维仍然固守。政治信仰破灭分割了共名时代的统一价值观,突然被金钱主义笼罩的中国民众因缺乏信仰普遍出现精神疲倦和空虚,回归传统中寻求慰藉可以暂时缓解这种突如其来的失落感,而对于大部分先锋知识分子来说,经济发展目标取代了先锋时期的文化改革目标,他们迫切需要在个人创作和生存保障之间寻求平衡点,从古典文明中挖掘出满足大众口味的内容是最为容易的。第三,传媒力量的迅速膨胀。媒体已经成为以预言性的舆论泡沫为武器,能够为整个社会进行各种规划和预想的引导者,媒体的商业性特征要求媒体以公众需求为宣传宗旨,作家的当代价值受到舆论媒体的间接操控。第四,文学批评界的影响力日趋势微。文学多元化打破了中国评论界长期固守的理论纲领,自由民主的精神给予批评家们以更多的话语权。但是,文学批评同样也不断的具有了消费性,市场和媒体生产出的文学产品开始主导文学批评的走向,许多文学批评家在期望领导受众时反而被受众潜移默化的领导了。缺乏准确有力的评论机制的文学评论界很难再像文学革命时期那样,对整个文学环境产生深刻影响。

(二)尝试中的转型

面对突如其来的身份立场的断裂性改变,张承志、韩少功等众多先锋作家在对现实存在不安和怀疑的情绪之下直接把创作方向转到讴歌田园牧歌式的乡野文明。余华、苏童等作家虽然在文本形式上仍然保留着冷峻简洁的先锋特色,但其作品内容和思想意义的建构视角已经逐步转向了历史和传统民间文化的重新发掘。

从90年代开始,余华作品中的人物所展现的不再是《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群众被磨灭人性后的残忍无知,也没有了《现实一种》中血缘之亲互相残害的歇斯底里。而是自愿去承担麻木的屈服,去拒绝感受,最担心的就是在痛苦后边还有更多的痛苦,最后又不得不去压抑这种担忧,人们因为经受了太多的挫折和痛苦,仿佛感染了一种苦难疲惫症一样。《活着》里的福贵一生坎坷,父母妻儿先后惨死,最后连唯一的孙子苦根也因为吃豆子过多而撑死,小说不断制造福贵亲人的死亡,而福贵也忍耐着种种悲痛,直到孤身一人。《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依靠精神胜利法周旋于生命的众多苦难之中,卖血成为了他的生活方式,甚至成为了他活着的念想。《兄弟》中善良的宋刚,饱尝身体的摧残和挚友的背叛后,最终选择“宽容”的让出了自己的爱人。老年福贵把自己比作身边的老牛,许三观把卖血视为人生的信仰,这种思想与中国传统“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的“进退”哲学完全契合。可见,余华风格转型中最突出的变化就在于他对传统民间文化的态度从批判转向了歌颂,血腥和暴力的叙述被温情的传统思想冲淡。

福贵和许三观的忍让、遗忘和精神胜利法不能不让人联想起阿Q精神。几十年前,鲁迅先生曾以阿Q这个形象隐喻并怒斥了当时中国民众愚昧麻木的思想。但是,与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懑之声相反,阿Q精神在福贵等人身上却被神化为“生活的本质”,“忍让”和“忘却”被褒扬为“伟大”,一切苦难都被归为“命中注定”。余华重拾儒家忍辱求全的道德教化,用平静的忍受代替了对终极超越的狂热追求。不可否认余华后期作品风格较前期相比,确实更加成熟和稳重。但是,让一切都被消解在平静超越中的作品毕竟还是无法起到震撼人心并发人深省的作用,而“温情的受难”也不能给予读者心灵的升华,反而会加速软化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在一个需要能人勇士的时代,作家大肆宣扬退缩的价值意义,这就很难不被认为是一种“寐心”,是为迎合时代需求而放弃先锋理念的媚俗行为。

(三)沉溺还是超越

余华的转型是时代的要求,可惜的是,他的转型却被时代变革中生成的市场和媒体蒙蔽了双眼。民间传统文化作为长期被主流文化所忽略的处女地,确实蕴藉着生机勃勃的文化知识。可是,也有一些学者清醒的认识到,盲目的“发掘民间文化”的真实意义也许只是“劝说知识分子克服自己的精英意识,放弃启蒙导师的姿态,不要以为自己比大众高明。呼唤和劝告再次影响了六神无主的中国文学,迅速地推动民间大众话语的膨胀。”民间文化是藏龙卧虎又藏污纳垢的,对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视虽然能够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但不加以克制的美化传统也可能让传统中的沉渣死灰摇身一变为新鲜的民族血液。同时,市场经济体制兼具民主性及无自由性的特征导致了公众的素质不均和猎奇心理,作为长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教育的中国公众,其思想中迂腐落后的方面如果受到文学的迎合就很容易成为主流思想,从而拉动市场销量,文学一旦开始追随和推动这样的大众话语,文学的媚俗化就无法避免了。

三、总论

时代的风云变幻造就了跌宕起伏交替变化的社会形态,作家受着时代的晕染和熏陶,他们的作品是时代的镜子,展示着时代的风貌与要求。表现人类生存困境和揭露人性卑劣是古今中外无数文学大师所书写的共同主题,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艾特玛托夫、果戈理等文学大家都以深宏的人道主义精神从揭示现实的残酷中展现深刻的哲理、矛盾和悲剧性,他们所具备的历史洞察力和哲学修养赋予了他们以超越时代的犀利眼光和拒绝盲从的判断力,并不堕入悲观与消极的命运论。他的作品能够授予读者批判的才能、思考的智慧,并升华于作品中四处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和理想。可见,文学即是对现实的摹仿,是时代的镜子,文学也是对现实的匡正,是时代的超越者。

余华前期作品中充溢着超越时代的“时代性”,这些作品呈现出的是明知艰难而不退却的青春激昂,是一腔热血誓不妥协的铮铮铁骨,是对社会弊端毫不掩饰的揭露和批判,是身为一名作家不畏强权的战斗。可以说,余华先锋时期的作品传递着时代的呼声,也传递着作者的个人意识和历史反思。而后期的余华,已经不再强调“自我对世界的感知”,他放弃了自我意识的关注,取而代之的是“我的使命就是让人们通过我的书听到某些我们共同的声音”,“我过去的现实更倾向于想象中的,现在的现实则更接近于现实本身”。余华的创作目的从“个人精神”的自觉追求转向了跟随时代潮流的“附和”,“我在生活中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我经常感到生活在不断地暗示我,他向我使眼色,让我走向某一个方向”“我每次都跟着他走了。”虽然余华能深入的刻画出时代变动中人民的卑微生活和生命韧性,但在市场和媒体的误导下,却未能从中洞见其蕴含的哲学启示和前进精神,失去了先锋的忧患意识与抗争意识。

经典作家并不能仅仅是迎合大众的审美,而是要从苦难中看到责任,从痛苦中看到希望,从时代的要求当中看到社会的合理与不合理,用文字为众生开辟理想之路,正视人性的弱点而不顾一切的大声呼喊。余华曾超越时代,却又暂时的沉溺于时代之中,但是,也应该有理由相信,有着深厚学识涵养和犀利洞察力的余华,他不会止步。

[1]陈思和.羊骚和猴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莫言,等.先锋·民间·底层[J].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6):30.

[4]李新宇.百年中国的文学遗憾[J].作家,2000,(4).

[5]余华.黄昏里的男孩[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6]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7]谢有顺.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决的问题[A].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2年文学批评[C].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8]席云舒.“平民主义”的批评立场[J].文艺评论,2000,(1).

责任编辑:刘文华 陈 岩

On the Surpass and Indulgence of Yuhua’s Cre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Era

SUN Wen-jie
(Huaqiao University, Fujian 362021)

The paper tries to make a comment on the style and its change of Yuhua’s works from the angel of period character of literature to dig the reason that block his creation and discu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his works from the style and cont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era.

Yuhua; pioneer; 90’s; advantage; disadvantage

I206

A

1008-9055(2010)03-0089-03

2010-06-04

孙文洁(1986—),女,汉族,云南省昆明市人,华侨大学2008级中文系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余华先锋作家
一颗假糖的温暖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一颗假糖的温暖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