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幼对话失真的客观分析

2010-08-15范海霞

关键词:师幼主体幼儿

范海霞,卢 清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师幼对话失真的客观分析

范海霞,卢 清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指导精神,师幼对话是实现师幼互动的高级形式,也是师幼平等的体现。但是,当前师幼对话失真的情况较为普遍。通过阐述师幼对话的内涵、理论依据及其失真原因,提出促使师幼对话成真的几个有效对策。

师幼对话;主体;幼儿

一、师幼对话的内涵及其理论依据

(一)师幼对话的内涵

人类生命存在的一项基本诉求是对话。它与我们的认知、情感、智力等发展的每一步相依为伴。语言与对话相依相存、不可分离。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诸多互动行为,无一不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那么,什么是“对话”?什么是教育情境下的“师幼对话”呢?从哲学的角度看,对话是指双方各自基于自己的前理解结构,通过理解而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这是一种精神性对话——对话双方的真诚敞开和接纳;这是一种生成性对话——对话双方的生成和重建认知;这是一种理解性对话——对话双方相互理解其文化。教育情境下的师幼对话是指师幼双方以语言为中介所进行的沟通和交流,即相互的“敞开”、“接纳”,彼此倾听对方的想法和建议,是一种言语性对话,也是一种理解性对话。

(二)师幼对话的理论依据

师幼对话的理论依据是主体间性理论,它是由当今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大卫·雷·格里芬(D.R.Griffin)提出的。[2]所谓“主体间性”是西方哲学为了消解主客二元对立和主体中心主义而提出的一个哲学范畴。即“主体—主体”或“主体—中介—主体”的模式,这是对传统意义上的“主体—客体”二元对立模式的典型批判性评价。[3]“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发展于现代主义之后并在当今世界流行的一股思潮,这种思潮主要体现的是批判与反思的思维倾向。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主要特点是质疑理性、挑战权威、解构中心、颠覆标准。[4]从现实视角来看,主体间性理论是对不同事物的性质和它们之间关系的重新审视定位,尤其是对人与一切“他者”之间关系的另一种解读,突破了旧有的所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同时也自然地化解了它们之间的对抗性。这种确立了“自我”主体和“他者”主体的交互性的理论进入教育领域,形成了主体间性教育观,为新型的师幼对话关系确立了理论依据。[5]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们要努力构建一种民主平等的师幼对话关系。

二、师幼对话失真的原因考察

当前师幼对话失真情况较为普遍。据调查,许多一线幼儿教师的师幼对话意识不强,更缺乏师幼对话操作的艺术;对话的对象常常是几个活泼外向的幼儿;师幼对话过程中,也存在着教师权威的误用现象等等。所有这一切导致了师幼对话的失真现实。那么,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一)师幼对话中话语主动权的不均衡

师幼对话原本是教师和幼儿两个共同存在的主体之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并藉以达成师幼互动行为的一致和想法的默契。现实的师幼对话中教师把持着对话的主动权,幼儿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对话的时间长短、内容选择、方式采纳等几乎均由教师自主决定。有研究表明,幼儿的对话行为大多数 (占 96.8%)都是被动地对教师提出的话题进行响应性回答。[6]例如,在中班区角活动“娃娃家”中,游戏类别选择、游戏时间长短、角色分配等大多由教师预先决定。活动之后的点评,常常是教师提问幼儿的方式,比如:你在“娃娃家”中是什么角色?你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等等。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只是一种回应性对话,几乎没有幼儿和教师的主动交流,更谈不上幼儿自觉提出疑问了。

(二)师幼对话中角色主体的双重失落

师幼对话的本质在于从对话中发现教师与幼儿各自的本真自我。[7]同时,对话的最大阻力就是自我的丧失——表演性的自我代替了真正的自我。在教师和幼儿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进行对话过程中,师幼均失去自我作为特定主体的本质规定性。由此一来,师幼关系就变成死板的服从关系。这种强制性权力和权威所带来的师幼对话是压抑和失落的,教师也因而丧失了自我。因此,师幼对话关系变成了带着“面具”的表演关系。例如,在区角活动“读书吧”中:教师扮演馆长,一个幼儿扮演图书管理员,大部分幼儿扮演阅读人员。教师预先讲述选书、读书的注意事项,介绍书的种类、用途等,讲解之后会提问几个幼儿让其做出回答,教师然后巡视幼儿的阅读情况。教师最后点评该活动和表扬一些做得优秀的幼儿,很少有幼儿会自觉地告诉教师他们在“读书吧”的感受。在这一活动中,缺少教师和幼儿共同阅读行为,缺少教师和幼儿共同分享阅读过程中的快乐,缺少教师和幼儿的共同讨论阅读后的感悟。教师和幼儿都是“读书吧”的角色扮演者,而不是“读书吧”的快乐体验者。

(三)师幼对话中互动氛围的不足

师幼对话是师幼作为两个共同存在的主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但是,在传统的师幼对话中,师幼对话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教师在多数情况下控制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很少有对话,更不要说互动的师幼对话了。师幼对话的情景变成了教师展现个人语言表达机会的“舞台”,教师是“主角”,活泼、开朗、外向的幼儿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幼儿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8]我国近年来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有意地突显了幼儿的地位及其需要,幼儿主体性的彰显带来了师幼对话理念上的改变。在新课改的大潮下,教师开始关注幼儿的个性张扬与个性发展,师幼对话的趋势是走向互动的对话。但是在师幼对话的教育实践中,师幼对话的互动氛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三、师幼对话成真的有效对策

针对当前师幼对话失真的普遍情况,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有效对策促使师幼对话成真呢?

(一)树立以发展幼儿为本的师幼对话理念

教师是否具有对话理念,是否与幼儿保持一种对话的双主体关系状态,都能从教师与幼儿的共同活动中展现出来。传统教育是一种教师“独白”的灌输式教育,当前师幼对话的失真情况较为普遍。当下新课程改革倡导“对话式”教育,力争实现师幼对话的原貌。我们应该明确“以发展幼儿为本”和“以发展幼儿为本的师幼对话”两个理念。所谓“以发展幼儿为本”,是指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本,也就是以维护和保障幼儿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以尊重幼儿、关怀幼儿、发展幼儿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所谓“以发展幼儿为本的师幼对话”理念,是指解放人性、尊重人格、清除焦虑和压抑、倡导幼儿主体意识、践行平等对话的理念。总之,教师要充分考虑时机、方式,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对幼儿进行有效对话策略训练,使对话合理、有序、有效。

(二)构建师幼对话的双主体地位

在主体间性理论背景下,构建双主体地位的师幼对话关系的理想模式日趋现实。主体间性教育对教育主体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定位,教师和幼儿都被看作是自主性的独立教育要素,这二者的主体间性作用即交互作用就是真正的教育,其教育目的主要通过教师主体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来实现。[1]主体间性理论背景下的师幼对话关系是一种师幼之间的主体与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关系。他们之间既不会一方支配、控制另一方,也不会忽视任何一方的主观能动作用。具体的讲,在师幼对话过程中,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是确定对话主题,选取对话方式,决定对话时间长短,营造对话氛围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幼儿是平等对话中的主动参与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需要选取对话主题,主动地和老师对话并且善于向老师提出疑问,积极地参与集体性的师幼对话活动。新纲要精神指导下的师幼对话应该以“问题呈现”贯穿始终,即以“问题——评价——解决”为核心,引领幼儿带着问题走进对话,启发幼儿在对话中把问题解决引向深入,从而得以发展。

(三)创设宽松温馨的师幼对话互动氛围

只有在宽松温馨的对话氛围中,教师和幼儿才能作为对话活动的独立主体,进行主动参与、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畅所欲言,达到真诚地理解对方。[9]但是,在当前的师幼对话情境中,普遍地存在着教师绝对权威的问题,宽松温馨的师幼对话氛围几乎是“空中楼阁”。所以,教师必须淡化权威观念,重视其由智能和品格因素构成的内在权威[10],诚心关注幼儿;践行“亲其师,信其道”的理念;尊重幼儿,平视幼儿,构建“我—你”型师幼对话关系。实践证明:越是过分强调教师权威,幼儿越是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敷衍着完成接受的任务。反之,淡化教师的权威,用一种商量的口吻和幼儿对话,则会收到意外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幼儿,关注幼儿,视幼儿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我们应该解放幼儿的双手,激发他们在主动操作玩具过程中表达个人感受并与教师进行快乐交流的热情;解放幼儿的口,让他们想说就说,教师应蹲下来真诚地倾听幼儿的想法;解放幼儿的大脑,鼓励幼儿勇敢地提出疑问,而教师应该与幼儿进行全面的回应性对话。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3]曾新.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4]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 (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5]尉乐音.教育对话的理论依据[J].教育评论,2007(1).

[6]李镇西.对话:平等中的引导[J].人民教育,2004(3~4).

[7]谌启标.美国基于合作伙伴的幼儿教师教育改革述评[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8]夏正江.对话人生与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4).

[9]孙迎光.解析教育中人与人、人与物的对话[J].上海教育科研,2005(1).

[10]王向华.对话·人类存在·教育——对话教育研究之引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3).

[责任编辑:陈 浮 ]

An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Conversation between Teache rs and children

FAN Haixia,LU Qing

(CollegeofEducation,Xihua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637009,China)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of Guidelines for Kindergarten Education,the dialogue between teachers and children is an advanced form of attain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and the reflection of the equality between them.However,the distortion often exists in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children at present.This paper elaborates connotation of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children,the reason for distortion and gives th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attain the authentic convers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children.

convers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subject;children

G619

A

1009-7228(2010)03-0070-03

2010-04-01

范海霞,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卢清,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教授。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的阶段性成果(TER2006-003)。

猜你喜欢

师幼主体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关注幼儿日常生活 开展师幼有效互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共享区域活动资源 滋长师幼幸福
师幼互动视域下幼儿教学活动策略探讨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师幼互动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