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满边城——电影《红河》中的叙事美学分析

2010-08-15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文教资料 2010年17期
关键词:沙巴越战红河

赵 聪(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2009年,章家瑞凭借电影《红河》荣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张静初也摘得最佳女演员的桂冠。接着,《红河》以势如破竹之势获得首尔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入围夏威夷电影节,这些都成为对这部电影至高的评价和肯定。

电影是影像的艺术,但文学性则成为一部出色电影的重要标志。电影批评家戴锦华曾指出:“电影和文学‘都是在现代意义上产生的叙事样式,而且,都带有某种大众文化的胎记,曾经作为最广泛的被接受和阅读的样式。’”[1]《红河》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异国文化的交融和冲突、越战的伤痕情结、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小市民底层生活的缩影、小人物的悲剧命运,这些关键词都造就了《红河》的成功。而在这个100分钟的故事进行中,章家瑞落脚一个“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交融的边界地带,打造了一个胶片中的诗性世界,而成功地完成了影片中关于“情”的阐释、对失落的亲情的追寻、对纯美爱情的思考。

一、散文世界:纯真年代的诗性嬗变

(一)胶片边城:现代社会的抒情边界。

影片选取中越交界之处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而在这名副其实的中国边界,成就了一个影像中的边城。这个边界小镇不似大城市的繁华,不似乡村的敦厚纯朴,却散发着浓浓的诗性气质。

黑格尔认为传统社会,特别是乡土社会、田园社会是“诗的世界”,是抒情性赖以存在的根基。现代社会,特别是城市社会、商品交换社会,黑格尔称之为近代市民社会的“散文世界”,是叙事性赖以存在的根基。[2]

红河,这介于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的交融地带,则成为章家瑞施展这一叙事美学经验的场所。

“红河里有两条鱼,

一个叫阿山,一个叫阿香,

阿香是阿山的新娘,

阿山是阿香的新郎。”

影片伊始,就把影视中音乐表达的艺术和画面展开的艺术浑然为一体。巴拉兹曾说:“声音不仅是画面的必然产物,它将成为主题,成为动作的源泉和成因。换句话说,它将成为影片中的一个剧作元素。”[3]婉转的越南情歌开始在胶片中飘扬的时候,云南的边陲小镇宛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铺展出一片翠绿的边城。

《红河》是章家瑞胶片中的边城,诉说着现代社会中一段关于亲情、爱情和纯真的感人故事。

(二)纯真年代:阿桃——人间童话的绝妙演绎。

安德烈·勒文说道:“在电影中,人们从形象获得思想。”[4]而《红河》中,则给观众提供了一个有着世外桃源色彩的主人公——阿桃。

因父亲被越战时期埋下的地雷炸死,阿桃受到惊吓,从此,她的精神世界永远停留在6岁。智障给这个少女带来的,不仅是心理年龄上的童年,而且有在人涉世之初所拥有纯真的保留。

因为智障,阿桃不像阿水那样精明,不像洗头房的其他女孩那样世故,不像妓女阿花那样因生活所迫而放荡,她纯洁得就像一个刚从童话世界走出来的公主,拥有一颗世人所不及的水晶之心。

阿桃的纯真和美好,让奔波劳苦的人丝毫没有抗拒力。凶狠的黑帮老大沙巴,也只有阿桃可以靠近,给他按摩;沙巴面对阿桃,也会把自己不喜欢的槟榔塞进嘴里,发自内心地面带微笑;对手下丝毫没有人情的沙巴,会看中阿桃并想认阿桃做女儿。

这些都源自于阿桃身上的纯真,在纷纷扰扰的世俗和贫乏的生活环境中,她的灵魂却如此枝繁叶茂。当世界转眼蜕变成黑白,阿桃却是那唯一鲜活的色彩,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将纯真和美好高举过头顶,我想,我们都会驻足与感动。

二、平行叙事:感情世界中的双向角逐

(一)亲情——两段纠葛的亲情长跑。

格里菲斯是电影叙事法则的建构者,他所创建的三个层面的平行叙事在后来的电影中被作为普遍原则来应用,而在电影《红河》中,导演将“战争之殇”和“只如初见”带给亲情的两种不同体验平行交叉叙述,体现出一种独到的叙事艺术。章家瑞将平行叙事在亲情角逐中巧妙地展开:

20世纪70年代,越南。

为了帮女儿取回挂在林中枝头的红风筝,阿桃的父亲被越战时期埋下的地雷炸死,在失去父亲的惊吓和悲痛里,阿桃成长的大门也被戛然关上了。

从此,在这个世界里,亲情陨落给阿桃带来生理上的永恒缺陷,无论岁月的年轮如何增长,阿桃的心理却始终是6岁。

20世纪90年代,云南。

静静的红河,将智障的阿桃从越南带到云南,从此,展开了一段亲情的角逐。在《红河》里,在阿桃对阿夏的恋父之情,以及沙巴对阿桃的父女之情的角逐中,属于一个女孩的亲情拉锯战开跑。

1.战争之殇——亲情的失落。

面对战争,《红河》的表现既是温和的,又是撕扯的。它静静地向曾经战争中的受害者致敬,通过感情这一因素展示了战争中亲情的失落,阿桃和沙巴就是例子。

阿桃的爸爸曾经参加过越战,却最终葬身于越战时埋藏的地雷之下,因为战争,阿桃失去了父亲,也变为智障。一颗痣,一顶帽子,一个小铁盒,成为阿桃印象中对于父亲的所有记忆;而一段唯美的童谣则成为阿桃遭遇亲情之殇和爱情之痛的见证,它在片头和片尾响起,用回环的方式成为这个女孩的感情生活的注脚。黑帮老大沙巴也参加过越战,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也因此没有儿女。在这位因走私香烟而家财万贯的黑帮老大的生命里,亲情是一把没有温度的座椅,始终空无一人。

战争不仅给阿桃和沙巴的生理造成了残缺,而且给他们的心灵留下了永远之殇——亲情的匮乏。导演高超的笔法,用阿桃和沙巴两个形象,就代表了在越战中无数失去女儿的父亲,以及失去父亲的女儿,没有夸张、没有铺叙,战争之殇就在无言的镜头中赤裸裸地展现出来。

阿桃在阿夏的身上寻找着父亲的影子,沙巴在阿桃身上注入着父亲的情感。但同受战争之痛的这两个越南人,在亲情长跑的路上,并没有功德圆满——沙巴的行事方式并没有赢得阿桃这个女儿,而是死于阿桃手中的枪下——沙巴对阿桃难以言语的感情,最终也在误解中分崩离析,空留下一片唏嘘。

当这一戏谑的情节在屏幕上定格之时,观众内心翻涌的情感并不仅仅是遗憾与难过,相伴的还有对罪恶战争的血泪控诉。战争之殇,导演没有铺张和正面描写,却通过“亲情的失落”和“追寻的失败”如此自然的流淌出来。他们都被无情的命运摆布,漂离于生命的长河而以悲剧收尾。

在追寻亲情的长跑中,沙巴和阿桃的悲剧性遭遇,变为一种硌人的心痛,在心底弥漫开来。

2.只如初见——亲情的转身。

与沙巴认女平行的另一条线索,是阿桃对阿夏的亲情长跑。

在姑妈的发廊做清洁工的阿桃,在警察的追逐中撞进阿夏的家,于是,这位纯真的越南女子认定带着一顶帽子、眉间也有一颗痣的阿夏就是他的爸爸。

阿夏是一位以经营卡拉OK为生的中年男子,四十多岁还未曾结婚,他世俗、好色、贪财。

就是这样一个迷失在物欲的现实世界中的世俗男子,却在阿桃的亲情追逐中心灵苏醒,转身为纯洁和善良的守护神。阿夏对阿桃也起过“邪念”,他可以当着阿桃的面把和自己厮混的阿花带回家,阿桃一度是他赚钱的工具而已,但是,在得知沙巴要将阿桃买走之后,阿夏是如此的奋不顾身。

而在这场错误的亲情长跑中,阿夏找回了他人性最宝贵的东西——大爱。阿夏对阿桃的感情,在那之时说不上是爱情,也谈不上亲情,却是人间的一种大爱和关怀。而这种转变,正是那个宛如从童话世界中走出的阿桃所带来的。

这段只见开始、没有结尾的亲情长跑,最终成为一段凄美的咬指之约。

(二)异国情缘:爱情——一段凄美的咬指之约。

孩童的智障和身体的苏醒同时存在于阿桃的身上,在这个意义上,阿桃是一个分裂的存在。

一双不合脚的皮鞋,一份意味深长的压岁钱,两个被命运追赶的风尘仆仆的身影,在苍茫灰暗的岁月背后,这些闪耀的温情细节光彩夺目。也许,在一个智障的女孩,和一个世俗的男子之间,这段悄然绽放的情感却有着太多的无奈。

沙巴只是想收养阿桃做女儿,这个天大的“秘密”在时间的背后龇牙咧嘴,诚然,是这个没有昭然于世的误会造就了沙巴、阿桃、阿夏三个人的人生悲剧,原本同样纯美的亲情和爱情的追寻终以悲剧收尾。

阿水的解释整整迟到了一年,而这段“真相”沉默的岁月,则躲在命运的一角把原本美好的东西早已撕扯成碎片。当锒铛入狱的阿夏为了一曲越南情歌奔向红河而被击毙时,这段淡淡的纯美爱情也无疾而终。

阿夏和阿桃的感情纯净得让人迷醉,而这样一段从“恋父情结”转身而成就的“男女爱恋”终以悲剧告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呢?

一个迟到的解释?早已潜伏的战争因素?抑或是小人物的悲剧?而这些显在的所指都不构成能够去解释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就当作是一种蛰伏在岁月背后的命运吧。它美丽得让你怦然心动,也隐退的让你无限伤感,而这一切最终指向一种虚幻的命运,凄美之余又有无限无奈。

“爱与死”是电影永恒的主题,成为一个民族千百年来千百万人都会有的“联想群——历史的经验在不断的重复它们、验证他们”。[5]那些感动你、伤害你、震撼你的存在,也许永远没有固定的答案,只是作为生活的缩影,在人生的航途中为生命填满多样的注脚。

三、结语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6]《红河》以它独特的感情叙事维度异于其它故事片而令人回味、留恋,导演在影片最后设置的开放性结局,也使观众生发出无尽的思考。情满边城,就此搁笔,但震撼和感动却从未停止。

《红河》是章家瑞的“边城”,也是所有在世俗间行走的人们心中的“边城”,在尘嚣喧闹的世俗世界中行走,心灵难免会惹上灰尘,而我们却在荧幕上看到了纯真的阿桃。关于亲情、爱情及宿命,这些在生命的轮回中不断上演的每一种剧情,都是人生的佐料,或是甘甜、或是苦涩,都会让你的人生不再平凡。

因为,在电影上演之时,我们也在其中细细咀嚼着人生的每一种味道。

[1]戴锦华.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知识出版社,1999:51.

[2]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商务印书馆,1991:167.

[3]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185.

[4]爱德华·茂莱.电影化的想象.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114.

[5]李稚田.电影语言:理论与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50.

[6]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猜你喜欢

沙巴越战红河
《凝固汽油弹女孩》50载:越战决定性照片的故事
魅力红河 大美梯田
红河学院作品选登
红河书法作品欣赏
沙巴大会魅力分享 森工健维盛装起航
越战中美军士兵的平均死亡年龄
日本大猩猩“沙巴尼”获得注册商标
二战和越战期间美国对日本及越南海上封锁作战特点浅析
红河是怎样偷渡的