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瓶颈与对策
2010-08-15黄盈
黄盈
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天津 300221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瓶颈与对策
黄盈
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天津 300221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但是目前高职教育“订单式”培养发展还很不平稳,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瓶颈,探讨了在当前条件下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对策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内涵与意义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就是学校针对用人单位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技术、实习场所、设备、师资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一种探索与创新,高职院校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生逢其时。“订单式”人才培养中,合理的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院的教学计划、大纲融合,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院教学环节紧密结合,教学针对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彻底地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的三方共赢。
二、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瓶颈
从实践过程来看,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对“订单式”人才培养内涵的狭隘理解
首先,对“订单式”认识不明确。“订单式”人才培养从开始提出到现在,尚无一个明确的被大家普遍认可的概念解释,导致无法从内涵和外延上去规范人才培养的践行举措。很多人认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一种创新,既然是创新,就不必作出规范性的约定。所以在实践中,一方面难以运行比较规范的操作程式,另一方面又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轻易地将各自的探索行为命名为“模式”。
其次,对“订单式”内涵的理解过于简化。许多职业院校在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狭隘地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性系统化操作策略聚焦在人才运行的终极环节,简单地等同于“培养和就业协议”。对企业而言,与其说是“订单式”人才培养,不如说是“订单式”人才使用。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受制于企业发展,忽略了“人本”。
“订单式”人才培养从提出到运行,都是以某一具体企业生产环节的技术结构作为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这种目标定位虽然能够较快地缓解局部的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矛盾,较好地满足具体企业生产经营的人才需求,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方面,某些生产环节所需要的技术对一个专业体系来讲,是零散的、局部的,在专业技术素质结构中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在目前具体的企业生产领域能够“适用”,但随着生产技术的更新和发展,这种“适用”很快便会过时,而且会阻碍人才在整个行业领域的顺利流通,不利于人才的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目标的维度除了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结构,还包括人才的全面素质结构,如思想、观念、道德、人文素养等因素。而目前运行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的效益更多地体现在企业生产领域,对人才本身的专业技术素质和全面素质的打造存在一定的欠缺,忽略了“以人为本”。
(三)“双主体”职能界定模糊,难以建立长效机制
“订单式”人才培养必然有双主体的参与,对职业院校和用人企业双主体职能的发挥应有明确的规定。现行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似乎将职责和义务集中在职业院校单方面较多,而对使用人才的企业的职能和义务不够明确。许多企业在用人上只是无代价地享用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的惰性。对职业院校而言,与企业实际上仍然处于隔离的状态,并没有真正运行起“双主体”的机制,人才培养长期处于义务奉献的状态,吸纳不了企业的财力支持,难以生成办学发展的动力。
由于“订单式”培养的人才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应时”需求,这种培养方式易形成“短期效应”,很难形成长效性互动促进的良好机制。实际上,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的“订单”的有效期大多比较短暂,不少只是执行了一两年就自动终止或失效。这样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策略,在一些社会短期培训机构的劳动力技术转移培训方面尚可实施,如果让以学历教育为宗旨、以规范课程为根本的职业院校来运作,易扰乱专业培养规范,降低专业技术人才的质量规格。职业学院与企业的这种合作往往是在大量的搜寻过程中的一种“偶遇”,连续性不高,因此难以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必须探索合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建立顺利运行的有效机制。
三、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对策
(一)深化内涵认识,科学运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内涵与本质应突出培养的过程性特征。“订单式”人才培养要从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专业技术持续发展出发,遵循学制标准,完整实施课程计划,才能保证人才的培养标准。目前,由于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理论上对这一策略运行模式的研究还不太多,实践中出现的情况大多可以归纳为“接力式”培养模式,即先由学校按照企业开出的“技术清单”要求,对学生进行集训式的专业培养,然后学校将学生交给企业接受岗前实习后再分流定岗。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只是“交接”的关系,没有实质性的培养联系。要建立对“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企业的调研论证机制,克服确立“订单”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可建立和运行“三个阶段相连,培养重心推移”的操作模式。第一阶段主要依靠学校重点实施基础文化素质教育;第二阶段依靠校企双方共同实施专业教育;第三阶段主要依靠企业重点实施专业实习教育。在三个阶段推移的过程中,人才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逐步养成。值得说明的是,三个阶段的时间划分不必机械地以年度为依据,可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加以适当的调整;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制度做保障;培养模式强调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浅入深地参与和全程性地渗透。
(二)充实培养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不能为了应付企业的暂时性技术需求,无原则地删减,孤立地拼凑出所谓的“实用性技术课程”。校企双方要准确了解学校的师资、设备等条件状况,深入了解企业的岗位生产要求,进行细致的职业岗位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思想文化、职业道德等层次结构要求。课程方案既要具有实用性,又要具有前瞻性,避免由于课程基础面过窄影响学生工作后在人生道路上专业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坚持“人本主义”原则,保证学生专业技术素质持续性发展。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持续培养要求校企合作的触角必须伸展到学生的职前与职后。为保持专业技能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建立培养方案的外部论证机制,实现培养内容的社会适应性和合作企业岗位针对性的充分兼顾与融合。
(三)完善“双主体”培养职能,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在追求校企“双赢”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的“双主体”共同培养的机制。只有运行起“双主体”共同培育的机制,才能够真正改变长期以来校企难以实现有效联合办学的局面。可以将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按照教学过程的推进合理分布开来,布局区域可以放在学校,也可以放在企业生产基地;可以让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来参与教学,也可以让学校教师跟学生一起到企业里跟班指导;即使学生毕业后成为企业主人,学校也还有责任对他们专业技术与人格素养的持续性发展提供支持服务。在人才培养成本上,企业要建立投入机制,诸如对学校专业实训设备的更新和充实、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经费运转等,都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当学生毕业转为企业职工以后,企业也要给予学校一定的人才资本培养的回报。总之,在合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互通互补、互惠互利,这样的合作才能有动力,形成长效机制。目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还处在一种零敲碎打的初级阶段,由于每一个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都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因此,不可能寻找一劳永逸的合作企业,只有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使这一模式永葆活力。学校应针对不同企业的合作要求,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校企互动保障机制,从思想、情感和福利、待遇等多方面为人才专业技能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生产之间全程性的长期合作。
[1]卢海涛.关手高职发展“订单式培养”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职业教育,2006,(13).
[2]李汉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初探[J].成人教育,2007,(4).
[3]张永良,张学琴.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机制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4]李亚杰.高等职业教育“订单式”培养的探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8).
[5]朱怀忠.对高职教育建立“订单式”培养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9).
[6]彭后生.我校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现代物业,2008,(3).
责任编辑:张 旭 陈 岩
Bottleneck and Countermeasures of Order-Based HR Training Mode at Vocational Colleges
HUANG Ying
(Tianjin Institute of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Tianjin 300221)
Order-based HR training mode is the trend and requirement of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reform at vocational colleges.At present,there exist certain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on this mode.To solve these problems,this article explores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to fulfill this mode of HR training.
vocational colleges;order-based HR training;countermeasure
book=62,ebook=34
G718.5
A
1008-9055(2010)03-0062-02
2010-04-17
黄盈(1975—),女,天津市人,硕士,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教务处。研究方向: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