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与民俗生活及民俗观念
2010-08-15王天岚
王天岚
(1.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2.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艺术设计与民俗生活及民俗观念
王天岚1,2
(1.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2.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民俗物质生活与民俗传统观念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至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于设计艺术而言,民俗文化不仅能提供具体的形式因素方面的借鉴,还能从观念层面上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从艺术设计的角度研究民间物质生活以及民俗行为和民俗观念,有助于使我们的艺术设计活动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系统,使我们的艺术设计成果彰显民族文化的特征,有利于推动艺术设计民族化的进程。
艺术设计;民俗生活;民俗观念
民俗,是不同人类群体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形成、扩散及演变。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影响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今天,对民俗的研究日趋深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给许多研究领域带来新的启发。
艺术设计,作为一种“为人造物的艺术”,也是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它的形成、发展、演变,必然受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影响。民俗,作为体现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对艺术设计理念的产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民俗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既可以从设计学的角度发掘本民族传统文化,还能够对艺术设计民族化的进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民间物质生活是艺术设计创作的源泉
人类的设计行为,从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实际上,在设计学成为一门学科之前,民俗就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类的设计活动。以民间美术品为例,民间美术品应该是广义的艺术设计,它不仅包含了衣、食、住、行、用等各个物质方面的实体造物,也包含了以精神享乐为主体的实体造物。前者有民俗服装、民间建筑、饮食花样、交通工具、家具、器皿、编织物等等,后者则有民俗画、剪纸、民间版画、年画等等。我们看到,这些民间美术品中,无一不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因素。也正因为如此,它们才呈现出引人入胜的千姿百态。
这些民间美术品虽然有许多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失去了原本的实用意义,但其中包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审美元素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就建筑而言,远古初民穴处巢居从而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建筑方式和风格,这必然为现代设计在反映类似内容或表达粗犷形式方面提供有效借鉴。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国的民俗建筑样式更加丰富多样,像北京的四合院民居、东北的火炕民居、林区的“木刻楞”、南方的“吊脚楼”、云南的“一颗星”等等,都因为实际生活的需要和民间风俗的影响而呈现出异彩纷呈的面貌,这些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例如,在室内陈设设计方面,坐具可以采用条凳、春凳为形;承具以炕桌、条桌为样;卧具则有榻和睡篮;屏具则有座屏或围屏。这些历久弥新的民族样式,在设计接受者、欣赏者心理上会产生了民族亲切感,对外民族来说也是新颖的风格式样。
民间的日常用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艺术设计创作的借鉴对象,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这些民间用品虽然主要是为了满足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但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进行美化加工,也寄寓了人们的精神愿望。这些与现代设计的手段与理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因此,现代设计不仅应注重对民俗实物方面的“物理性”借鉴,还应追根溯源,了解其中的精神含义或民俗内涵,并以此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从而产生“化学变化”,形成新的内容和形式。
二、民俗行为与民俗观念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传统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行为,是民族传统观念的外化,它不仅使各成员产生共识性,认同感,而且还可以强化信仰、道德观念及政治观念,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对这些民俗行为的认知和理解,往往会使我们的设计更为贴近人们的生活,从而得到接受者的认同。
以饮食民俗为例。中国饮食习俗很多,南北殊风,东西异趣。各地形成日常口味和菜系,如京菜、川菜、粤菜、鲁菜、苏菜、湘菜等等。在与之相关的设计操作过程中必须对这些日常食俗有所了解,才能对症下药,有目的地延伸不同的情感爱好。比如在为京菜馆设计室内装潢时,不宜将四川风格的陈设列入其内,否则不易为人接受从而导致设计的失败。此外在设计食品容器、包装、宣传册的时候也应遵循以上原则,使产品的符号特征与功能特征相吻合。
许多民俗行为都具有象征意义,如蝙蝠的形象代表“福”,鹿表示“禄”,鱼表示“年年有余”等等。这些对设计艺术都很有启发。艺术设计不仅应该注意的各种民俗的来历、异同、性质以及象征意义,更应当注意它们的表达方式。注意约定俗成的象征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对民俗行为象征性意义的运用以及表达方式的借鉴,有利于我们建立起表现民族性、地域性的象征符号系统。
民俗观念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它通过历史的延续而逐渐积淀,并且历史越久远,民俗观念的惯性越大。这种惯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民俗心理,其二是民俗信仰。
在中国人文化心理形成的过程中,民俗心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正确地认识这种地位,有助于艺术设计对民族性心理做出客观的评价,从而设计出真正合于中国民众使用的造物。
中国传统民俗心理有两个重要特征,首先是“唯圣”心理,其次是“大一统”心理。虽然这两点特征不能完全从正面为艺术设计提供借鉴,但至少在设计思维过程中可以对这些心理进行改良或引导,使其为设计所用,为民众所用。例如,在处理大一统心理与设计的关系时,人们可以引入整合观,对设计的造型及表达意图加以归纳和总结,整理出最具代表意义的形象与接受者或欣赏者进行信息沟通,从而产生某种民族心理上的共鸣。
民俗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这对艺术设计来说也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民俗信仰的内容极其丰富,种类也繁多,但总的说来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考察。
首先是信仰对象。中国人的民俗信仰对象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祖先崇拜,二是泛神观念。祖先崇拜由来已久,并且盛行不衰。由此产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泛神观则是人们将对灵魂的信仰延伸到万物,从而形成万物有灵的思想。在民间,由泛神崇拜而产生了诸如门神、宅神、井神、十二生肖神等具体的物化形象。这些形象均可为艺术设计所用,从而体现民俗信仰的延续性。此外,设计师可以模拟民俗信仰的观念创造新的作品,这是现代创作手法与传统观念结合的方法之一。
其次是信仰的方式。民俗信仰往往通过“预知”来表现,这是一种根据自然现象或人的行为表现而作出的推测,通过推测,民众力图防患于未然,对厄运灾害回避或防范,在心理上得到慰藉。这种由自己营造的情境而产生的心理暗示,与艺术设计的心理功能颇有相通之处。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慰藉功能表现的格外重要。因此,艺术设计也可运用所谓的“预知”手法表达作品,营造特定氛围,或通过作品制造良性心理暗示,慰藉受众。
综上所述,民俗物质生活与民俗传统观念都是根植于社会生活最深层的东西,它们固然有较为“糟粕”的一面,但其精华部分仍然是我们不可放弃的宝库。对于艺术设计这种直接服务于人的艺术形式来说,传统的民俗物质生活和民俗观念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指导意义。艺术设计应当深入研究和广泛借鉴民俗文化,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最合理的表达方式去创造,加快艺术设计民族化的步伐。
J524
A
1672-0547(2010)03-0079-01
2010-05-16
王天岚(1974-),女,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艺术系讲师,武汉理工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