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校内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的环境与策略

2010-08-15冯向春肖希明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年9期
关键词:资源整合教学资源数字化

●冯向春,肖希明

(1.广东茂名学院 图书馆,广东 茂名 525000;2.武汉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武汉 430072)

1 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的概念

教学资源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形成教学能力的、具有价值的、可以在教学中应用的要素。这里我们讨论的教学资源主要指数字化和电子化的教学资源和信息,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备课、授课、考试评价、学生学习和练习、教研等)需要的多媒体资料(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教案、课件、试题、作业练习、教育论文、电子图书、网络课程等都可以称为教学资源。[1]“数字资源整合”是依据一定的需要,对各个相对独立的数字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与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资源体系。[2]而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数字资源中的一部分资源,因此,数字资源整合的理论能够指导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工作。笔者认为,“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是指遵循一定的原则、规范、标准,把一个组织内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包括教学媒体素材、试题、课件、文献资料等数字化教学内容、数字化学习环境、教学活动自动化管理系统等)进行融合、类聚、重组,实现资源间的无缝链接,形成一个效能更好的数字资源体系,使用户能够在统一的界面上完成对不同载体、不同形式、分散异构的教学资源的检索和利用。

2 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的动因分析

2.1 历史动因: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与深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受到极大的重视,许多高校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和教学特点,开发了一批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素材库、网络课程、教学课件、精品课程、电子文献等;同时,数字化校园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也正在扩展、延伸,数字化学习环境逐步形成。教学资源建设得到发展的同时,又遇到了标准化程度低等难题,信息之间关联度低,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因此,下一步的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策略将是加快标准化建设,促进优秀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整合分布式异构资源,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2 技术动因: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强大支撑

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与评价,能够支持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例如开放链接技术、Web2.0技术、网格技术、软件技术和各种媒体技术,为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奠定了基础。

2.3 内在动因:校内数字化教学资源未能很好地共享

由于当前高校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存在严重的自我意识和封闭性,也由于有关技术规范的不完善,但更主要的是由于行政壁垒的客观存在,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图书馆、教育技术中心与教务处的自然分工而造成的重复开发、重复建设,甚至重复投资的问题与矛盾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各个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导致校内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分散和重复。孤岛式和超载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均不利于共享,给用户检索和利用带来了不便,因此,只有对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

2.4 用户需求动因: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需要

用户需求是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深入的。用户通过网络可得到、可利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明显增加,同时在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中找到合适的信息已成为用户的最大负担,而且数字化教学资源量越大,给用户造成的负担也就越重。他们的信息需求往往需要通过多部门、多种信息服务渠道来满足。显然,这种大众式服务方式与用户信息需求的多元化、深层次和全程化发展不相适应,因而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资源整合开始成为数字化教学资源组织的发展方向。

3 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的环境与条件

3.1 高校数字化校园环境对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提供资源环境的支撑

数字化校园环境包括数字化环境和数字化行为方式。目前,高校的数字化环境已基本实现。高校普遍建成包括网络平台、数据库平台、其它基础设施(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的基础平台;开发了多种应用系统,包括教学应用系统(网络课堂系统、远程教学系统、VOD系统等)、管理应用系统(学生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科研应用系统(图书与期刊管理系统、虚拟实验室系统等)、服务应用系统(E-mail、FTP、BBS、公告板、搜索引擎、网络硬盘、一卡通、学校门户网站、电子商务等);建设了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包括教学用信息化资源(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素材、网络课程、学科专业网站等)、管理用信息化资源(数字档案等)、科研用信息化资源(数字图书、数字期刊、光盘数据库、国内外全文镜像数据库、国内外全文镜像书目/文摘数据库等)、服务用信息化资源(WWW网站、正版软件下载等)。校园的数字化行为方式正在逐步形成,具体表现在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服务方面。[3]数字化环境的构建以及数字化行为方式的形成,为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3.2 整合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创造所必备的条件

综观数字资源整合的实践活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整合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技术手段,都是建立在相应的整合技术基础之上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活动也不例外。从分布式构建技术(中间件、数据仓库)、互操作技术(XML、OAI、OpenURL),到新型的知识组织技术(领域本体、概念图、主题图)、知识处理技术(知识发现、知识获取、知识表示、知识展现、知识推理),再到分布式、基于组件的软件技术(Web Services),直至网格技术和语义Web技术,每次技术变革,都伴随着新的整合方式的出现,技术变革的每一次跨越,都为数字资源整合创造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都推动着资源整合向更深、更高的层面发展。[4]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实践应用正是得益于整合技术的发展。因此,整合技术的不断发展,是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研究及应用活动开展的先决条件。

3.3 教学资源建设观的变迁是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的重要条件

现代人的资源意识愈来愈强了。人们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就是寻找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共建、利用这些信息资源。整合就是广泛收集、筛选现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原有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再加工,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许多高校逐渐意识到必须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调动所有能调动的相关人员,在统一规划与指导下参与到资源整合中来,通过先进的整合技术手段,实现教学管理、资源采集以及整合等功能,各部门之间、教师之间互通教学经验,共享图书库、课件库、试题库、素材库、案例库等,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4 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的思路与策略

高校应遵循“整体规划、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整合原则,克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根据技术的可行性和校内资源建设现状,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整合策略,促使全校范围内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实现。

4.1 服务理念的更新

“思想决定行动”。要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人们必须在思想上、认识上对资源整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因此,高校必须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传统工作模式,确立以师生为本,以资源利用为主的服务理念,树立资源整合的大系统观,打破资源分割局面,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推进校内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2 资源的优化配置

数字化教学资源要素包括教材、课程、媒体、平台、工具等诸多要素,为了将这些要素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充分发挥各类型教学资源的作用。

(1)多渠道采集资源。一是网上免费教学资源的利用,搜集、下载保存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如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开放课件、试题、多媒体素材等资料,然后归类、汇总、发布;二是购买优质教学资源库,选购针对性强的优质教学资源库;三是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组织自己的开发队伍,根据各学科的教学需要自行开发,将传统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共同参与,鼓励教师上传共享备课资源,鼓励学生上传个人原创作品等。

(2)资源优势互补。文本资源与图片、声音、视频、动画、游戏等媒体资源共存,完整课件与小积件相结合等,所谓积件,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制作成的小课件,这些课件具有“微单元”“可积性”“重组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有利于教师在其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重新整合。[5]

4.3 协调机构的成立

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工作是一项涉及全校各学院(系)、部门的工作,需要各学院(系)、部门领导给予重视,要求高校内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并且指定专人负责完成的工作。学校高层领导介入,统筹规划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工作。各院系、部门第一把手共同构成教学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并且建立起一个专门职能机构(如现代教育中心或教学资源管理中心),以便全面有效地管理和组织协调各部门的教学资源整合工作,按学科门类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工作,提供财力、物力保障。

整合机构小组成员由教务处主管人员、专业教师、教育技术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图书馆技术人员等组成。其中教务处历来负责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对教学资源尤其是精品课程和优秀教材具有经验积累,教务处主管人员牵头组织负责教学课程设置和管理;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收集、筛选资源,进行教学设计,提出需要采集的资源,提交教学课件等教学信息;教育技术人员按教学需要,对专业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审核、优化,协助进行教学设计,采集处理所需的资源;高校图书馆负责制定元数据标准、分级著录规则、资源采集办法和选择标准、资源长期保存以及资源发布方案等工作;计算机技术人员则按教学设计和提供的资源进行加工制作,将资源存入数据库中。在运作中,强调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通力合作,发挥团队作用和组织职能,使相互联结更协调紧密,以保证资源整合的系统性、专业目标性、规范性和共享性,使整合的教学资源具有个性化、多样化。[6]

4.4 激励机制的建立

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工作需要制定一套较好的激励措施,如使用权限及收费政策、绩效奖励政策等。对工作完成好的,优质资源明显的部门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一些特色明显、专业性较强的资源,院(系)、部门财力不足的项目,学校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和鼓励。总之,通过各种激励机制,使学校的数学化教字资源更丰富、质量更高。

据调查,当前很多教师不愿意提供自己的教学课件、教学材料,参与资源整合的动力明显不足,个中原因虽然多样,但是与学校激励机制的缺乏也不无关系。要想长期、持续的实现高水平的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防止造成教师任务负担过重或由于激励机制缺乏等原因造成教师创作动力不够等现象,相应部门应统筹规划,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资源的具体内容划分给教师,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例如,清华大学在这方面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以确保教学资源整合的源头质量。学校教务处会安排经费设立精品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等项目,鼓励教师或学科组申请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活动;学校积极开展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教师掌握资源整合相关知识创造条件,对参加培训并顺利结业的教师颁发证书;学校每两年会组织一次优秀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教师的电子讲稿、课程网站、网络课程、网络素材库等均可作为成果参加评选,如果获奖则在教师的晋升职务和选评先进中可以作为重要参数等。[7]

4.5 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知识产权法律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采用各种新技术手段,如权限管理、数字水印、密钥技术、IP地址限制、防火墙技术等,可以有效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我国新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四条规定:权利人可采取技术措施来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允许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高校出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应用相关技术来控制用户对资源的使用范围,控制用户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复制、下载次数等,仅允许授权用户获取数字对象内容的全文。同时,要适当放宽知识产权“合理使用”的范围,范围应放宽到校园网以外的在册学生和在职教师等这些合法用户。

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为防止其提供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被非法传播与复制而实施保护措施。图书馆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如美国的Net Library电子图书系统模仿传统图书的借阅流通方式,来提供电子图书的浏览和外借功能。提供的电子图书的全文内容不能下载,但允许复制和打印(一次一页),持续打印数量过大会收到系统发出的警告。我国高校完全可以借鉴这一模式,达到既促进电子教材的传播与共享,又防止用户进行非法复制、非法传播的目的。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系统里,当链接相关教学资源网站时,最好采用被链接对象的URL地址作为链接标志,并且对被链接对象不作任何的复制与修改,以防止侵犯到著作权法中的复制权、改编权等权利。整合系统应向使用者进行相应的知识产权声明,声明用户只能出于个人研究、学习目的进行使用,不得出于任何商业目的,防止大量非法复制。[8]

另外,对教师制作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非常重要。在德国,有些大学教授的讲义并不是免费给学生的,学生如果觉得需要可以购买,有的教师3小时的PPT讲义售价可以达到3欧元(相当于约30元人民币)。美国52.2%的高校都制订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以保障教师对自己开发的电子教学资源具有明确的知识产权。而根据调查,我国高校仅有12.9%制订了针对教师开发的电子课程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制订和严格执行我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才能保障教师参与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和保障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持续性。

4.6 资源质量的评价

教学资源质量评价是质量监控的重要依据,是保证资源整合系统水平的重要保证,是对学校办学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教学资源质量评价的一般步骤为:明确评价内容、设计评价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收集评价数据、进行评价分析、得出评价结论。测定资源整合的效率和价值对整合项目的实施具有“判断、预测和导向”作用。考虑到可操作性,数字化教学资源质量评价内容重点在于资源质量、服务水平和使用效益等方面。针对以上需要评价的内容和评价角度,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对资源质量的评价,可从内容的适应性、权威性、实用性、准确性、前沿性、独特性、时效性等方面制定评价指标权重值,从内容的形式上,如使用的便利性、规范性、美观性、稳定性和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辅助评价。对服务效果的评价,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指标采用可量化的用户满意度调查表来获得;定量方式可通过自动获取资源增长量、访问量、下载量、网上交互信息增长量等数据,进行深入数据挖掘、统计和分析,如通过网站日志分析,对用户访问次数、用户的IP地址范围、访问的时间和频次、资源的下载情况、不同类别资源的访问分析、检索次数(全文)、全文文章阅读次数等。对系统效益评价指标包括社会效益评价、经济效益评价、过程效益评价等。

[1]金彦钟.基于XML的教学资源动态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5(8):37-41,48.

[2]马文峰.数字资源整合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64-67.

[3]数字化校园的要素[EB/OL].[2010-01-18].http://dep.shfc.edu.cn/xzjg/xinxiban/xxbnew/funonews.asp?id=97.

[4]马文峰,杜小勇.数字资源整合: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5.

[5]刘琳.校园网环境下课堂教学资源整合探索[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增刊):341-343.

[6]于伟建.高等学校整合网络教学资源模式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1)/上:49-51.

[7]陈海林,等.高校教师要重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06(7):49-52.

[8]熊瑞.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J].河北科技图苑,2007(5):46-48.

猜你喜欢

资源整合教学资源数字化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