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先导
2010-08-15齐兰芬
齐兰芬,王 萌
1.2.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教育科研-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先导
齐兰芬1,王 萌2
1.2.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教育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我国现行教育缺乏对于慈善的关注。以教育促发展,推进慈善事业的进步是必然选择。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在教育,科研是慈善教育和慈善事业发展的先导。慈善教育科研需要机制的保证,应建立多元投入与研究机制,慈善教育科研是为慈善教育活动提供理论先导和决策参考的更高层次的教育救助方式,支持教育科研是慈善对教育的深层呵护。
慈善教育;教育科研;先导
一、教育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
目前,我国慈善机构、企业和个人的慈善行动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我国慈善力量相对薄弱,慈善事业仍处在起步阶段,慈善事业的现状与需求之间、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社会成员的日常慈善活动参与度和广泛性存在差距;公民慈善观念薄弱、慈善专业人才匮乏等等。反思我国慈善事业和公民慈善意识、感恩理念的差距,纵然有法制、环境、组织等诸方面的问题和原因,其主要根源之一在于我国现行教育缺乏对于慈善的关注,慈善教育的缺位是我国慈善事业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以教育促发展是必然选择。慈善事业需要公众的参与,民众的慈善热情与行为是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而民众的慈善热情和慈善积极性是需要培育、需要激发、需要调动的。民众慈善精神培育及慈善热情调动的根本途径在教育。教育不仅可以育化国民的慈善意识,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教育还可以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促进慈善事业专业化发展、推进慈善事业的进步。
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在教育。教育具有使慈善事业发扬光大的职能。当前,要充分地植入、放大和促进“教育基因”对慈善事业的作用。慈善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的慈善意识、推动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建设为目的,以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为依托,以慈善知识、慈善价值观、慈善行为规范等为内容而进行的宣传、培训或系统教学活动。慈善教育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慈善参与教育,即捐助者教育。民众的慈善热情与行为是慈善事业的重要基础,学生是未来从事慈善工作和慈善事业的主体,要对青少年和全体公民进行慈善文化传播和参与慈善、贡献民众的理念教育,通过教育促进全体公民慈善意识普及和慈善参与度的提高,推进我国慈善事业的进步。二是慈善受助教育,即对受助者的社会感恩教育。要改善受助者心理素质,提高他们感恩慈善、报效祖国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升华精神境界,激发高尚情怀,让今天的受助者成为明天的助人者。慈善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普及慈善理念、传承慈善文化、培养慈善人才、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二、科研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先导
慈善教育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科研。因为,慈善教育的前提是构建学生和公民慈善成长体系和培养体系。目前,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中纳入计划的慈善文化教育基本属于空白。学生对慈善文化知识的获得主要是来自其它课程的相关知识或者从社会慈善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文化传播以及舆论宣传等间接渠道。我国慈善文化教育仍处在“做一个报告”、“开一个会议”不定期、不系统、不规范的发展阶段。这种状况充分反映出我国慈善文化教育的薄弱,这种现状不仅直接影响学生慈善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慈善文化理念的养成,有悖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主旨,也在一定程度延缓和迟滞了慈善事业的发展进程。因此,我国慈善教育的开展,首先取决于慈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框架体系的构建和教材建设等,而这都有赖于教育科研为之提供。慈善教育科研在慈善教育“工程”中发挥着理论先导的作用。
慈善教育科研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慈善教育科研不仅是慈善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慈善事业倡导人们对善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负责,有助于社会公民和青少年发扬我国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以利他主义为价值观、以奉献爱心为宗旨的慈善事业无疑是对社会公众和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识别能力和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载体。开展慈善文化教育研究,构建慈善教育体系,推动慈善教育的实施,正是教育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公民和青少年进行道德规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举措。慈善文化教育作为一个有效载体,其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帮助各级各类学校弥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行德育中的缺位。无疑,教育科研对于弥补这个缺位,促进慈善教育进入学校课堂至关重要。因此,慈善文化教育研究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慈善教育科研的总体目标是创建将慈善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社区学校的实施方案,并促进慈善教育进学校、进课堂。具体来说,要开发不同教育阶段慈善文化教育的内容、教材、教学软件;开发慈善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案,包括教学形式、方法、教学计划等;促进慈善文化课程在各级学校、社区学院中的设置;促进慈善理念在青少年及社会公众中的普及与提高;为我国慈善事业培养专业人才等。
三、机制创新是教育科研的重要保障
慈善教育科研需要机制的保证。慈善教育科研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一项创新工程,为加快慈善教育研究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科研机制的支持和保证。科研创新首先需要科研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由于慈善教育及其科学研究是一项关系社会、教育整体的事情,而且,它是不同于其它项目而更具公益性的教育研究,因此,它不只是科研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的事情,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应该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包括政策、资金和科研支持等等。慈善教育科研应建立多元化投入与研究机制以解决科研经费和科研力量投入不足的问题。这个机制应包括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方面是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另一方面是专兼结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科研机制。
目前,政府对专业教育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投入十分有限。社会和教育的快速发展要求科研的迅速跟进,日新月异的教育科研事业需要更大规模的经费支持,而目前政府对教育科研投入已难以保障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科研事业的实际成本支出,政府经费投入与教育科研的客观需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落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的效率和质量。
慈善文化教育科研的特殊性。慈善文化教育科学研究是一项较大的系统工程。它是对一个新领域的开发或者是“新学科”、“新课程”的创新,在我国,没有成熟的理论参考、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利用。因此,对它的研究与开发需要更多的力量投入和经费支持。大量的前期调查、大量的国外资料引进与借鉴,以及大规模的学术研讨、教材建设、教学软件制作等都将增大科研经费开支。该领域的项目研究规模大、难度大、涉及面广等都决定了其对科研成本需求量的增大,使本来就非常窘迫的科研经费更加难以负担。因此,仅仅依靠政府有限的财力和科研投入将难以保障慈善教育科研项目的尽快启动、经费的足额及时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或迟滞慈善教育科研的正常运行。
慈善教育科研需要社会力量资助。毋庸置疑,慈善文化教育科研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教育科研经费保障体系中的特殊作用。从根本上讲,这应当看作是对教育科研经费政府投入缺口或科研成本差异的补偿,既是对政府职能的必要补充,又是推进教育科研改革的内在需求,也是科研项目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应构建政府投入、社会各界支持的多元化、多渠道慈善文化教育科研投入机制。
慈善教育科研主要是研究慈善教育问题,探讨慈善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进行慈善教育的政策、法规研究等等,是为现实的慈善教育活动提供理论先导和决策参考的更高层次的教育救助方式。根据教育科研当前面临的增大的科研创新经费需求与有限的科研投入之间的矛盾,为加快我国慈善教育科研步伐,促进我国慈善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热心公益、关注中国慈善教育的社会团体、企业和慈善家应对我国慈善教育科研给予关注、支持和力所能及的经济资助。
构建专兼结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元研究机制。政府、社会和公民以及科研机构都应提高对慈善文化教育研究的认识,加强力量投入和机构的组建。同时,由于慈善文化教育研究涉及教育、慈善以及社会公益事业等多方面、多领域的交叉研究,因此,需要多学科知识基础,具有多方面的人才需求。
[1]肖国飞,任春晓.论慈善文化的道德意蕴[J].中州学刊,2007,(1):141.
[2]高红,李学卿.论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慈善文化[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5):53.
[3]陈勇.慈善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伦理思考[J].道德建设,2006,(5):36-37.
责任编辑:刘文华 陈 岩
Educational Research-The Guide of Chinese Philanthropic Development
QI Lan-fen1,WANG Meng2
(1.2.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Tianjin 300191)
Education is the essence of philanthropic development.Chinese’ educational system should not neglect philanthropy.Promoting the progress of philanthropy is our right choice.The research on philanthropic education needs Mechanism.We should establish a mechanism for multi-inputs and multi-researches.The purpose of research on philanthropic education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e for philanthropic educational activities.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for educational financial aids.Therefore, we should support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because it is the deep care of philanthropy.
philanthropic education;educational research;the guide
G40
A
1008-9055(2010)03-0052-02
2010-03-06
1.齐兰芬(1953—),女,汉族,河北省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决策与发展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哲学,教育救助。
2.王萌(1988—)女,汉族,天津市人,东北师大政法学院社会学专业07级学生。研究方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