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之比较系统中心和区域中心
2010-08-15黄筱玲
黄筱玲
(湖南大学图书馆 湖南长沙 410082)
1 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大规模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1957年9月,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7次会议批准颁布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下设图书小组,由文化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卫生部、地质部、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名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代表和若干图书馆专家组成,负责全国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图书工作的全面规划、统筹安排。”首先进行两项工作:第一,建立全国的和地方的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具体规划、实施全国的藏书协调工作;第二,编制全国图书联合目录。遗憾的是,由于文革,《全国图书协调方案》未能有效开展起来而被迫终止。到70年代末,我国图书馆藏书建设进入了第二次专业化、社会化高潮。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我国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开始真正迎来事业的春天。直到这时,由《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开创的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才被重新提上日程,并发挥着其积极影响——1986年至1989年间,先后成立了全国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开展了全国文献资源调研和布局活动,评估了文献情报机构的文献收藏并提出了协调规划的建议……总之,这两次大规模的协作活动,是我国在非网络环境和纸质文献时代开展的全国性图书馆馆际合作。其重要特征都是通过图书馆学会、工作委员会或协会组织形成全国图书馆事业网。由于当时信息需要附载于印刷载体,信息传播的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印刷载体的数量,因此,此时的共建共享以协调采购,研究复本为主题。同时,以为科学研究服务为目的,以纸质载体文献为对象,以编制馆藏联合目录、开展馆际互借、进行学术研究、人员培训等为主要实践活动内容,以优化文献资源布局和资源共享为理论研究内容,从全局的角度来进行宏观规划、合理布局,以期建立全国性的文献保障体系,满足用户需求。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数字化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加上市场经济对图书馆产生的冲击,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入了全新的时代。以高效率的信息利用为核心,以惠及全民为目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了各种层次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和项目。从全国范围来看,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以数字图书馆和同行业网络协作为特征,形成了资源共享新态势。1998年启动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建设,1999年启动了国家图书馆中央国家机关分馆建设;2000年成立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2001年启动全国党校数字图书馆建设;2002年启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2004年启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2007年7月文化部牵头成立了由国内主要8家单位参加的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联席会议机制建设等。文化、教育、科技系统实施的这些重大文献信息建设工程为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搭建了新平台。与此同时,区域性资源共享也逐步推进。1994年上海地区公共、科研、高校、情报4大系统19家单位联合启动了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目前协作成员单位已扩大到80多家;1997年江苏省启动由全省60多所高校参加的“江苏省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1999年国家图书馆启动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提供的文献传递服务;2003年北京市启动公共图书馆“一卡通”工程、杭州市启动公共图书馆“一证通”运行体系、深圳市启动“图书馆之城”建设。山东、湖北、湖南、安徽、四川、广东等地的资源共享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显然,进入信息社会,由于图书馆的馆藏和服务手段的变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和内容等也在随之变化。更值得注意的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与纸本时代的共享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差异。首先,全国跨系统的合作模式由于体制等诸多问题而暂时被搁置下来,取而代之的是基于系统内的合作和区域内的合作;其次,区域合作近些年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如业界的“流动图书馆”、“图书馆之城”、集群图书馆服务网络等,这些延伸服务的新模式,已成为解决地区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成为评价一个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标志。
2 我国两种主要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通常,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是指根据一定的需要,对各个相对独立的(或分属于不同系统的)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汇集、融合和重组,以实现资源共享的方式。如前所述,从1994年启动的“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算起,网络环境下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与传统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形式——馆际互借相比较,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形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形成了诸多模式。系统中心模式(全国性系统内的共建共享)和区域中心模式(区域性系统内的共建共享和区域性跨系统的共建共享)成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践领域的两大主要类型。
2.1 系统中心模式
系统中心模式是指由国家某个系统所组建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它将该系统所有大型图书情报中心联合起来,形成中央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其最大特点在于:系统中心在功能目标、需求和服务等方面较为一致,便于协调。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就成为系统中心模式的典范,它力图将全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起学科覆盖齐全、文献收藏完备、由众多研究级以上的学科文献点组成的文献信息体系,极大地推进了共建共享的建设与发展。
从系统中心模式的发展来看,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推广范围有限。以CALIS为例,目前有成员馆500多家,而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数据,截至2007年,中国有1908家普通高校(本科院校720所),远远超过了CALIS的成员馆的数量。而且在这500家成员馆中,经常利用CALIS各项服务的图书馆也并不多。二是受制于网络条件等诸多因素,系统中心的一些项目利用率并不是很高。笔者就曾数次随机访问CALIS的高校学位论文库、虚拟参考咨询系统等,均不能成功使用。此外,由于受访问条件的限制,CALIS“一站式”服务的愿景并没有完全实现。
2.2 区域中心模式
区域中心模式是指某一地区内跨系统的图书馆或同系统的图书馆共同组建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它打破各行业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之间的界限,通过图书馆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是解决社会信息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使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信息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的有效途径,具有强大的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国外许多著名的资源共享系统(如:OCLC、OhioLINK)都是地区性的,或者是从地区共享系统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共享系统。近些年,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湖南等地公共图书馆积极探索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为区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积累了经验。特别是随着国内图书馆建设热潮的兴起,网络环境下的区域图书馆合作形态大量涌现,如总分馆、图书馆之城、联合图书馆、图书馆集群等,这些合作活动日益活跃,有的已经超越了信息共建共享范围,在推进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构建布局合理,协调有序、开放高效的运作体系,为图书馆在新的发展时期实现惠及全民的普遍均等服务都做出了不懈努力,并逐渐成为国内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主流模式。以总分馆模式为例,总分馆建设是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的未来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目前我国各个系统的图书馆都进行了总分馆制的尝试。如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是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市内各公共馆、高校馆和科研图书馆为分馆的区域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又如广东东莞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了1个总馆、36个分馆和102个服务站的区域集群图书馆网络;另外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等综合性高校也先后采用了总分馆模式,使联合体优势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区域中心模式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组织管理较难。随着我国知识创新工程的推进,国内很多地区,如江苏、广东、陕西等的信息机构都积极开展了图书馆跨系统的区域合作,但这些区域性合作都是在地方政府的推进与部门协调下进行的局部整合。目前,由于图书馆之间的协调能力不强,决定了只有政府借助于行政因素才能对区域内的图书馆实施有效的组织管理。而且从宏观上看,这些区域合作都还没有摆脱布局分散甚至重复建设的问题,缺乏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二是建设投资数额较大,可持续性发展有难度。区域中心模式的建立将涉及区域内统一平台技术、网络安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与传递技术等诸多因素,保障体系的资金运作大。以“天津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体系”为例,“十五”期间,天津市累计投入经费7000余万元,各校自筹配套经费也达到了数千万元,建设投入上亿元,因此建设模式是难以复制的。
3 我国两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发展趋势的思考
3.1 区域中心模式将成为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主流模式
3.1.1 可近性是用户利用信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一方面,当用户产生信息需求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本馆或区域性的共享系统能否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以美国为例,在计算机网络服务已经达到相当高水平的情况下,读者利用文献的95%以上还是从本地获得,利用全国性网络系统获得的只占小部分。这说明即使在网络化时代,用户的大部分信息需求依然是在本地区内解决的。另一方面,目前图书馆服务包括纸质资源服务和数字资源服务两方面,而即使是数字形式的资源,由于受IP限制,读者在正常情况下也必须到图书馆才能使用。
3.1.2 图书馆的功能拓展是必然的发展结果。从时代背景和国家、社会、事业整体等多个视角出发,公共文化服务成为现代图书馆战略的必然选择。于是,信息和网络时代的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不再是“以为科学研究服务为目的”,惠及全民成为图书馆共同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把“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作为我国小康社会目标体系之一,于是,从单个图书馆与图书馆职业集团的角度出发,保障一定区域内的公民能够公平而有效地获取图书馆的服务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之一。区域中心模式则更具有这方面的功能——一方面,在一定区域内建立起由各类型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共同组成的文化服务网络,成为社会公共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柱。另一方面,区域中心模式在区域特色信息资源和科教信息、经济信息资源的保存与开发利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就可以组成地区图书馆联盟,共同致力于民族文献的共建共享工作。
3.1.3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重要因素。在我国,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基础以及网络环境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沿海发达,内陆缓慢,西部更是滞后),由此造成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化程度和信息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加上通讯技术、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不同区域图书馆在馆舍建设、软硬件配件、人员素质、信息资源、服务能力等参差不齐,要在现阶段全国大范围做到信息资源共享,目前仍是一个难题。相反,建立区域内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这个不利因素,较为现实。这些年,我国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目标,在实施区域经济发展的诸多战略手段中,靠政策取胜的时代已经终结,区域信息化成为实现区域经济跳跃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建立和完善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成为近年来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实践与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今天,随着我国网络环境的极大改善和各种行业联盟、文献保障体系、共享工程建设过程中新的矛盾的出现,作为“全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基础的区域图书馆的壮大和发展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尽管发展还不平衡,但借助于本地网络的先天优势,加之区域内各类型图书馆资源的全方位开放,它将更加符合读者的需求和愿望,可以说,区域中心模式将成为实现21世纪全国范围全面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和突破口。
3.2 系统中心模式和区域中心模式将长期互补并存、协调发展
3.2.1 通常情况下,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并不是绝对的单一模式独立存在,而是多种模式并存共用。不同类型用户的文献需求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共享模式也有着不同的服务特点。如各行业系统建立的系统内文献共享服务体系在资源建设和服务方式的设计上都充分考虑了本系统用户的特点,具有为本系统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优势。我国地域辽阔,图书馆类型众多,分布广泛,为确保用户的信息需求,目前在中国任何一个省份、地市都建有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图书馆和资料室。通过不同的共享模式将这些图书馆联合起来,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如目前深圳市基本形成了以市图书馆为龙头,区图书馆为骨干,街道图书馆为节点,社区图书馆为网点的四级图书馆网络体系;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在全省推行了“流动图书馆”;CALIS则形成了“全国中心-地区中心-各个高校”的三级联合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这些共享模式不但较好满足了不同层次用户的信息需求,同时也丰富了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内容。
3.2.2 目前我国以区域中心模式为基础的协作网络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尤其是中小型图书馆和偏远落后地区图书馆领域,由于缺少图书馆联盟的组织和建设,甚至在传统文献资源保障方面还力不从心,更无法涉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此外,由于体制机制等问题,跨越层级或行业之间的壁垒还是具有一定的障碍,顺利沟通的难度较大,导致同一区域不同系统之间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中各自为政和无序发展的状况依然存在,需要加以协调。
4 结语
当前,我国各行业系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深入发展,区域信息共享体系的建设正积极践行,国家也在持续增加基层文化服务设施的投入。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区域中心模式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繁荣区域特色文化、服务区域科技教育以及满足区域内公众特定信息需求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体现了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合作趋势。在通过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合作方式满足日益激增的读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方面,区域中心模式也将更具有兼容并包、求同存异性。特别是在我国总体经济不发达,国家不能投入太多资金扶持图书馆建设的情况下,信息资源需要经过馆与馆之间、馆与协调中心之间的反复磨合才能在学科范围和学科结构上形成有机链接,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区域中心模式将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
1.燕今伟,孟祥保.文献资源共享体系中基层图书馆的作用.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4):19-23
2.李明生.城市文献资源共享合用总分馆制和联盟模式的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7):75-78
3.梁艳平.图书馆合作方式的发展和特征探讨.图书馆,2009(6):22-24
4.李东来.“全国图书协调方案”时期图书馆协同思想指导下的馆际协作的回顾与思考.图书馆,2009(5):51-55
5.董敏,武庆圆.图书馆在促进社会信息公平中的作用及其强化措施.情报科学,2009(6):820 -823,828
6.刘磊,朱锁玲.网络环境下南京地区三大系统图书馆资源共享需求满足率及满意度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1):64-69
7.吴慰慈,李富玲.区域性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保障体系建设研究.图书馆论坛,2005(6):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