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与解决办法
2010-08-15刘乃宝王程新张永前
刘乃宝 王程新 张永前
(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安徽省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与解决办法
刘乃宝 王程新 张永前
(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文章在对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指出造成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社会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推动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势向健康方向发展。
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告别了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今天的大众教育。大规模扩招,大批量的培养与输出,必然给社会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困难。近几年来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同其它专业的毕业生一样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局面,尤其是在经济还相对落后的安徽省表现得更为突出。本文主要通过对影响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社会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两方面来论述,寻去待以解决的办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根据社会学理论,以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依据统计学理论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进行科学抽样,对06-08年安徽省10所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部分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所涉及到的内容,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作为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为了研究具有实效性和科学性的需要,制定调查问卷,并对制定的问卷效度和问卷回收后的信度进行了相关的检验均达到研究的需要。
1.2.3数理统计法
为了使本研究所用的数据更具有科学性,本研究采用了EXCEL和SPSS13.5统计软件包,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影响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社会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两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
2.1 社会因素
2.1.1 体育专业设置方面的因素
安徽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院校的设置明显过多。全省共有10所院校招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近几年每年都有一千多名毕业生需要就业,而在安徽省内较好的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岗位已经基本趋于饱和。
2.1.2 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因素
安徽省各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系人才培养方式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此类人才须掌握什么样的知识,最终达到什么样的素质、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等方面,还存在着方向不够明确或照搬过去的老模式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对当今体育教育人才市场没有作充分的调研,对人才需求的方向了解不够多,导致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出现相对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滞后性,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另如果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过于泛化,没有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质量不高,自然出去就业也就相对困难。就以专项培养为例:让身高不足1.8米,篮球基础又不太好的学生从事篮球专项培养,显然就不科学。由于年龄、身高和天赋等因素,他做专业运动员已经不可能,当裁判员组织比赛也不够格(因为现行的篮球裁判员要求身高不低于1.8米)。这样培养出来的篮球人才从专业用人的角度分析是不可能有好的就业渠道的。
2.1.3 用人体制方面的因素
受传统的人才计划管理模式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现行的用人体制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如很多普通中、小学是用人单位,但无权选择人才。学校没有独立的人事权,有人事权的上级人事主管部门,出于财政经费紧张和对体育课程不重视等因素的考虑,有时会不下放或压缩体育教师编制给各学校,造成了作为下级单位的各中、小学校无权选材进人。有的学校虽然有人员编制,这些编制却被一些不具备体育教育资格的人占有,他们的“捷足先登”也冲击了真正具有体育教师资格证的正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2.1.4 信息方面的因素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推行“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为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但在双方的信息沟通渠道中还存在不够通畅的现象。一方面,有需要某类体育人才的用人单位,在某几所体育院校、某几次人才交流会或互联网上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就放弃用人或等待别人上门来“择婿”。而另一方面,受到经济、时间和毕业准备等因素的影响,即将毕业的学生们不可能无休止地到处去撞运气或上网搜集信息,从而造成两者因信息的阻隔无缘“好合”。
2.1.5 学校品牌方面的因素
有些用人单位由于用人观念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着一些错误的思想和看法,认为“只有名牌学校才能造就优秀的人才,一般院校只能造就一般性的人才”。因此这类用人单位会无条件地拒绝接受一般高校的同类毕业生。安徽省内十所招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院校中只有一所省属重点学校,每年培养学生仅两百人,就2007年全省招生人数来说只占不到整体的六分之一,其余九所院校全是一般本科院校。由此可见,由于学校品牌方面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也加大了一般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1.6 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方面的因素
安徽省地处中原,由于地理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造成了省内各个地方的经济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基于此种原因造成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等方面的体育教育条件跟不上,再加上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把体育作为副课看待,不为人们所重视,学校就更减少了对体育方面的投入,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就自然无法保证了。这样就造成我省部分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虽然缺乏体育师资却无力进人的现象。从体育师生比的理论上讲,这个地区的体育教师有空缺,但实际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这个地区同样就不了业。
2.2 学生自身因素
2.2.1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思想观念的因素
有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在思想观念和品德上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就业的认识也不足,这部分毕业生就会产生一种怕就业、逃避就业的心理,不去就业,甘心在家加入“啃老族”之列。也有部分毕业生没有献身精神,或者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期望值过高,又怕吃苦,不愿意到边远地区或工作环境、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去[1]。这样,一些属于毕业生自身就业思想观念的原因,给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2.2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培养质量因素
近年来,由于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同其他专业一样大量扩招,从入学生源的自身运动素质方面来说就已降低了标准,加上学校因扩招带来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的不足产生的负面影响,再加上学生自身努力的程度不够。必然造成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自己的体育专项素质上以前毕业生的体育专项素质相比有很大的降低,甚至少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项素质还不如一般的公共系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没有好的身体素质也就很难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学习任务。与此同时,学生在文化素质方面也因入学基础、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特殊的文化课学习要求等多方面的原因,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这样体育教育专业的部分毕业生就形成了“武不能武、文不能文”的尴尬局面。自然也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
2.2.3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自身就业准备因素
我们对安徽省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十所院校中的六所学校326名2006-2008年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45%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心理准备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不能很好地自我定位,期望值过高。如一些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认为,一定要进中专院校或县级以上的重点中学执教,不愿意进农村乡中学或小学任教等。有36%毕业生(多为女同学)存在着等、靠、碰的思想,即等待和依靠父母、亲戚、朋友帮忙找,靠国家政策分配工作,或者等到毕业后到外面去碰运气。另外有23%毕业生在就业手续方面准备不足,如参加人才交流会准备不足问题,含有各种就业手续不全、个人推荐资料不详、各种证书不具备等。这些也给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带来就业的不利。
2.2.4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自身就业技能因素
有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面试时,不能在体育专项特长上充分展现自己的真实水平,在语言公关上也存在一定的欠缺。有的同学怕同领导谈话,或谈话时心理紧张语无伦次,容易给人不好的印象,直至应聘失败。
2.2.5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选择区域因素
有的毕业生因为考虑父母家庭、个人发展前景或与男(女)朋友共同走向等诸多问题。造成非某个地市不去的现象。现今的本科生就业形势本身就比较困难,有时可能这个地方只能提供一个岗位或根本没有体育教师的岗位,你非要在这个地方就业,自然会比较困难。
2.2.6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自身把握机遇方面的因素
有部分同学有了好的就业机遇,却没能很好地把握。如在早期有个别同学有了相对较好的就业单位,但他自己心中还存在“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思想,认为可能还会找到更好的单位,没能及时签合同,等找过一段时间再回头时,机遇已经不复存在了,因此错失就业良机。
2.2.7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自身道德品质方面的因素
毕业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在就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中国教育报调查统计表明,用人单位要求人选的道德品质(如诚信、社会公德)占众多品质中的92.9%,由此可见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尤其对即将毕业走向教师岗位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自身的道德品质要求更为严格。然而,据我们调查显示,有64%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缺乏自我诚信意识和理念[2],主要集中表现在就业前作自荐书时,为了所谓的“面子好看”和“拿得出手”,在毕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方面大肆做假吹嘘。如某媒体报道某用人单位在一次招聘会上收到很多自荐书,回去竟然发现某校同一个班有十几位“班长”。还有部分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过于理想化,工作稍有不顺就“跳槽”走人,给用人单位人事计划和用人安排带来许多困难,致使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意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这也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3.解决办法
3.1 就业难的社会因素解决
一方面,安徽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团中央联合提出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工程,加大对安徽省农村中小学体育建设的专项投入。同时也要对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力度,尤其是在用人体制方面,要有针对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平衡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瞄准市场设专业”,让专业的适应性“强”起来,让省内各高校在体育教育专业设置方面更加科学、合理。
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方面,省教委应该组织省内外体育专家对当下的人才市场进行充分调研,了解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具体要求;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共享机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有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可以进行科学的实施落实,使它的科学性得以体现。这样就能在源头上给培养合格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以强有力的保证。同时,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也应加强队伍建设,使这一部门有充分的能力去拓宽就业渠道,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来培养如社区体育指导员和大众健身俱乐部的教练等;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如通过网络或与以前的毕业在岗生联系等渠道获取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另外,各高校在学校的品牌方面也要注意多做建立学校形象的工程,通过各种渠道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能力共同打造自己的学校品牌。
3.2 就业难自身因素的解决
3.2.1 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其指的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体育专项素质。为了让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有一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各个学校对自己所招收的学生在培养中必须根据自己学校的场地器材多少、师资力量的强弱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学生个个有特长,就业有专项。[3]
3.2.2 提高自身非专业素质
自身非专业素质是指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所具有的除体育专项素质以外的综合素质。如环境适应能力、时间应用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等。由于安徽省体育教师的需求在地理条件较好的学校已经相对饱和,再加上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期望值过高,自然就造成相当一部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跨专业就业,去从事与自己的专业不太相关的职业。这样毕业生的非专业素质就相对专业素质就更显得重要了。同时,据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中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65.9%,人际交往能力56.8%,自我表达能力54.5%,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均占47.7%。另外,《中国教育报》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基本能力多项选择的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92.9%、实践应用能力88.1%、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76.2%、人际交往能力66.7%、组织管理能力42.9%。[2]从上面的这些数据不难看出,非专业素质在推动跨专业就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体育教育专业就本身专业而言,就有许多利于培养学生非专业素质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如:通过组织在不同场地、与不同运动队进行比赛,培养学生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通过篮球、足球、田径、体操、武术等实践课的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4]通过在校园里与一些非体育专业的同学一起打球、跳舞等运动交往中,同样可以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通过在校内组织各种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等等。
4.结论与建议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目前出现的就业困难的问题,是由社会和自身等综合因素造成的。故我们建议:安徽省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有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要面向市场、客观对待,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毕业生,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当前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的这一社会问题。
[1]李仪.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70-72.
[2]宋全政.别让非专业素质成为就业“短板”[N].中国教育报,2007-01-13(2).
[3]郭学庆.我国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109-110.
[4]王宽.地方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市场,2007,(48):119-120.
G473.8
A
1672-0547(2010)03-0119-03
2009-12-30
刘乃宝(1974-),男,安徽霍邱人,皖西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
王程新(1990-),男,安徽铜陵人,皖西学院体育系学生;
张永前(1964-),男,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体育系副教授。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部分成果(编号:2005SK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